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荷清莲吧 关注:62贴子:10,159

(*^__^*)阅尽传统诗词菁华,一览华夏文化风采 [古典诗词鉴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诗词鉴赏——葬花吟(蔡义江) 
节选自《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1年版)。 

    在长篇小说《红楼梦》中,除小说的主体文字外,还包含有诗、词、曲、赋、诔、赞等多种文学样式,可以说它是众体兼备。这里所选是小说中一些人物所作的诗词。人们称赞作者曹雪芹是“按头制帽”,这些诗词的内容和艺术风格都符合人物的各自身份,并恰当地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处境、心理和性格特点。 

葬花吟(第二十七回) 
林黛玉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②? 
游丝软系飘春榭③,落絮④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⑤; 
手把⑥花锄出绣帘,忍⑦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②,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③。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④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⑤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⑥?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⑦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⑧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⑨收葬,未卜⑩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②〔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两句或受李贺诗“飞香走红满天春”(《上云乐》)的启发。 
③〔榭〕筑在台上的房子。 
④〔絮〕柳絮、柳花。 
⑤〔无释处〕没有排遣的地方。 
⑥〔把〕拿。 
⑦〔忍〕岂忍。 
〔榆荚〕榆树的实。榆未生叶时先生荚,色淡黄,像是成串的钱,俗称榆钱。 
②〔芳菲〕花草香茂。 
③〔洒上空枝见血痕〕与两个传说有关: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二、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 
④〔底〕何,什么。 
⑤〔知是〕哪里知道是……还是……。 
⑥〔香丘〕香坟,指花冢。以花拟人,所以下句用“艳骨”。 
⑦〔一抔(póu)〕一捧。因《汉书》中曾用“取长陵一抔土”来表示开掘陵墓,后人(如唐代骆宾王)就以“一抔之土”称坟墓。这里用以指花冢。 
⑧〔污淖〕被污秽的泥水所弄脏。 
⑨〔侬〕“我”的俗语,吴地乐府民歌中多用。 
⑩〔卜〕预知。 

【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用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此诗风格上所仿效的初唐体歌行,是一种流行的通俗诗体,遣词浅显流畅,音节回环复叠,抒情淋漓酣畅。如初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都足以让曹雪芹在创作《葬花吟》上取法利用。至于葬花情节,明唐寅有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雪芹祖父曹寅有“百年孤冢葬桃花”诗句,也都能启发作者的想像构思。但《红楼梦》一经问世,黛玉葬花就几乎完全取代了以前类似的种种描述文字,这也可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1楼2007-03-17 19:45回复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989 —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仁宗时,累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再进前所陈十事》,要求在原有法度的范围内,作一些改革,因遭到反对,主持“ 庆历新政”,次年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历知邓州、杭州。皇佑四年,徙知颖州,卒于途中,年六十四。谥文正。富弼为撰墓志铭(《范文正公集褒贤集》),欧阳修为撰神道碑(《 欧阳文忠公集 》卷二○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二卷,《尺牍》三卷。《彊村丛书》收《范文正公诗馀》一卷,《全宋词》据《中吴纪闻》卷五补辑一首。魏泰《东轩笔录》谓仲淹守边日,作《 渔家傲》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今只存“衡阳雁去”一首。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 ,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 ”为首句 ,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 ,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 ,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 ,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 ,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 ,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 ,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 ,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 ,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3楼2007-03-17 19:47
    回复
      《浪淘沙漫》 
         柳 永 

