kingdraw吧
关注: 290 贴子: 1,769

KingDraw,打造化学家的专属工作站!

  • 目录:
  • 品牌企业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斑臭鼬,是广泛分布于北美洲的一种臭鼬。当遇到威胁时,斑臭鼬也会向敌人喷洒恶臭的刺激性液体。 它们首先会摇头晃脑、呲牙跺脚、翘起尾巴来恐吓对方,如果对方没有退却,它们就会展示自己独特的喷射技巧——“倒立喷射”。斑臭鼬会倒立起来,把自己弯成“C”型,头和屁股同时朝向敌人,然后由肛门两侧的肛门腺喷洒出足以让敌人后悔一辈子的恶臭喷雾。 斑臭鼬可以准确瞄准4~5米范围内的敌人,肛门腺中可以储存15ml
  • 1
    #化学# #诺贝尔化学奖# 10月9日下午,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正式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 2024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授予美国生物化学家、计算生物学家 David Baker,以表彰其对计算蛋白质设计的贡献,另一半则共同授予 DeepMind首席执行官、英国计算机科学家Demis Hassabis 和DeepMind的美国高级研究科学家 John M. Jumper,以表彰他们对蛋白质结构预测的贡献。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750万元人民币。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广谱抗生素,它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医学界对抗细菌感染的方式,更在二战期间成为炙手可热的药物。 但早期的青霉素产量极低,最初的青霉菌培养液每毫升只能产出4单位的青霉素,一个月的产量仅能供一个病人使用。后来美国的研究团队采用玉米浆培养液,将产量提升到每毫升40单位,但仍然供不应求。 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源于一颗发霉的甜瓜。玛丽是美国农业部北方实验室的员工,她负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子弹蚁(Paraponera clavata),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的雨林中,体型可以超过 2.5 cm,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蚂蚁之一。它们拥有像钳子一样的强壮上颚,以及带毒的尾刺,被毒刺蛰后会带来类似枪击的剧烈疼痛。 昆虫学家贾斯丁·施密特在他创建的“施密特刺痛指数(Schmidt Sting Pain Index)”中,根据不同昆虫蛰刺的疼痛程度,从0(无感)到4(极端疼痛)进行了分级,子弹蚁是首个疼痛指数被标为“4”的昆虫。在亲身体验后,施密特形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帝王蝶,也称作君主斑蝶、黑脉金斑蝶,它们的翅膀上有显眼的橙色、黑色斑纹,是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蝴蝶之一。 帝王蝶以季节性迁徙而闻名,迁徙距离最长可达4800公里。而且迁徙并不是由同一批蝴蝶完成,它们会在途中繁衍后代,通过多代接力共同完成,这也是昆虫界独一无二的迁徙现象。 除此之外,帝王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毒、难吃!这些毒素来源于在幼虫时期的饮食——乳草(夹竹桃科马利筋属植物的统称)。 帝
  • 1
    任务管理器结束进程重新打开没一会就卡死,好几次了,一个分子都画不完。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夜晚走在海边有时可以看到非常梦幻的蓝色萤光,这也是一种生物发光现象,被称为“蓝眼泪”(Milky seas,mareel)。春季到初夏的夜晚,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尤其是厦门、平潭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常可以观看到。 夜光藻或海萤都可以引发这种现象。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非寄生甲藻,它体内有数以千计的球状细胞器,其中含有“甲藻萤光素”和萤光素酶。当甲藻感受到周遭环境变化时,就会发出浅蓝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鮟鱇目(Lophiiformes)是硬骨鱼纲中一个独特的分类单元,其中大多数物种都是肉食性深海鱼类,主要栖息在200 m 甚至更深的水下,我们熟悉的鮟鱇鱼就是其中的代表。 它们视力有限,不善游泳,多靠腹鳍爬行,大部分的雌性鮟鱇鱼会有一支由前背鳍进化而成的“钓竿”,钓杆末端会发光的肉状突出(发光器),可以在漆黑的海底吸引小鱼自投罗网,生物学上称为“拟饵”,这类鱼因此也常被称为“Anglerfish”。 研究发现,发光器中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大约 90% 的深海生物都会发光,“腔肠素”是大多数海洋发光生物(超过75%)的光能贮存分子,存在于七个门的水生生物体内,它可以与许多不同的萤光素酶和光蛋白作用进行化学发光。 