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人吧 关注:254贴子:405
  • 3回复贴,共1

艺理俱精的李亦畲大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亦畲先生(1832年9月一1892年11月)是继太极哲人武禹襄后,为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李先生名经纶,字亦畲。河北永平人。咸丰元年(1851)为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治举人;性敏慧,工小楷,得其书者,多珍之。父名世馨,字诒斋。同治间军兴永年修城竣池,举办团练,世馨助之力为多。亦畲有弟承纶(字启轩)、曾纶和兆纶。亦畲和启轩皆从其母舅武禹襄习太极拳,亦畲最有成就,启轩则次。  亦畲于1853年始从刚由河南之行返里的禹襄习拳,兴趣盎然,精心钻研,以至致放弃仕进,身体力行数十年而能神乎其技。  郝少如先生生前论太极拳艺时,常以亦畲先生举例,尝曰:“太极拳不在先天之力大小,而在天之巧,能备‘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则能以己之小胜彼之大,亦能以耄耋之年胜力大气勇的青壮年。此说,以亦畲先生的拳艺为最有力之证。亦畲身材短小,高仅1·60米左右,且双目高度近视,然拳艺精微巧妙,打手发人备极分寸,能置靠椅寻丈外,发劲投入安坐之上既无跌落,又不使椅摇动,与人打手,全以意气之变化令力大气勇者腾空而出,使人无不心悦诚服。”经过亦畲千锤百炼的实践验证所铸成的拳论,亦是其驾驭精湛太极拳艺的体现。  相传,亦畲表弟苗兰圃为清武生,很有臂力,一日两人饮酒,酒酣时,兰圃问曰:“人言我兄拳技甚善,能打人乎?”亦畲曰:“若弟欲一见证,请击来。”时亦畲手扶椅肘而坐,兰圃则笑趋之前,以两手按其两肩,并尽力下按而曰:“能让我动弹乎?”亦畲以两肩发劲,且发一声“哈”字,曰:“你坐下吧!”兰圃随之坐于对面的凳上,然亦畲大笑。兰圃钦服而曰:“兄双手未动。竟使我被击出数尺,且安坐于凳上,诚如所传,神乎技矣!”  又相传,时有一镖师途经永年,闻亦畲拳艺而请人介见。见谈后,镖师言欲观其技所长。亦畲曰:“太极拳无硬功可见,其奇妙因敌变化,君倘击我,则我长立见。”镖师初不肯, 亦畲曰:“然君终不能识太极拳之貌矣。”镖师曰:“如是,则我宜一试,幸恕不逊。”亦畲曰:“甚善。”时亦畲立身屋中,以静待之,镖师即鼓足勇气奋击,亦畲则不避不让,以胸臂承接其来劲,镖师忽身起腾空跃上四尺许,然后掷于壁下,下仆于正倚壁间的床上而晕眩得丧魂落魄,许久不能动。及起拱手谢曰:“我今乃知太极拳之神妙也。”不敢复试而去。  亦畲承袭禹襄格物致知之法,常招致门客。择其力大气勇者相扑,总结实践,以明其理。其孙李槐荫于1935年出版的《廉让堂太极拳谱》的序中亦写道:“此谱系先祖晚年所著,中经多次修改,方克完成。每得一势巧妙,一着诀要,即书一纸贴于座右,比试揣摩,不断实验,逾数日觉有不安应修改,即撕下,另易他条, 往复撕贴,必至完善而始止,久之遂集成书。”亦畲著有《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太极拳小序》及《跋》等。  王宗岳、武禹襄拳论皆为博大精深的结论性论述,亦畲拳论虽然亦以言简意赅的精炼语言概括总结, 但较之为具体而详尽的衍伸。如禹襄“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的论述,即为结论性术语。亦畲的“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五字诀》则不仅阐明了其必要性,而且还衍伸其具体的行工实践之法则;对求得听劲、舍己从人、借力打人的呼吸之道(非人体的口鼻呼吸)、运用整体之劲、神聚、神气间的关系、虚实、运化关键和开合时行气运劲等理法的总结、阐发,皆是较前人更为具体而详尽的精彩论述。其《撒放密诀》以“擎、引、松、放”四句精要之语,将“借力打人”的演练过程,概括得淋沥尽致。其《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以九个“欲要”之句,对获得“引进落空”,千斤的技艺阶梯,作了非常精辟、确切而透彻的论述;并阐发了“走架和打手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原理。亦畲先生以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渊博太极拳学识,为后人留下了进一步具体化的经典性拳论,使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更臻丰富和完善,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光辉。  亦畲出生望族,且为文人,不以拳师自居。放弃仕进后,以经商为业。后又从次弟曾纶习种牛痘技术,因二兄弟救活患儿甚多,而得广平府太守为其开诊行医,先后二十余年。故其一生授术极少,惟同邑郝和(字为真)能传其精微巧妙。当郝和技成后,亦畲每遇来访比试者,辄令其相试。  亦畲于1880、1881年间,将王宗岳、武禹襄拳论及其心得亲笔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交传人郝和。近代太极拳界各流派人奉之为经典和极其重要的史料,为我国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宝。  至今,亦畲手抄本内容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两且已被国外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为世界奉之瑰宝。李亦畲先生的成就和贡献,举世公认:无愧于以艺理俱精而成为流芳百世的一代宗师。 论太极拳 太极拳技法除遵循“武术技法原理”外,还强调下述基本技法规律,形成其技法特色。它们包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而动,轴互转;缓慢柔圆,息细匀长;以意主导,形息互引。 上悬下沉,中节舒松,是太极拳身型的基本技法。“上”指头顶百会穴部,“下”指足跟、足掌、和足趾等用一角地支撑的部位。“上”与“下”的中间,概称“中节”。