      梦觉、透窗风一线, 
      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 
      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 
      更忍把、从前欢会, 
      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 
      洞房深处, 
      几度饮散歌阕。 
      香暖鸳鸯被, 
      岂暂时疏散, 
      费伊心力。 
      殢雨尤云, 
      有万般千种, 
      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 
      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 
      愿低帏昵枕, 
      轻轻细说与, 
      江乡夜夜, 
      数寒更思忆。 
      生平简介 
       柳永(987?—1055 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 ,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 、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 。《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 。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清波杂志》卷八)。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馀曲。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其词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这首词,衍之为一百三十五字之长篇巨制,共三片 。第一片写主人公夜半酒醒时的忧戚情思 ;第二片追思以往相怜相借之情事;第三片写眼下的相思情景。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状态及情思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是柳永创制慢词的一个范例。词作从“梦觉”写起,说窗风吹息寒灯,夜雨频滴空阶 ,可知并非天亮觉醒,而是夜半酒醒。其间,于“ 灯 ”之上着一“ 寒 ”字,于“阶”之上着一“空”字,将当时所见、所闻之客观物景,染上了主人公主观情感色彩,体现了主人公凄凉孤寂之心理状态。而“ 那堪”、“又”,又及“频”,层层递进,又便得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倍觉凄凉孤寂。接着,主人公直接发出感叹:“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这是造成凄凉孤寂心境的根源。因为久作天涯客,辜负了当时和佳人的山盟海誓,从前的欢会情景,今夜里一下子都变成了忧愁与凄戚 。至此 ,主人公心中之情思,似乎已经吐尽。 
       词作第二片,由第一片之“忧戚”导入,说“愁极”,十分自然地转入对于往事的“追思”。所思佳人,由“ 饮散歌阕”句来看,可知是一位待宴歌妓。从“再三”、“几度”句中可以体会出来,两人之互相爱恋,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期,由此可见,主人公夜半酒醒时为什么这样的忧戚。 
       第三片由回忆过去的相欢相爱回到眼下“天长漏永”,通夜不眠的现实当中来。“无端自家疏隔”,悔恨当初不该出游,这疏隔乃自家造成,然而内心却甚感委曲。因此,主人公又设想两人相聚之时,他就要在低垂的帏幕下 ,玉枕上 ,轻轻地向她详细述说他,一个人在此高潮,但作者的笔立刻煞住,就此结束全词。 
       从谋篇布局上看,第一、二片,花开两枝,分别述说现在与过去的情事;至第三片,既由过去回到现在,又从现在想到将来,设想将来如何回忆现在,使情感活动向前推进一层。全词三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多层次、多姿态地展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思活动,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6楼2007-03-17 19:49
      回复
        元好问《摸鱼儿》赏析 
        《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 
         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 
         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调寄《摸鱼儿》元好问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过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词的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神雕侠侣》中李莫愁的狂歌当哭,雌雄双雕的先后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的意境。想当初绫子初见此词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


        7楼2007-03-17 19:49
        回复
          〈木兰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鉴赏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 、健朗意境 ,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 ,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 
          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 。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 ,一片嫩绿,虽是清晨 ,寒气却很轻微。“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 
          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过片两句,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 ”的典故 ,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结拍两句,写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要为同时冶游的朋友举杯挽留夕阳,请它在花丛间多陪伴些时候。这 
          里,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 ,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8楼2007-03-17 19:50
          回复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9楼2007-03-17 19:50
            回复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唐佛寺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神禾原上。 
               香积:佛教传说众香国的佛名。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 ”,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 
              之中,诗中的“道 ”,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历代的一些诗评家,从唐代的司空图到清代的王士禛,称王维为“诗佛 ”,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禅 ”,最有神韵。清人吴汝伦就称赞这首诗“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诗举要》引)。 
               这首诗构思精妙,写景技巧高超。从构思说,前四句写赴寺道中山景。首联写他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次联写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 。“何处”既与“无人”对偶 ,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因此清人赵殿成说 :“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 ;非自盛唐,未易多靓。”(《王右丞集笺注》 
               五六句,再进一步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结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 ,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由此可见,全诗写寺,不从正面直接描绘,而只是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的深幽。近人俞陛云说 :“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处;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 。”(《诗境浅说 》)正是借助于这种巧妙的构思,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 
               这首诗最精彩的一联是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上句写所闻 ,下句写所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


