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王吧 关注:256贴子:21,175
  • 11回复贴,共1

【经典研读】黄帝内经之素问(节选+提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提不出什么问题,就是随便看到的,有些迷惑,也有些恍然大悟


1楼2011-07-31 00:40回复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3楼2011-07-31 00:43
    回复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这里讲的“天气”是什么?
      和“天得一以清”所指的“天清”是一样所指么?
      我只知道“秋高气爽”之类的,但是具体的影响不清楚


      4楼2011-07-31 00:52
      回复
        这里的天气应该不是天气预报的天气吧。天地之气的气,大自然之气,呵呵,貌似。
        这个清应该是与浊相对的清吧。所以我觉得天的气和天清是不同的吧。
        一己知见


        5楼2011-07-31 11:21
        回复
          恩,清净光明,貌似可以这样理解,“天明则日月不明”呢?


          6楼2011-07-31 13:29
          回复
            为啥问“天气”,因为下一章就讲了“生气通天”了
            第03章 生气通天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坐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皴,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7楼2011-07-31 13:44
            回复
              有白话文对照版本的,你可以买来看看啊,这样一字一句的蛮费劲的吧,呵呵


              8楼2011-07-31 16:59
              回复
                据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且很多内经讲的内容是要我们结合自己的身体去用心体会的吧,我才看了一遍不到,之前看的时候想到的问题,慢慢贴慢慢再看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1-08-01 10:33
                回复
                  据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且很多内经讲的内容是要我们结合自己的身体去用心体会的吧,我才看了一遍不到,之前看的时候想到的问题,慢慢贴慢慢再看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1-08-01 10:38
                  回复
                    第05章 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世,浊气在上,则生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 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 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 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 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 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 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 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 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 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 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 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12楼2011-08-04 16:00
                    回复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而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彪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13楼2011-08-04 16:00
                      回复
                        我有徐文兵的音频讲座有需要的可以联系。


                        IP属地:中国香港14楼2012-02-23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