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祥
《冬青树》是清朝中叶著名戏曲家蒋士铨的一部力作。作者以不怕酷寒、霜打更青、不怕砍头、砍头更旺的冬青树来象征文天祥、谢枋得的无所畏惧、宁死不屈的忠贞爱国精神。剧作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久久不能平静;通篇灌注着激荡人心的爱国主义深情,颂扬了刚强不阿的高贵品德,体现出一种叫人击赏不止的崇高美。
崇高美是壮美、阳刚之美。桑塔耶那指出:“崇高是至高无上的美,是使人陶醉的美。它是一种快感:当观赏达到如此的程度,美开始失掉它的客观性,而宣布自己是心灵的一种内在热情,因为无论何时基本上是这样的。如果说,美是我们深入对象之中而发现的生活的美满,那么崇高就是完全不顾那对象而发现一种更纯洁更不可夺取的美满。”〔(1)〕
悲剧唤起崇高,首先是因为悲剧中不平凡的英雄人物的伟大。元朝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能使每个读者或观众为之震动。韩厥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公孙杵臼为救孤死守秘密,壮烈献身;程婴牺牲亲儿救孤……,英雄的崇高行为不仅打动了中国人的心,而且使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法国大作家伏尔泰也惊叹不已,并将此剧改编为《中国孤儿》。清初戏曲家李玉的传奇《清忠谱》,极写周顺昌的冒死斥奸,颜佩韦等人的带头闹市、献身,展现了崇高美,收到惊魂慑魄的艺术效果。蒋士铨继承了这类壮美悲剧的传统,塑造了一批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灭顶之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忠臣义士形象。无论就英雄的数量,或是英雄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说,《冬青树》与前两剧相比都毫无愧色。
《冬青树》着力歌颂了文天祥的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文天祥是剧中最闪光的人物,是爱国者的典范。他的崇高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从君旨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天子,是“天”定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芸芸众生都是皇帝的子民。皇帝的旨意是至高无上的,服从君意就叫忠,违逆君意就不是忠。文天祥生长在“天理”始盛的时代,脑子里装满了忠君思想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姑且不去判断忠君思想的好坏,而先看他的忠君行为是否于国有利。在为母亲贺寿的大喜日子里,他仍心绪不宁,忧虑国事。当圣旨一到,他得知国难当头便即刻动身,起兵勤王。他重义轻利,慷慨解囊,献出全部家财,一半奖赏在伍士兵,另一半用来招募新兵。这一行动突出表现了他听从君命的高度责任感和仗义疏财的高尚人格。
在国步艰难,民族垂危的关键时刻,文天祥火线荣升大任,官拜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各路军马,这是众望所归。实际上,文天祥是在接管残局。他不是不明白这一险恶形势的,但他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而欣然从命,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得失。他一上任就遇到了难题:元军进驻版本皋亭山,宋朝以吴坚、家铉翁等为祈请使使元。这些使者全部被扣留,情况万分危急。文天祥身为丞相,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他担负重任,明知此去肯定无好结果,但还是听从君命使元去了。在元营,他面对强敌,气概不减,义正辞严:“唆都,我朝与北国分掌人民,谊同兄弟。岁币无虚,聘问不绝。何以虔刘我边陲,涂毒我黎庶,使我九庙震惊,三宫骇异。请问来意:还是希图争夺江山,还是在金帛子女?幸为明告。”听这口气,俨然是强国大使。元朝大元帅暗吃一惊,言辞变软:“说哪里话来!南朝礼仪虽优,君臣不振。君主此来,实欲代为整顿朝纲,挽回天步,并无取天下之心,丞相勿为过虑。”文天祥顺水推舟,言辞激越:“既然如此,唆都当退兵平江,静待区处,以成两国旧好;不然,祸结兵连,恐非尔利。我乃天朝堂堂状元宰相,只欠一死,刀锯鼎镬,岂足惧哉!”威势逼人,豪气千丈,句句在理,字字铿锵,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壮大了国家的声威。
二、鞠躬尽瘁
太皇太后修降表献国玺后,南宋王朝基本上算灭亡了。南宋江山几乎尽归元蒙。最后两位皇帝只得到海上去找落脚点。虽然国内也还有一些军事力量,但已经弱不堪击了,宋朝也就只能是苟延残喘,绝无希望了。即便在此不可救药之时,文天祥也忠心不改,爱国之心不变。他被拘北上,日夜思念故土,一心向南,终于在别人的帮助下逃出元营,得归故国。在真州城,文天祥与真州守将苗再成共商国事。虽然自身难保,但还以国事为重,一口应承疏通两淮将帅,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捐弃前嫌,协力同心,抗击元军。不幸,他自己却被怀疑是元朝派来赚城的。他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一路逃亡,历尽艰险,为的是找到新君,重振河山。他好不容易见到祥兴帝,和诸将一阵寒暄之后,马上又训练部队,重振军威,随时准备与元军决战。
