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中浪吧 关注:191贴子:373
  • 0回复贴,共1

也谈“猛浪若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也谈“猛浪若奔”
灌云县板浦中学  刘庆春
《与思与朱书》中“猛浪若奔”一句,课本错误地将“奔”注释为“这里指马的飞奔”。而教参对该句的翻译为“凶猛的波浪有如奔马”。二者的出入竟如此之大,实在令师生莫衷一是,势必给本文的教与学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首选,让我们来看一下“奔”的本义。《说文解字》说:“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从夭”说的是上面的“夭”,像人的双臂摆弄;“贲”是声旁,“走也”是跑的意思。如成语“东奔西跑”的“奔”就是跑的意思。因为马跑的速度快,所以就有了“飞奔的马,快马”的意思,这样就由本义的动词变成了名词。
其次,我们从句子的结构来看。“(猛)浪‖若奔”,“奔”成了“若”的宾语,活用成了名词,应该翻译为“飞奔的马”,而不是“马的飞奔”,由此可见课本的注解是注错了词性,所以意思也就错了。因此这一句应翻译为“凶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教参的翻译是正确的。如按书后的注释翻译,就成了病句,令人费解。郦道元的《三峡》中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其中的“奔”也是由本义的动词活用作名词的例子,这是的“奔”作“乘”的宾语。“乘奔‖御风”是一个动宾并列的短语。翻译为“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若释成“即使乘着马的飞奔,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岂不成了笑话!故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的注释为“奔,指奔驰的快马”。是何等的精当,为何课本不能这样注释呢?
第三,翻译古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若“马的飞奔”能成立,那么“锋利的剑”、“明亮的灯”、“飞翔的鸟”岂不也能说成“剑的锋利”、“灯的明亮”、“鸟的飞翔”吗?显然这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的。
第四,从这句的修辞手法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我们知道比喻的作用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将凶猛的波浪比喻成“飞奔的马”,则是将抽象的事理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是符合比喻的规则的,而把凶猛的波浪比喻成“马的飞奔”则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且不符合比喻的规则。
综上所述,课本的注释是错误的,而教参的翻译是正确的,课本的注释和教参翻译的矛盾,给教与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了课本注释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应将课本的注释“〔奔〕这里指马的飞奔”改为“〔奔〕这里指飞奔的马”,或“〔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本文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主办《语文教学周报》1997年10月7日总第142期



1楼2011-03-28 15: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