1楼2012-07-11 14:53回复
    练拳时头顶上领,似有一绳悬住百会穴之感,再放松中节各鄣肌肉和关节,任其被地心引力向下牵拉而沉坠,手部和足部就会有沉实感。人体在这种上悬下沉作用下,被对拉拔长,肩、肘、腕、脊柱、髋、胯、足等关节都撑开,胸腹部亦随之宽舒,中节各部就能灵活运转。上悬下沉还能使头部端正、颈项顺直、躯干中正。 这种上悬下沉、中节舒松的技法,也用于处理任意相邻三关节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以关为上、肩为中、肘为下,即:头悬、肩松、肘沉。这能撑开肩关节,放松肘部肌群。再以肘为上、腕为中、指为下,即:肘悬、腕松、指沉。这能撑开腕关节,放松腕关节,放松腕部肌肉。如此由上而下、依次上悬中松下沉,就能全身放松、节节贯串,使气力注于手足。中定而动、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态的基本技法。太极拳“十三势”终于中定。太极拳经以中定为“土”,依土生万物之意,中定既是“十三势”之一势,又是其他十二势的基础,势势不能离中定。所谓“中定”,指中和稳定的状态。“中定而动”,使动态不失“中定”。“中定而动”有三种表现形式。 其一,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状态,重心始终在支撑面内移动。此技法要求动步之初,先将身体重心移于支撑,形成单脚支撑的支撑面,然后移动脚才提离地面。在动脚的移动过程中,要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中间,几乎出现移动,待移动角地成两脚支撑,形成新的支撑面后,身体重心才随之向新支撑面中间移动。这样,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内移动,并与中正的身态配合,具有较高的稳定度和轻灵度 其二,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状态,重心平行移动。此技法要求身体移动时,始终保持顶平、两肩平、两胯平、两脚平,形成太极运动中重心平稳的特点。即便是伏步下势,也是在优质身体“中平”的状态下,先降低身体重心至一定高度,再平平移动重心,完成下势动作。独立类动作是先将重心平平移动至支撑面中间,再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伸膝向上立起。 其三,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无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无过无不及,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谓“无过不及”。在扒手过程中,“无过不及”是随对手动而动,“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单练拳架时,表现为动作的规格、变转的速度、意气的配合、劲力的刚柔等,均循规蹈矩,做得恰到好处。这种在运动中求“中正”、“中平”、“适中”的态度,综合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十三势歌》所谓“静中犹动动犹静”的状态。“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作中肢体配合的基本技法。运动时,以腰为“轴”,以手足为“轮”。以腰以上躯肢为“上”,以腰以下躯肢则能引起腰动而带臂腿动,犹如轴动轮必转。下肢(上肢)动其它部份亦随之动。这也是上下相随。如此,则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无静,动作协调完整。缓慢柔圆,息细匀长,是太极拳处理运动节奏、劲力、呼吸方法的技法。指练习太极拳时,肢体移动速度要缓慢,运用柔韧顺达的劲力,使动作衔接转换圆活连贯,一气呵成。与此同时,要采用腹式深呼吸法,将呼吸法,将呼吸调得细微绵长,匀速出入。“缓慢柔圆,息细匀长”必须协调配合,循序进行。其中一环出差误,就会影响其他动作环节。例如,劲刚会导致形直、速快、呼促,影响柔圆缓匀等技法的运用和体现。 以意主导,形息互引,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基本技法。练习太极拳时,要求以意议为主导,用意议近年呼吸(即息)、控制肢体(即形),支配呼吸与动作有序配合。做到一方面以意领气。照严格的动作规范运转,让外形的变化引起呼吸的相应配合,并经长期练习,获提意、气、劲、形的统一。达到所谓“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交融的境界。


    2楼2012-07-11 14:53
    回复


      3楼2013-06-30 03:46
      回复
        好呀看了有收获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7-25 1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