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书院吧 关注:282贴子:11,981
  • 50回复贴,共1

【奇文】宋太祖逝世疑案新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大宋。


IP属地:山东1楼2012-06-18 10:08回复
    转自铁血历史论坛,作者叫“大宋名将曹彬”……好吧,我不是为了吐槽这个名字(捂脸)。


    IP属地:山东2楼2012-06-18 10:09
    回复
      这文看得我欢乐死了……
      @步华晚
      


      IP属地:山东6楼2012-06-18 10:12
      回复
        槽点太多我吐槽不过来


        7楼2012-06-18 10:16
        收起回复
          


          8楼2012-06-18 17:37
          收起回复
            分析的太精辟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0-20 07:58
            收起回复
              既然纪大烟袋说话了,那李焘为什么将“烛影斧声”引入《长编》?那么就去翻《长编》,看《长编》讲了些什么。
              “卷十七 开宝九年(丙子,976)
              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翟攴〉地【一五】,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此据吴僧文莹所为湘山野录,正史、实录并无之。野录云:祖宗潜跃日,尝与一道士游於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喜歌步虚为戏,能引其喉於杳冥间作清徵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至醒诘之,则曰:“醉梦间语,岂足凭耶?”至膺图受禅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极不再见,下诏草泽之。人或见於轘辕道中,或嵩、洛间,乃开宝乙亥岁也。上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去,急回跸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太祖圌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文莹宜不妄,故特著于此。然文莹所言道士,不得姓名,岂即张守真耶?或复一道士也。恐文莹得之传闻,故不审,如云「於西沼木阴下笑揖太祖」,「止宿后苑鸟巢中」,言「十月二十 日夜晴,则圣寿可延一纪」,疑皆好事者饰说,未必然也。又云「太宗留宿禁内」,此亦谬误。太祖既不豫,宁复自登阁,且至殿庭〈翟攴〉雪乎?今略加删润,更俟考详。顾命,大事也,而实录、正史皆不能记,可不惜哉。)


              11楼2016-12-04 01:43
              回复
                括号里是李焘自己的注,注意以下几点:
                1)太祖圌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於西沼木阴下笑揖太祖」,「止宿后苑鸟巢中」,言「十月二十 日夜晴,则圣寿可延一纪」,疑皆好事者饰说,未必然也——按李焘的意思,这段文字前段故事是鬼话。太祖圌英武怎么会信一个古怪道士的话。那个古怪道士知道太祖登基的日期,也知道太祖逝世的日期。翻翻史书这种玩意儿一大堆,古人常玩那一套。
                2)「太宗留宿禁内」,此亦谬误。 ——注意“谬误”这个词,“谬”的意思是“不合情理的”。那么按宫廷规矩,太宗当天晚上绝对不可能在禁宫里面“留宿”。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不管是文莹本人编的,还是其他人编的,他们连宫廷基本规矩都不知道。那么有人说“烛影斧声”是“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在万岁殿那场‘谋杀案’的‘目击者’口中传出来的”就完全不成立。
                3)太祖既不豫,宁复自登阁,且至殿庭〈翟攴〉雪乎?——李焘说:太祖都病了,怎么可能自己走出来,并且还在宫殿庭院里面拿斧子戳雪?
                好了。整个“烛影斧声”被李焘扒皮扒地七零八乱。既然李焘不信,没事把这个故事写进《长编》干什么?知道把这个故事写进《长编》引起了什么后果吗?!
                4)“今略加删润,更俟考详。顾命,大事也,而实录、正史皆不能记,可不惜哉。”——引入“烛影斧声”的目的:因为正史实录没有记载有“顾命”(临终遗命,和诏书不同),而“顾命”是大事。而“烛影斧声”这个故事里太祖对太宗说“好做,好做。”就是把天下交给他的意思了,就相当于是“顾命”。
                李焘不过想借“烛影斧声”宣扬下一二代目权力交接的合理合法性。至于被误解成“暗示谋杀”,正应了纪大烟袋那句“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窦,是非作者本意。”
                至此总结“烛影斧声”变成谋杀案的顺序:
                1、北宋时期,文莹和尚记了个故事,整个故事四处是硬伤通篇鬼话。说一个道士预言太祖登基日期,太祖逝世日期,太祖信了,逝世之前赶紧招晋王托付后事。
                2、南宋李焘认为“烛影斧声”里的“好做好做”正好弥补了太宗即位没有“顾命”的遗憾,于是引入《长编》宣扬下主旋律。
                3、某年、某月、某日,某书生在读《长编》,斧子?是砍柴用的斧子吗(没错,第一个将“烛影斧声”说成谋杀案的人连玉斧是什么都不知道),OMG,宫廷里怎么会有斧子这种凶器?这是谋杀啊!凶手就是宋太宗…..
                于是宋太宗悲剧了


                12楼2016-12-04 01:43
                回复
                  到此总结,有人说如今找不到太宗谋杀太祖的直接证据是因为太宗后来把证据都抹光了,只不过后人还是可以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窥视到一点真相。对这句话表示鸭梨很大,“谋杀”的“蛛丝马迹”(就是“烛影斧声”)一点都站不住脚,从“蛛丝马迹”一开始歪曲了文莹和李焘的原意,如果没有“烛影斧声”被歪解成谋杀 案,所谓的民间千古之谜——“宋太祖之死”这个命题到底还有没有?