《冬青树》是清朝中叶著名戏曲家蒋士铨的一部力作。作者以不怕酷寒、霜打更青、不怕砍头、砍头更旺的冬青树来象征文天祥、谢枋得的无所畏惧、宁死不屈的忠贞爱国精神。剧作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久久不能平静;通篇灌注着激荡人心的爱国主义深情,颂扬了刚强不阿的高贵品德,体现出一种叫人击赏不止的崇高美。
崇高美是壮美、阳刚之美。桑塔耶那指出:“崇高是至高无上的美,是使人陶醉的美。它是一种快感:当观赏达到如此的程度,美开始失掉它的客观性,而宣布自己是心灵的一种内在热情,因为无论何时基本上是这样的。如果说,美是我们深入对象之中而发现的生活的美满,那么崇高就是完全不顾那对象而发现一种更纯洁更不可夺取的美满。”〔(1)〕
悲剧唤起崇高,首先是因为悲剧中不平凡的英雄人物的伟大。元朝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能使每个读者或观众为之震动。韩厥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公孙杵臼为救孤死守秘密,壮烈献身;程婴牺牲亲儿救孤……,英雄的崇高行为不仅打动了中国人的心,而且使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法国大作家伏尔泰也惊叹不已,并将此剧改编为《中国孤儿》。清初戏曲家李玉的传奇《清忠谱》,极写周顺昌的冒死斥奸,颜佩韦等人的带头闹市、献身,展现了崇高美,收到惊魂慑魄的艺术效果。蒋士铨继承了这类壮美悲剧的传统,塑造了一批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灭顶之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忠臣义士形象。无论就英雄的数量,或是英雄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说,《冬青树》与前两剧相比都毫无愧色。
《冬青树》着力歌颂了文天祥的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文天祥是剧中最闪光的人物,是爱国者的典范。他的崇高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从君旨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天子,是“天”定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芸芸众生都是皇帝的子民。皇帝的旨意是至高无上的,服从君意就叫忠,违逆君意就不是忠。文天祥生长在“天理”始盛的时代,脑子里装满了忠君思想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姑且不去判断忠君思想的好坏,而先看他的忠君行为是否于国有利。在为母亲贺寿的大喜日子里,他仍心绪不宁,忧虑国事。当圣旨一到,他得知国难当头便即刻动身,起兵勤王。他重义轻利,慷慨解囊,献出全部家财,一半奖赏在伍士兵,另一半用来招募新兵。这一行动突出表现了他听从君命的高度责任感和仗义疏财的高尚人格。
在国步艰难,民族垂危的关键时刻,文天祥火线荣升大任,官拜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各路军马,这是众望所归。实际上,文天祥是在接管残局。他不是不明白这一险恶形势的,但他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而欣然从命,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得失。他一上任就遇到了难题:元军进驻版本皋亭山,宋朝以吴坚、家铉翁等为祈请使使元。这些使者全部被扣留,情况万分危急。文天祥身为丞相,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他担负重任,明知此去肯定无好结果,但还是听从君命使元去了。在元营,他面对强敌,气概不减,义正辞严:“唆都,我朝与北国分掌人民,谊同兄弟。岁币无虚,聘问不绝。何以虔刘我边陲,涂毒我黎庶,使我九庙震惊,三宫骇异。请问来意:还是希图争夺江山,还是在金帛子女?幸为明告。”听这口气,俨然是强国大使。元朝大元帅暗吃一惊,言辞变软:“说哪里话来!南朝礼仪虽优,君臣不振。君主此来,实欲代为整顿朝纲,挽回天步,并无取天下之心,丞相勿为过虑。”文天祥顺水推舟,言辞激越:“既然如此,唆都当退兵平江,静待区处,以成两国旧好;不然,祸结兵连,恐非尔利。我乃天朝堂堂状元宰相,只欠一死,刀锯鼎镬,岂足惧哉!”威势逼人,豪气千丈,句句在理,字字铿锵,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壮大了国家的声威。
二、鞠躬尽瘁
太皇太后修降表献国玺后,南宋王朝基本上算灭亡了。南宋江山几乎尽归元蒙。最后两位皇帝只得到海上去找落脚点。虽然国内也还有一些军事力量,但已经弱不堪击了,宋朝也就只能是苟延残喘,绝无希望了。即便在此不可救药之时,文天祥也忠心不改,爱国之心不变。他被拘北上,日夜思念故土,一心向南,终于在别人的帮助下逃出元营,得归故国。在真州城,文天祥与真州守将苗再成共商国事。虽然自身难保,但还以国事为重,一口应承疏通两淮将帅,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捐弃前嫌,协力同心,抗击元军。不幸,他自己却被怀疑是元朝派来赚城的。他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一路逃亡,历尽艰险,为的是找到新君,重振河山。他好不容易见到祥兴帝,和诸将一阵寒暄之后,马上又训练部队,重振军威,随时准备与元军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