1962年,美籍日裔科学家下村修首次在维多利亚多管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发现了“腔肠素”,以及该发光体系中的萤光素酶——“水母素(Aequorin)”。 水母素作为一种钙活化光蛋白,可以在被钙离子激活的情况下,催化腔肠素发生氧化反应,进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生物发光,是生物在体内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的发光现象,通常由发光分子(萤光素)与催化酶(萤光素酶或光蛋白)一起氧化产生。 目前已发现30 多种不同的生物发光体系,萤火虫的“萤光素-萤光素酶发光体系”就是其中研究最早、最广泛的生物发光体系。萤火虫的下腹部有一个专门的发光器,在这里,萤火虫萤光素、三磷酸腺苷(ATP)、O₂ 会在萤光素酶和 Mg²⁺ 的催化下发生反应,发出黄绿色的光。萤火虫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靠近大海,我们会闻到一种独特的“海洋气息”, 二甲基硫醚(DMS)就是这种气味的主要来源,它也对地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这一切还要从“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说起。 DMSP 常以两性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海洋浮游植物、海藻以及某些陆生及水生维管植物中,是很多海洋微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碳源和硫源。 海洋生物每年可以合成超过 10 亿吨 DMSP,DMSP 又会被细菌分解成“DMS”和“甲硫醇”,每年约有超过 3 亿吨的 DMS 因此被释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豆角,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菜豆属的四季豆(芸豆)、豇豆属的豇豆(长豆角)、扁豆属的扁豆等都是豆角中的代表。豆角虽然好吃,但炒不熟的话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天然存在于部分豆类植物中的“植物血凝素(PHA)”是主要的毒性成分之一,它会对胃肠道产生强烈刺激,引起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 有观点认为,毒素主要集中在豆荚侧边的“白筋”中,烹饪前撕掉就没事了。但研究发现,毒素主要集中在豆角的豆子中。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为避免滋生细菌,我们常会把各种生鲜熟食都塞到冰箱里去。但是冰箱并不是“保险箱”,很多细菌也会在这里繁殖,“李斯特菌”就是其中之一。 李斯特菌,全称“单核细胞增生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各类生鲜、冷冻冷藏食品中。它在有氧或无氧的环境下皆能存活,而且0℃左右仍能生长繁殖,冰箱的低温环境恰恰成了它繁殖的温床。 李斯特菌也是毒性最强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感染后死亡率约为20%,超过沙门氏菌和肉毒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卡拉巴豆(Calabar bean),也称为“毒扁豆”,是原产于西非地区的一种豆科植物。卡拉巴豆的种子含有剧毒生物碱(主要集中在子叶)。 “毒扁豆碱”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毒扁豆碱可以干扰乙酰胆碱的代谢,对人类具有神经毒性,口服6-10 mg即可使人在短时间内窒息死亡。 尼日利亚地区的土著民族埃菲克人(Efik)曾使用卡拉巴豆来进行“神明审判”,被指控犯罪或使用巫术的人会喝下用卡拉巴豆研磨的豆浆,如果中毒而死,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1986年,日本曾经发生过一起离奇的杀人事件:一位女士突然死于急性心肌梗塞,在出事前,她只吃过丈夫给的营养胶囊。法医在她的血液中发现了致死剂量的“乌头碱”,这是一种具有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的剧毒生物碱,可能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脏骤停。 而就在20天前,丈夫刚为妻子购买了巨额保险,赔偿金高达1.85亿日元。凶手是不是呼之欲出?不过,丈夫却拥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据——摄入大量乌头碱后,通常会在20分钟左右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16世纪初,欧洲探险家在探索美洲大陆时,发现南美洲印第安人拥有一种神奇的捕猎神器——“筒箭毒”。狩猎时,他们会在箭头涂抹“秘制”的黑色胶状毒液,猎物被命中后会迅速瘫痪,并且在两三分钟内停止呼吸。 筒箭毒主要由“南美防己”制成,剧毒的生物碱“筒箭毒碱(右旋)”是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它会逐渐使全身肌肉松弛麻痹,直至呼吸肌麻痹导致窒息。