                  15楼2016-12-04 01:44
                  回复
                    回复:@ 执虞
                    看看赵匡胤在位16年,是怎么把这个弟弟捧在手里,放在心口的!
                    建隆元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后继位的第一年)
                    春正月,赵匡胤登基为宋太祖的第一天,即封自己的三弟,年仅21岁的赵匡义为殿前都虞候(禁军高级将领)
                    10天后,正月甲子,以皇弟殿前都虞侯匡义领睦州防御使,赐名光义。(这是有加封自己弟弟防御使头衔)
                    2个月后,赵匡胤亲征,以枢密使吴廷祚为东京留守,端明殿学士、知开封府吕余庆副之,皇弟殿前都虞侯光义为大内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率兵屯河阳。(这是任命自己21岁的弟弟赵光义代理皇帝事务,而“都点检”正是赵匡胤兵变前,他自己的职位!以至于赵匡胤出征时,整个东京开封都在盛传“又一都点检要为天子么”?可是赵匡胤一点不避嫌)
                    9月,又加封赵光义为泰宁军节度使,正式建节。
                    建隆二年
                    七月,以皇弟泰宁节度使、兼殿前都虞侯光义兼开封尹、同平章事。
                    (京尹是五代70多年里,储君的必备条件,而开封尹即北宋的京尹,可以说此时,赵光义就已经成为了半个储君,而且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16年,直到他哥去世,他继位!而且赵光义当开封尹时,是掌握 了开封3万巡防军队的!可以说赵匡胤早在继位第二年,就把身家性命交给他弟了。
                    同平章事,是宰相衔)
                    建隆三年
                    三月丁卯,
                    幸太清观,遂幸开封尹后园宴射
                    (赵匡胤在位16年,经常跑他弟家,找他弟喝酒、蹭饭、射箭。也多次喊他弟进宫,兄弟俩边喝边聊。就是跑去赵普家,也不忘了带着这个弟弟。参见“雪夜访赵普”。除了探病以外,赵匡胤只去过他弟赵光义和赵普的家)


                    16楼2016-12-04 02:02
                    回复
                      乾德元年
                      八月壬午,
                      殿前都虞候、嘉州防御使张琼自杀。琼性麤暴,多所陵轹,时军校史珪、石汉卿等方得幸,琼轻目为巫媪,珪、汉卿衔之切齿。琼尝擅选官马乘之,又纳李筠仆从于麾下。珪、汉卿因谮琼养部曲百余人,自作威福,禁旅畏惧,且诬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候时事。时上已下郊祀制书,方欲肃静京都,召琼面讯之,琼不伏。上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檛击其首,气垂绝,乃曳出,遂下御史府按鞫。琼自知不免,行至明德门,解所系带以遗母,即自杀。
                      张琼是赵匡胤军中的兄弟,而且还曾经为赵匡胤挡箭,救过赵匡胤的命。赵匡胤非常信任他,任命他掌管禁军。就是这样的军中兄弟,就因为对赵匡胤“诬毁皇弟光义为殿前都虞候时事”(说他弟赵光义当殿前都虞候时候有不法的举动),当场被赵匡胤命人一顿暴打,并用铁檛击其首,直到打昏死过去,又命人拽出,投入御史府监狱!张琼自知必死,于是自杀!
                      逼死自己的救命恩人以及多年军中过命的交情,仅仅就是因为他说了自己弟弟赵光义的坏话!
                      这件事后,即十二月,赵匡胤下诏:赐开封府尹光义益食邑,赐功臣号。(赶紧来安抚弟弟)
                      乙亥,右拾遗浦城杨徽之,亦尝言于世宗,以为上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上即位,将因事诛之,皇弟光义曰:「此周室忠臣也,不宜深罪。」于是亦出为天兴令。
                      (赵匡胤要杀杨徽之,但是赵光义出面求情,于是赵匡胤不但没有杀杨,反而任命他为 天兴令)
                      暂时举这4年的一些例子,你要是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看完,你就会明白,赵匡胤从来都是想传位给他这个弟弟赵光义的。


                      17楼2016-12-04 0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