              13楼2007-03-17 19:53
              回复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生平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岁时就受到牛僧孺党令孤楚的赏识,被任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时 ,受到令孤楚的儿子令孤绹的赞誉,中进士。次年受到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宠爱,任为书记,并娶他女儿为妻。唐朝中叶后期,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朋党斗争十分激烈。李商隐和牛李两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某一方得势而趋附。所以他常常遭到攻击,一生不得志,没有任过重要官职,只是在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做些幕僚的工作。四十五岁时死于郑州。 
                【鉴赏】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 史记·封禅书 》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 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 。望帝的传说见《 寰宇记》说 :“ 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 。”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 )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珠”、“玉 ”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 ”总揽所抒之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 ,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14楼2007-03-17 19:53
                回复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山水诗,描写了秋雨之后山村傍晚的景色和自己对于这一优美环境契合的心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雨后山村明净、清幽的自然环境。雨后初晴,空气清新,秋天傍晚的气候赏心怡人。“空”为空旷,引申为幽静,宁静,是隐居的好地方。“空山”、“晚”“秋”几字起了点题的作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点明由傍晚入夜,秋雨初霁,明月升空,不仅照在松枝上,还透过松针洒落在地上。第四句紧承诗的第一句,雨后水涨,石上流过潺潺清泉。从语法结构看,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而“照”、“流”写在后面,就写出了月照青松的状态和石上清泉流淌的动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听到竹林那边阵阵的喧笑声,是洗衣的姑娘们欢快地归来了。可谓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归”又暗暗点出时令“瞑”。在宁静的荷叶中,忽然荷叶摇曳,原来是渔舟趁着月色外出捕鱼了。这二句表现手法非常巧妙,首先是听到竹喧声和看见莲动的景象,然后写竹喧和莲动的原因,有画面,有意境,耐人寻味。 
                   诗的当中两联是具体描写山间傍晚的景象,有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有机结合,又有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颔联侧重写景,明月的清光、松针的疏影和泉水的流动,构成山村静谧的景象。颈联侧重写人,嬉戏喧笑、莲叶摆动、渔舟顺流而下,又写出山间富有生机的另一幅画面。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到内心,表达写诗的用意。《楚辞 ·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在此反用其意,表现自己和山水相契合,要远离官场,做一个山间隐士。 
                   这首诗写景言情,情景交融,写明净的山水,高洁的景物(青松、翠竹、青莲),诗人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当中两联对仗工整,刻画细致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用字贴切,“照”、“流”、“喧”、“归”、“动”、“下”为句中诗眼。


                  16楼2007-03-17 19:56
                  回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一首送别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送他归京,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篇就写出塞外奇特的景象。北风卷地,漫天飞雪,又以“白草折”写出风之强劲猛烈。“八月即飞雪”,写出与内地迥异的景象,也写出令人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然大雪纷飞,好象春风吹彻,一夜之间洁白晶莹的梨花开满了枝头。“忽如”二字用得很好,大雪突然而至,写出“胡天”的变幻无常的景象,也写出自己惊喜的神情。用“梨花”比喻雪的洁白瑰丽和迎风飞舞的绮丽风姿,以“春风”写严冬,虽是恶劣的环境,却充满热烈的情感,洋溢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千树万树”又写出雪景的壮观。以上四句是写边地奇景。 
                     接着诗人写雪由外入内。片片雪花飘入“珠帘”,湿了“罗幕”,身着“狐裘”已不觉暖,裹着“锦衾”也觉单薄了。力大无比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此四句是从人的感受写边地奇寒。 
                     然后场景又移向室外。浩瀚的沙漠,百丈坚冰,万里长空,浓云密布。这二句承上启下,一个“愁”字,写环境的恶劣,又为武判官在这样的环境中长途跋涉而担忧,既是写景,又引出这个特殊环境下的送别。 
                     于是写饯别。中军帐(主帅营帐)设宴饯别,并伴有丝竹管弦。虽是边地严寒,但气氛却非常热烈,表现出对武判官的浓浓情谊。“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也与边地相谐。 
                     接下去的几句都是写送别。送至军门,看到的是平日迎风飞舞的红旗却已经被冰雪冻住一动不动,突出写了天寒地冻的景象。在轮台东门与武判官惜别,大雪封山,诗人为武判官的一路跋涉而担忧,依依惜别,迟迟不肯回去,留恋之心、怅惘之情分明可见。结处没有明写分别的痛苦,非常含蓄,寓情于景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味深用。 
                     这是一首送别诗 ,但没有用正面的抒情。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正面的抒情,而岑参的这首诗,“雪”是诗歌的主线,全诗四次写雪,写出边地特有的苦寒景象,以雪衬托送别之情,也用雪增强这首诗歌的形象性。咏雪送人,是这首诗的别开生面之处。另外,这首诗描写笔法多变,既善于粗线条的勾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景象阔大,又善于细节的描写(风掣红旗冻不翻)特别生动。还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语言明朗优美,景象瑰奇,以白雪为背景写鲜艳的红旗,以梨花喻雪,以春风喻冬,不给人苦寒的感觉,而是浪漫的色彩和情调,体现出盛唐诗人的理想和精神。


