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馆吧 关注:1,089贴子:15,481

《林黛玉诗词曲全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林黛玉诗词曲全集》,包括诗二十三首、琴曲四章、词一首、酒令一首、偈语一首。


1楼2011-10-06 04:20回复
    【杏帘在望】(林黛玉)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释]
    1.“杏帘”二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杏帘”从唐诗“红杏梢头挂酒旗”来,见前宝玉题额注。招,说帘飘如招手。这一联分题目为两句,浑成一气,以下六句即从“客”的所见所感来写。
    2.“菱荇”二句——种着菱荇的湖水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没有语法上通常构成谓语所需要的动词或形容词,全用名词组合,是“鹅声茅店月”句法。成群戏水、衔泥穿树等等,不须费辞,已在想象之中。
    3.“一畦”二句——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
    4.“盛世”二句——大观园中虽有点缀景色的田庄,而本无耕织之事,所以诗歌顺水推舟说,有田庄而无人耕织不必奇怪,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既然没有饿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3楼2011-10-06 04:21
    回复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林黛玉)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注释]
      1.无端——无缘无故。
      2.作践——糟蹋。今通行本作“剿袭”,宝玉是明续,不是暗偷,以“作践”为好,故从脂本。《庄子》又称《南华经》,见前注。
      3.诋——诋毁,诽谤。
      


      4楼2011-10-06 04:21
      回复
        【更香灯迷】(林黛玉)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注释]
        从早期脂本都止于惜春之谜、畸笏叟特记下这首诗并批明“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等情况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生前在《红楼梦》稿中的绝笔。后来,有人续补了宝玉、宝钗两首谜诗,就把这一首改属于林黛玉了。
        更香,是一种可用以计时的香。夜间打更报时者燃此香以定时,或一支为一更,或视香上的记号以定更数。
        1.“朝罢”句——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说早朝回来衣袖上尚有宫中的炉香味。现在稍加改动,说“两袖烟”,是隐藏谜底“香”字。“两袖烟”,等于说两袖风、两手空。设问“谁携”,对杜诗作了翻新。谜外寓有荣华过后一无所得的意思。
        2.“琴边”句——承上句,解说这是什么香,用排除法。香有多种,与琴、棋、书、画为伴的是鼎炉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则有熏炉、熏笼(古时豪门尚巧制“被中香炉”,见《西京杂记》),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说与这些“无缘”。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无所得的含义。“琴边衾里”说夫妻关系。以夜里同寝、白天弹琴表示亲近和乐。《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程高本“总”作“两”。
        3.“晓筹”句——这一联正面说更香的特点。晓筹,早晨的时刻。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鸡人,古代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宫中例不畜鸡,有夜间不睡的专职卫士头戴“绛帻”(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候在宫门外,到了鸡叫的时候向宫中报晓。唐代诗人王维《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绛帻鸡人报晓筹”。后来李商隐反其意说“无复鸡人报晓筹”,用以讽刺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曹雪芹再翻新意,改“无复”为“不用”,用来说计时的更香,恰到好处。
        4.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一夜时间五等分,叫五夜、五更或五鼓。炉香要加添香料,更香只要点上就是了。这句用了“无烦”二字,又翻了唐人李颀《送司勋卢员外》诗“侍女新添五夜香”的案。上下两句的寓意都是说人因愁绪而通宵失眠。
        5.焦首——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说焦首。喻人的苦恼。俗语所谓焦头烂额。
        6.煎心——棒香有心,盘香由外往内烧,所以说煎心。佛家有“心香”(意为虔 诚)之语。又香有制成篆文“心”字形状的,叫心字香。煎心,喻人的内心受煎熬。
        7.“光阴”二句——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消耗着自 。荏苒(rěnrǎn忍染),时光渐渐过去。须当,应当。就寄寓来说,上句是红颜渐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则说虽世事变幻莫测,而自己却已心灰意冷,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6楼2011-10-06 04:22
        回复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
          1.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这句说看花人,“半卷”、“半掩”与末联的娇羞倦态相呼应。
          2.“碾冰”句——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3.“偷来”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
          4.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袂,衣袖,亦指代衣服。苏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诗说:“月黑林间逢缟袂”。这里借喻白海棠,并改“逢”为“缝”,另藏深意。


