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世界漫画大会暨2011北京国际动漫周渐入尾声,但世界漫画家作品展、世界漫画奖获奖作品展、电子竞技等活动的延续,参观者们持续的热情,以及漫画家们会下的热烈交流,让大会点燃的热情仍在继续。
“世漫大会的举办,不光给了我们一个向世界展示,和世界对话、交流的平台,更让我们大开眼界,收获良多。中国动漫未来的路怎么走,现在恐怕是一个关键点。”《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的话,说出了那些仍流连于世漫会上的人们的心声。
第十二届世界漫画大会暨2011北京国际动漫周,给北京乃至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启示?
启示一:“动漫”的根本是原创漫画
3000,这是本次世漫会上展出的漫画作品数量;40和700,分别是作品的地域,涵盖了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美、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分别出自700余位漫画家笔下;除此,从故事漫画到单幅幽默漫画、四格漫画,甚至早期的连环画,从科幻、历史、武侠到现实主义题材,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漫画作品,观众都能在这次世漫会上找到它们的身影。
“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如此大规模的漫画展览,在世界漫画大会的历史上是首遭,在国内也是第一次。”市文化局动漫网络文化发展处处长林增伟表示,“以往国内很多动漫活动,总是动画压过了漫画,这次专门重申和强调了‘漫画’的概念,让不少人重新认识到了它的地位。”
在连环画的专门展厅里,《游击队的小侦察员》、《欧阳海》、《孤岛历险记》……一本本带着儿时记忆的小人书,让40岁出头的北京印刷学院设计专业的张老师感慨不已:“虽然只是给孩子看的小人书,当年的画家却很重视,会去写生、画大量素描,在创作中融入生活体验,因此它们本本都有很深的艺术功底,这个传统太需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了。”
能唤起像张老师一样的观众对漫画的重视,正是这次世漫会的重要目的之一。“从创作过程和产业链环节上说,漫画都是动漫的源头、基础和根。”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卡通》的主编闫宝华连用三个词,来总结漫画的地位。然而国内很长一段时间里提及“动漫”,大部分人包括不少业内人士,却自然而然只想到动画,忽视了漫画,“事实上‘动漫’应该是‘漫动’,只有先有了精彩的原创漫画,才有可能产生好的动画片和动画电影,否则一切都是妄谈。”
启示二:用中国人自己的智慧讲故事
在北京开世漫大会,“中国风”自然是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而本次世漫会上,中国题材、中国画风和中国元素,也的确让这股“中国风”吹得好不猛烈。然而,《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在大会论坛上的一番话,也得到业内的认同:“‘中国风’并不局限在技法或元素上,这些画面的呈现很容易――而中国的人物性格,中国式的叙事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
这也是漫画家颜开的感受,从事漫画创作二十多年,他接触过很多海外作品:“就拿这次展出的很多日本漫画来说,也许他们画的是金发碧眼、汉服唐装之类的,但你一眼就能嗅出里面的‘日本味道’,为什么?因为根子上人家传达的还是日本人的精神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