而且筒箭毒碱的口服利用率非常低,不会影响猎物的正常食用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土拨鼠,学名叫做“旱獭”,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等西北地区的草原上都有分布。凭借憨厚呆萌的外表,土拨鼠也成为一些景区的“流量密码”。但我劝你还是尽量不要靠近,因为野生土拨鼠也是“鼠疫”的传染源!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仅有的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也称为“一号病”。很多人认为鼠疫已经绝迹,但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
  • 2
    官方有没有做linux版的打算呀 现在deepin做的越来越好,kingdraw有做linux版的打算吗 @KingDraw编辑器
    redoxy2 8-26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悉尼漏斗网蜘蛛(Atrax robustus),是六疣蛛总科毒疣蛛科下的一种攻击性极强的剧毒蜘蛛,体长可达6~8 cm,生活在悉尼周边100 km内的地区,是世界上最毒的蜘蛛。 与其他蜘蛛相反,悉尼漏斗网蜘蛛的中毒案例都是由雄性蜘蛛造成。在夏季,雄性会外出寻找配偶,常出没于悉尼郊区的车库、庭院中。当遇到威胁时,蜘蛛会紧紧抓住猎物反复叮咬并注射毒液。它们的毒牙长而有力,甚至可以穿透柔软的皮鞋和脚指甲。 毒液中的神经毒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棕色遁蛛,是生活在北美南部的一种剧毒蜘蛛,体长在6~20 mm。因为头胸位置的背部有类似小提琴的斑纹,所以也被称为“小提琴蜘蛛”。 这种蜘蛛的活动范围与人类居住地重合,常会出现在地下室、阁楼,甚至衣服堆中。虽然它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是在受到干扰时会咬人作为自卫。 与黑寡妇蜘蛛毒液的神经毒性不同,棕色遁蛛毒液具有细胞毒性。毒液中的“鞘磷脂磷酸二酯酶D”能够破坏细胞膜,导致伤处组织坏死。不过由于
  • 0
    #化学##化合物百科# 黑寡妇蜘蛛,是姬蛛科寇蛛属(Latrodectus)下三十多种蜘蛛的共同的名字,它们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该属蜘蛛间存在性食同类现象,雌性会在交配后吃掉雄性,而且大部分雌性蜘蛛呈深色,并在腹部或背部有红色沙漏状的标记,因此得名“黑寡妇”。 黑寡妇蜘蛛也是世界闻名的有毒蜘蛛,具有神经毒性的拉特罗毒素(latrotoxin)是毒液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它是一系列特异性毒素的混合物,α-latrotoxin(α-LTX)是其中针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达尔文树皮蛛,是2009年在马达加斯加“安达西贝-曼塔迪亚国家公园”中首次发现的一种园蛛科蜘蛛。当时恰逢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因此科学家以“达尔文”为这种蜘蛛命名。 达尔文树皮蛛体长最大只有50px左右,但这小小的身躯却可以织出世界上最大的蜘蛛网,最大可以达到 2.8 m²。在发现它国家公园中,它织出的一张网甚至横跨了一条河流,长达25m。 达尔文树皮蛛的蛛丝也是地球生物产生的最强韧的生物材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我们在看体操、举重、攀岩比赛时,常会看到运动员会在手上涂抹一种白色粉末,俗称“镁粉”或“Chalk powder” ,其实镁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镁(MgCO₃)粉末。 碳酸镁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味,不可燃,具有吸水性和吸油性。运动员将它涂抹在手上,不仅可以吸收手上的汗水,保持干燥,同时也增加了手部与器械间的摩擦力,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加稳定的抓握器械,防止意外脱落。 也有人误认为这种白色粉末是“滑石粉”。滑石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玻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在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玻璃看起来是固体,但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体,也不是液体,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准确来说,玻璃是一种呈玻璃态的无定形体。 玻璃的制作,需要从熔融状态经过淬火,快速冷却至固态。冷却的过程太短,以至于结构内部的微粒没有足够时间有序排列形成晶体,而是被“冻结”在类似液体的无序排列,但又相对固定的亚稳态。因此,玻璃的内部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最近,山东聊城一肉牛养殖场发现了个别(皮肤)炭疽病例。