          9楼2011-10-06 04:24
          回复
            【咏菊】(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
            1.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 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2.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3.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5.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参见薛宝钗《咏白海棠》“欲偿白帝”注。“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6.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7.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问菊】(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注释]
            1.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见前诗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蛩——蟋蟀。可——是不是。雁、蛩、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菊梦】(林黛玉)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注释]
            1.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2.“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今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说梦魂翩跹,彷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4.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5.“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6.故故——屡屡,时时。
            


            10楼2011-10-06 04:25
            回复
              【螃蟹咏】(林黛玉)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注释]
              1.铁甲长戈——喻蟹壳蟹脚。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见《陈随隐漫录》。
              2.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3.“多肉”句——即“更怜卿八足多肉”。上一联已说螯满、膏香,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怜,爱。卿,本昵称,这里指蟹。
              4.“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觞,酒杯。助情,助吃蟹之兴。
              5.兹——此。佳品——指蟹。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佳节——指重阳。
              6.桂拂清风——即“清风拂桂”。
              


              11楼2011-10-06 04:26
              回复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12楼2011-10-06 04:26
                回复
                  【芦雪广即景联句】(众合作)
                  一夜北风紧,
                  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
                  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
                  无心饰萎苕。价高村酿熟,
                  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
                  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
                  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
                  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
                  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
                  「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林黛玉)
                  注:意即“〔雪〕夺窗前之镜光,〔雪〕黏壁上〔沾得〕椒香”。夺,掩盖,超过。椒,芳香植物,古时后妃居室多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芳香。故故,屡屡、阵阵之意。
                  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
                  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
                  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
                  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
                  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
                  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
                  「翦翦舞随腰。煮芋成新赏」,(林黛玉)
                  注:剪剪,风尖细之状。本以“风回雪舞”喻女子步态(见《警幻仙姑赋》注),这里反过来以女子轻步舞腰来点风雪。李商隐《歌舞》诗:“回雪舞轻腰”。
                  撒盐是旧谣。苇蓑犹泊钓
                  林斧不闻樵。伏象千峰凸,
                  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聚,
                  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
                  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
                  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
                  「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林黛玉)
                  注:上句说将士因忠诚而忘却戍守的寒苦,下句说皇帝因瑞雪能兆丰年而解除了焦虑。三尺,剑。语出《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借以说将士与戍守事,雪里刀剑随身,尤觉寒冷。
                  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
                  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
                  海市失鲛绡。「寂寞对台榭」,(林黛玉)
                  注:独坐雪中台榭,寂寞凄清。或有隐意。第七十九回脂评说,原稿后半部有宝玉“对境悼颦儿”情节,并谓书中所写“轩窗寂寞,屏帐翛然”,先为其“作引”。“对”程高本作“封”,主语就不是指人了,与对句不相称。下句说怀念在风陋巷中过着“一箪(音单,盛饭的圆竹器)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的人。典出《论语·雍也》。这里只借取其常用义。从脂评说宝玉后来过“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看,或所说“怀”人,也有隐指。
                  清贫怀箪瓢。烹茶冰渐沸,
                  煮酒叶难烧。「没帚山僧扫」,(林黛玉)
                  注:意即“山僧扫没帚〔之雪〕”。用“江边扫雪夕阳僧”诗意。雪中埋琴,出处不详。
                  埋琴稚子挑。石楼闲睡鹤,
                  「锦罽暖亲猫」。月窟翻银浪,(林黛玉)
                  注:锦罽,锦毯。见《冬夜即事》诗注。这句说,天冷,猫贴着毯子以取暖。黛玉戏语作诗,所以“笑得握着胸口”。
                  霞城隐赤标。「沁梅香可嚼」,(林黛玉)
                  注:典出《花史》:宋时,“铁脚道人常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俯。’”
                  淋竹醉堪调。或湿鸳鸯带,
                  时凝翡翠翘。「无风仍脉脉」,(林黛玉)
                  注:脉脉、潇潇,都是风雨潇洒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雪之纷纷扬扬。
                  不雨亦潇潇。欲志今朝乐,
                  凭诗祝舜尧。
                  