                    17楼2007-03-17 19:56
                    回复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即古诗,这组诗共五十九首,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不少是用咏史、寓言来写的。这首诗通过游仙的形式写,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 
                       诗的开头至“凌紫冥”写美好的神仙世界。诗人在想象中登上了西岳华山,遇到了神仙明星玉女。“明星”是仙女的名字,又给人造成了天上明星闪烁的错觉,写出天界的美好。接着写仙女的形象:手姿、步态、服饰、风度。明星仙女洁白的纤手把持着粉红的芙蓉,多彩的羽衣拖着宽广的长带,凌空而行,飘飘飞举。着色雅淡,姿态美好。再写仙女明星邀请诗人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相见。诗人仿佛驾着鸿雁与卫叔卿游览天界。“恍恍”二字把恍恍惚惚、半醒半梦的神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从“俯视”到结束,是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到此笔锋一转,点明主题,写苦难的现实社会,安禄山叛军攻破洛阳后的情景。用“俯视”二字把诗人从仙境中带回凡尘,从幻想中拉回到现实,看到洛阳一带胡兵“茫茫”(多且乱),百姓遭殃,血涂野草,“豺狼”衣冠簪缨,得意非凡,气势显赫。 
                       李白离开长安后,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激烈,他想借游仙访道忘记世情,但又不能忘记。这首诗正是通过莲花山上遇仙的幻境,表现诗人对理想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又通过对叛军横行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祖国的热爱。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浪漫主义表现理想和愿望,现实主义表现苦难的现实。表现理想时若云若雾,似虚似实,境界雄奇,想落天外;表现现实生动形象,真实自然。诗歌还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诗人花了很多笔墨描写的神仙境界不是诗中要表现的主题,而看似轻描淡写的后面部分,正是诗人要表现的主要思想。仙界之美,神游之乐,正是为了衬托人间之惨,现实之苦,形成强烈的对比,相得益彰。李白不能忘怀世事和屈原一脉相承,这首诗的笔法也与屈原的《离骚》壮游天国。临睨故乡有相同之处。


                      18楼2007-03-17 19:57
                      回复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为乐府旧题。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组诗应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写。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诗的一开始就写诗人被谗见弃,离开都城长安,朋友为他设下美酒佳肴。“斗十千”谓酒之名贵,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李白《将进酒》:“陈王惜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直”同值。 
                         纵情豪饮的李白,要在平时,有美酒佳肴,又有朋友的一片盛情,一定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然而此次却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杯子拿起又停住,筷子拿起又搁下,拔剑四顾,心绪茫然,这里连续用了“停”、“投”、“拔”、“顾”四个动词,把诗人当时不可抑制的苦闷愤慨和心绪的茫然都写出来了。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通过几个动作,把内心不可遏制的愤懑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写出来,李白可能化用鲍照诗句。 
                         紧承着“四顾心茫然”,作者看到的是“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其实这不是真写自然环境的险恶,实际是写现实的黑暗,人生道路的艰难,具有比兴的意味。这二句是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正在茫然痛苦之际,突然想到了历史上两位人物:吕尚在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钓鱼,九十岁在溪边得遇文王;伊尹受商汤聘请前,曾梦见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日象征着皇帝。此用吕尚、伊尹的故事,是说自己虽然象他们一样历经坎坷,但希望有一天能回到皇帝的身边,干一番事业。诗人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这次被弃置,内心不平,他不甘心消沉、隐沦,希望还能被皇帝赏识、重用。表现得坚韧顽强。 
                         吕尚、伊尹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固然增加了李白对前程的信心,但回到眼前的现实,他又不禁再次感慨路途的险恶,行路的艰难,歧路很多,要走的路在哪里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三个字三个字一句,真切地表现诗人痛苦、焦虑和急切的心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又一次在茫然困苦中挣脱出来,壮怀高歌。“会”:当。“济”:渡。诗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坚信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实现理想。创造的境界非常阔大。 
                         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李白认为,在兼济和独善之间,“兼济”是第一位的,所以积极用世是他的主流。在被弃置、人生道路坎坷之时,他不甘消沉隐退,诗一开始愤郁象烈火般喷涌而出,没有被痛苦压倒,并去克服痛苦。另外,他的愤郁,不是一个心灵脆弱者的悲哀,而是充满自信、自负、自傲者不能实现理想的内心痛苦。从诗中,我们看到的是痛苦、愤懑、自信、倔强的立体的诗人的形象。整首诗的精神不是低沉的,而是昂扬慷慨的。 
                         整首诗感情激荡起伏,写出诗人痛苦的心灵和探索、追求、执着的复杂心路。 
                         诗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诗情更为激越,诗境更开阔,诗人的形象更鲜明饱满。