听到“炭疽”,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致命的生化武器”。炭疽病的致病菌“炭疽杆菌”天然存在于土壤中,这种细菌可以以“芽孢”的形式,在土壤中休眠数十年。 牛、羊、马等食草动物可能在吃草时被感染,孢子便开始在动物体内大量复制,导致牲畜发病死亡。如果人类直接接触了受感染的动物、动物尸体、肉类、皮毛等,则可能感染 “皮肤炭疽”。 皮肤炭疽的死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快来学习今日份的“无用冷知识”—— DNA,是所有已知生命形式所必需的四种主要大分子之一,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但你造吗?DNA还有阻燃的作用,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环保阻燃剂。。。膨胀型阻燃剂由炭剂(碳源)、脱水剂(酸源)、膨胀剂(气源)组成。当受热时,阻燃剂会发泡膨胀,在可燃物表面形成多孔泡沫焦炭层,从而隔绝火焰,阻断氧气流通,达到阻燃目的。 而DNA则是由含氮碱基、脱氧核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维生素B12,又称钴胺素,是只能由食物摄取的人体必需维生素之一,而且,它具有维生素中最复杂的结构,包括咕啉环、苯并咪唑环、钴离子的配位结构,并含有多个手性中心。 维生素B12的全合成堪称合成史上的“经典之作”! 当时在哈佛任教的“20世纪有机合成之神”伍德沃德(R. B. Woodward),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著名化学家阿尔伯特·埃申莫瑟(Albert Eschenmoser)携团队共同完成了这项壮举。 这项工作从1960年启动,耗时12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巴黎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来自203国家和地区一万多名运动员都在奋力拼搏,只为能摘得至高无上的荣誉——金牌。 但你造吗?奥运金牌并不是纯金做的,而是镀了金的“银牌”。 奥运奖牌需要由主办方自行制作,为了减轻主办方的经济压力,国际奥委会对奖牌只做了最低限定标准——奖牌的直径不能小于60mm,厚度不能小于3mm,其中金牌的银含量要在92.5%以上,而且至少含有6g金。 巴黎奥运会的金牌重量为529g,除了505g银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薄荷会带来的凉爽口感,是因为其中含有的“薄荷醇”会激活广泛分布在皮肤、口腔、胃肠道多种器官和组织中的TRPM8离子通道。TRPM8是我们体内的冷觉感受器,它不仅可以被26 °C以下的温度激活,还可以被薄荷醇、芳樟醇、香叶醇、桉树醇等天然冷感剂激活,从而开启离子通道产生电信号,在实际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使我们感受到清凉的“错觉”。 【薄荷醇】: 当我们在吃“强劲”口味的薄荷糖时,为什么除了清凉,还会感到辣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又辣又刺激的芥末酱也是常见的的辣味调料。我们常吃的黄芥末,是用十字花科中芥菜类蔬菜(芸苔属、白芥属)的种子研磨制成,辣根(十字花科辣根属)和山葵(十字花科山萮菜属)的根茎在研磨后同样可以产生芥末味。 完整的种子和植物并不具有刺激性辣味,当植物细胞被破坏后,细胞中的硫代葡萄糖苷会在黑芥子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异硫氰酸苯乙酯(PEITC)等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这就是芥末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辣味,也是很多人钟情的味道之一,但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味觉,因为辣味并不是通过口腔中的味觉细胞感知,而是通过刺激神经元感知的热感和疼痛。 广泛分布于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处的“TRPV1”通道,负责感受热感和痛感,它会被热刺激(>43℃)、酸性环境(pH<6)、机械压力激活,辣椒素类化合物同样可以激活这个通道,使我们产生灼热感和痛觉。 明明是痛觉,为什么我们在吃大量辣椒后还会感到酣畅淋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鲜味,是由谷氨酸盐、核苷酸(肌苷酸、鸟苷酸)等物质引起独特味觉,这些物质存在于肉类、海鲜,以及海带、蘑菇、奶酪等天然食品中,在适当的浓度下,会引起一种令人愉悦的肉汁味,可以增强食物的层次感,刺激食欲。 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从海带汤中分离出了“谷氨酸”,并首次提出了“鲜味(Umami)”的概念。同年,他研发了工业化生产谷氨酸钠的工艺,并在第二年以“味之素”(味精)的名字开始大量生产销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酸味的食物可以给人爽快、刺激的味觉体验,还具有增强食欲的作用,我们常吃的水果、发酵食品(如酸奶、葡萄酒、醋等)都是酸味的天然来源。 酸味的感知机制之一与咸味相似,当唾液与酸性食物混合时, H⁺会被释放并随唾液到达味蕾。