                  13楼2011-10-06 04:27
                  回复
                    【灯谜诗】(林黛玉)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注释]
                    1.騄駬——亦作“騄耳”、“绿耳”,千里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紫绳,指缰绳。
                    2.驰城逐堑——奔驰过城池,跨越过沟渠。狰狞,凶猛,骠勇。
                    3.“鳌背”句——俗称状元或第一名为“独占鳌头”。鳌背三山,古代传说,见于《列子》: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本随波往来,天帝恐怕他们漂浮到西极去,就叫十五只巨鳌(大海龟)来背着他们。又古时正月十五夜观灯,京都中所搭起的灯山做鳌背神山形,上列千百种彩灯,亦称鳌山。
                    


                    14楼2011-10-06 04:27
                    回复
                      【酒令】(林黛玉)
                      落霞与孤鹜齐飞,
                      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
                      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
                      何来万户捣衣声?
                      [注释]
                      1.“落霞”句——唐代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晚霞。鹜,鸭,泛指雁之类。
                      2.“风急”句——出处不详,当是唐人诗句。陆游诗“风急江天无过雁,月明庭户有疏砧”似是反用其意而作。
                      3.折足雁——骨牌名。程高本这句“一只”作“一枝”,“折足”做“折脚”。据脂本。
                      4.九回阳——曲牌名。原是愁极之词,语本司马迁《拜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5.鸿雁来宾——旧时历书中有此语。来宾,动讯飞来旅宿的意思,语本《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6.“榛子”二句——榛树的果实可食,如栗而小,味亦如栗,又叫榛栗、榛瓤。“榛”与“砧”音同而义异,所以这两句酒底话说它与捣衣之砧声无关。这就是酒命规定的以席上果菜(榛瓤)说人事。又《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疏“榛栗”为“妇人之贽”曰:“盖以‘榛’声近‘砧’,取其虔于事也。”则“榛子”又可暗谐“虔子”,即一片挚诚、忠贞不渝的意思。以捣衣砧声喻怀人愁绪,前已屡见。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5楼2011-10-06 04:28
                      回复
                        【桃花行】(林黛玉)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注释]
                        1.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荒苔。
                        2.茜裙——茜纱裙。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
                        3.“雾裹”句
                        ——千万桃树盛开花朵,望去就像被裹住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程高本改“雾裹”为“树树”,“树树烟封一万株”语颇不词。
                        4.烘楼照壁——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5.“天机”句——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烧”、“鸳鸯(表示喜兆的图案)”皆示红色。
                        6.春酣——春天酣睡。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7.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8.何相类——什么东西与它相像。
                        9.人之泪——指血泪。
                        10.杜宇——即杜鹃,也叫子规,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
                        


                        17楼2011-10-06 04:29
                        回复
                          【柳絮词·唐多令】(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1.“粉堕”二句——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2.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速”;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戚序、程高本“对”作“队”,则只就景物说。从己卯、庚辰本。
                          3.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4.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误。以柳絮说,“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况看,宝玉亦未曾“舍”弃黛玉。今从己卯、庚辰本。
                          5.“嫁与东风”句——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18楼2011-10-06 04:30
                          回复
                            【琴曲四章】(林黛玉)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超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惙,
                            素心如何天上月。
                            [注释]
                            1.萧萧——寒风之声。
                            2.涕——泪。
                            3.迢超——高远。藤本、王本作“迢迢”。
                            4.寐——睡着。
                            5.子——你。古代对对方比较尊敬的称呼。
                            6.之子——这个人,那个人。《诗 》中常见,如“之子于归”。焉,语助词,无义。
                            7.思古人兮俾无尤——语用《诗·邢风·绿衣》:“我思古(故)人,俾无訧(尤)兮。”古人,本指故妻。俾,使得。尤,过失。本说“故妻能匡正我,使我无过失。”在这里则说思念老朋友,但凑泊“经”语,补纳痕迹显著。
                            8.斯世——这个世界上。
                            9.夙因——所谓旧缘。迷信宣扬恩怨聚散、生死祸福皆前世因缘所定。
                            10.惙——通作“辍”,停止,断绝。
                            11.“素心”句——此诗每章都用平声协韵,这一章末句本来也应用平声字与一、二句“尘”、“因”相协,现在转而用入声字“月”,与“惙”协韵,打破了常格。这种出人意外的换韵方法,在古体诗中多用以表现一种激越或突变的情绪。所以书中妙玉说:“如何忽作变徴(音止,五音之一)之声!”后两句用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意思。
                            


                            20楼2011-10-06 04:31
                            回复
                              《林黛玉诗词曲全集》完


                              21楼2011-10-06 04: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