在这里,H⁺会通过味蕾中味觉细胞上的otopetrin-1(OTOP1)质子通道进入细胞,触发神经信号的传递,使我们感知到酸味。 虽然H⁺是引起酸味的直接因素,但是味觉中的酸味和化学概念中的酸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甜味,通常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是最受喜爱的味觉。即使是新生儿,也会表现出对甜味的偏好,对酸味、苦味的天生厌恶。这是因为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甜味食物代表着丰富的能量来源,而酸味、苦味则代表食物未成熟、变质,甚至具有毒性。 甜味的感知主要由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分布在味蕾细胞表面的TIR2、T1R3受体可以广泛识别各类甜味物质,当它们与甜味物质结合后,细胞内原本与甜味受体偶联在一起的G蛋白就会被发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在“酸、甜、苦、咸、鲜”五种基本味觉中,人们对咸味的感知速度最快。食盐(NaCl)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咸味剂,我们常用的“精制盐”中NaCl含量为97%~99%。 咸味是怎样产生的呢?当我们咀嚼含NaCl的食物时,唾液会与食物碎渣充分混合,促使Na⁺从食物中释放。Na⁺随唾液来到舌头表面的味蕾,通过钠离子上皮通道(ENaC)进入味觉感受器细胞,从而引起神经传导,使我们感知到咸味。 除了Na⁺,其它碱金属离子也可以使人尝出咸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味觉,是我们感受美味食物的基础,基本的味道包括酸、甜、苦、咸、鲜五种。一种食物是如何在我们口中产生味道的呢?是个复杂的过程—— 在我们的舌头和口腔其他部位分布着上万个味蕾,每个味蕾中都包含50~100个味觉感觉细胞。 当我们咀嚼食物时,唾液中的消化酶会将食物溶解成基础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被冲刷到味蕾上,会刺激味觉感受器带来相应的味觉体验。不过,这只是组成味觉的一部分。当食物在我们口中来回翻滚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树蟋可以说是我们夏夜里“最熟悉的陌生人”,你不一定听过它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它的叫声! 树蟋,属于直翅目蟋蟀总科的树蟋亚科,因生活在树上而得名。雄虫会在夜晚振动翅膀发出鸣叫声,来吸引雌虫注意。树蟋的叫声清脆悦耳,长而连续,富有节奏感。它的叫声常被作为夏夜的标志,添加在电影电视的配乐中。 蟋蟀的鸣叫频率通常与天气温度有关系,树蟋尤其如此。美国物理学家阿莫斯·多尔贝尔(Amos Dolbear)曾以雪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蓖麻,是大戟科蓖麻属下的唯一物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蓖麻整株都具有经济价值,种子可以榨取蓖麻油;茎部含有丰富麻纤维,可以用来制作麻绳、纸张、板材;叶子可以饲养蓖麻蚕,生产蚕丝。 同时,蓖麻也是非常危险的植物,特别是蓖麻籽,其中含有毒性蛋白“蓖麻毒素”(1%~5%),以及“蓖麻碱”(0.2%)等有毒生物碱。 蓖麻毒素: 蓖麻碱: 其中,蓖麻毒素的毒性尤其强烈,它的结构与之前介绍的鸡母珠毒素(abrin-a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鸡母珠,又称相思子、美人豆,是豆科相思子属的藤本植物,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台湾地区也有分布。 鸡母珠的种子非常漂亮,椭圆型的种子三分之一为黑色,三分之二为红色,质地坚硬、颜色亮丽,常被用于制作珠串饰品。 但是鸡母珠同时也是最致命的植物之一,它含有致命毒素“鸡母珠毒素”,一颗种子(细嚼)就可以毒死一个成年人,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呕血、腹部绞痛、昏迷等症状,最终会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海芋,是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也是一种家庭常见的观赏植物,通常被叫做“滴水观音”。 众所周知,滴水观音具有毒性,这主要是由于它汁液中含有大量的草酸钙,以及氢氰酸和生物碱。草酸钙为不溶性的针状晶体,通常以一水合物“CaC2O4·H2O”的形式存在于一些植物中,是植物为抵御食草动物而进化出的防御策略。由于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且具有针状结构,接触皮肤后会引起瘙痒、肿胀、麻木等症状。 如果误食茎叶或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蜣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屎壳郎”,是鞘翅目金龟子总科下部分成员的总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动物的粪便为食。蜣螂会靠高度发达的嗅觉找到动物粪便,进行挖掘切割,剔除不需要的植物纤维,再将“精华”部分聚拢成球,一路滚回洞穴慢慢享用,甚至还会把卵产在粪球中孕育后代。 蜣螂在生态环境和农业中具有重要作用,号称“自然界中的清道夫”,它们食用、掩埋粪便,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而且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鞘翅目芫菁(yuán jīng)科的甲虫,不像其他甲虫拥有坚硬的躯壳,它们的鞘翅薄软,虽然看起来柔弱可欺,但这类甲虫通常会带有鲜艳醒目的警戒色,以此提醒捕食者——它们“身怀剧毒”。在我国多有分布的“斑蝥”就是其中一种。 当受到攻击时,它们会从腿部的关节处分泌出一种气味辛辣的黄色毒液,接触后会引起皮肤红肿起泡,因此这类甲虫也被称为“Blister beetles”(水泡甲虫)。“斑蝥素”是毒液中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花蚊子,可以说是夏天里最恐怖的存在,它们凭借超强的攻击性、销魂的痛痒感,以及严重的过敏反应,让人避之不及。我们常见的花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其中的埃及伊蚊,主要起源于非洲,在过去几十年里陆续扩张到全世界各地,被认为是分布最广的蚊子种类之一,而且还会传播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寨卡热等多种疾病。 雌性蚊子通常会被哺乳动物排放的氨、二氧化碳、乳酸、1-辛烯-3-醇等化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我们常说的“臭大姐”“臭屁虫”,正式名称叫做“椿象”,是半翅目椿象科的昆虫,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品种是“茶翅蝽”。 茶翅蝽原产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虽然看起来灰突突的平凡无奇,但当受到威胁时,它会从胸部下方(第一对和第二对腿之间)的腺体中分泌出带有恶臭气味的防御性物质,不仅闻起来上头,还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性。“反式-2-癸烯醛”和“反式-2-辛烯醛”是这种恶臭气味的主要来源。 【反式-2-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马来西亚爆炸蚁(Colobopsis saundersi),是一种原产自马来西亚和文莱的独特蚂蚁。之所以拥有这么炸裂的名字,是因为它进化出的独特防御机制。 爆炸蚁拥有两个巨大的的唾腺,是普通蚂蚁的数倍,整个唾腺充满毒液并且贯穿全身。在战斗处于下风时,工蚁会发起“最后一击”,它们会猛烈收缩腹部肌肉,使自己的胃部由节间褶皱处破裂,并以此使体内的唾腺破裂,再由头部“全方位、无死角”喷射出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的黄色黏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喹啉,是一种从煤焦油中提取的,具有毒性和强烈臭味的无色吸湿性液体,是化工和制药工业中的重要原料。以喹啉为核心结构天然衍生物,常以“生物碱”的形式在于植物中,我们熟悉的“奎宁”就是其中的代表。 【喹啉】: 【奎宁】: 天然存在的喹啉非常少见,目前发现的唯一天然来源,是一种生活在秘鲁的竹节虫——Oreophoetes peruana。 竹节虫是自然界中著名的伪装大师,以拟态和保护色出名。但在秘鲁发现的这种竹节虫却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Variable checkerspot,是一种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一种蝴蝶,为了防止被鸟类吃掉,它们进化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防御技能——让自己变得“难吃”。而难吃的关键,就在于它们内体含有大量的“梓醇(Catalpol)”。 梓醇,是天然存在于唇形目一些植物中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已经进化成这种蝴蝶的“雌性产卵刺激剂”和“幼虫摄食刺激剂”。 当雌性蝴蝶在产卵时,通常会选择富含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玄参科
  • 0
    #化学# #化合物百科# 记忆缺失性贝类中毒(ASP),指的是因为食用含有“软骨藻酸”的贝类而引起的中毒,会导致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出现短期记忆丧失、脑损伤等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软骨藻酸(DA),是由硅藻中的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和底栖菱形藻(Nitzschia navis-varingica)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贝类和其它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海洋生物(例如凤尾鱼、沙丁鱼、螃蟹等)会因为摄入有毒藻类,而在体内积蓄高浓度毒素。 DA同样是一种耐热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