                        19楼2007-03-17 19:58
                        回复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约写于杜甫的青年时期,杜甫考进士不第,东游齐赵。 
                           诗一起始,就从大处着墨,紧紧抠住了一个“望”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是泰山的别名,因泰山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怎么样。“夫”是语助词,没有意义,常用在古文句首,诗人却把它写入诗中,显得特别有致,音节舒徐缓慢,增强了感叹的情味,好象诗人饶有兴致地在细细地品味,揣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泰山在齐、鲁两地能看见,就在齐、鲁以外还能看见泰山的青色。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这就不仅写出了泰山的地理特点,还写出了山之高,山之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即大自然。“钟”:聚集。诗人感叹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显得大自然对泰山特别有情。“阴”指山的北面,即背日的一面;“阳”指山的南面,即朝日的一面。由于泰山高大,在同一时间里山南山北明暗有别,判若晨昏。“割”字用得很好,一个极普通的字,用在这里却很奇险,可以见出杜甫对字句的锤炼。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决”释为裂。“眦”是眼眶。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诗人心胸为之荡漾。天色薄暮,归鸟投林,诗人还在目不转睛地望,时间长了,好象眼眶都要裂开。山间云气对自己的激荡和自己专注凝神的情态,都显出了山的魅力和诗人对山的钟爱。 
                           最后,诗人已不能停留在望岳上了,他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凌”:登上。“绝顶”:最高峰。诗人对泰山的热爱,使他要付诸行动,登高远望俯瞰一切。对泰山的激赏和自己的雄心气概全从这十字中写出。 
                           杜甫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见长,他的这首《望岳》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全诗句句望岳。首二句写远望;次二句写近望;五六句写细望;七八句写登山极望,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写出四种望中的泰山。 
                           另外诗的最后二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的意义,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激励人们勇攀高峰,不断进取。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样,富含生活的哲理。 
                           这首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它将与泰山同在。


                          20楼2007-03-17 19:58
                          回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感叹身世之作。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诗这样写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为刘禹锡抱不平。刘禹锡的这首诗便是酬答白居易的,着重抒发自己二十三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对友人的怀念和感慨。 
                             诗歌的一开始,就紧扣白居易的诗来写。白居易诗的结尾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同情刘禹锡遭遇的不幸,又称赞他的才气。刘禹锡接过白诗的话头,无限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在凄凉的巴山楚水之间,一呆就是二十三年,失去了美好的年华,感叹不已。诗是二句,看似轻描淡写,但二十三年的不幸,二十三年的痛苦,全浓缩其中。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是指向秀经过被司马氏集团杀害的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慨,写下了《思旧赋》,作者是借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王叔文、柳宗元等人都已经不在了,只能空吟“闻笛赋”,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之情。“烂柯人”是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自己贬谪二十三年的时间之长,回到洛阳已是物是人非,而且一切东西都令自己感到生疏,怅惘和悲愤之情埋得很深。 
                             诗人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突然到此笔锋一转,精神开始振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二句其实是从白诗中翻新出来的,白诗谓“满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刘禹锡固然以“沉舟”、“病树”自喻,有些怅惘痛苦,但又表现得相当豁达乐观:沉舟侧畔是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是万木争春,在他看来,世事的变迁、仕宦的升沉似乎都是自然规律,反而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感伤。这两句诗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深刻,充满哲理,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新意,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最后两句是顺着前两句写下来的,“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示听了老朋友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既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无意消沉,又点明了题意。 
                             这首诗是酬答白居易的,既紧扣白诗的原意,又能跳出白诗的原意,诗意比白诗更高,更深刻。诗中用典贴切,既含蓄,又使诗意丰厚。寓哲理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从生生不息的自然景物中得到启发,振奋起来。诗虽短小,但诗情跌宕,于沉郁中见豪放,豁达乐观之情难以掩抑。


                            22楼2007-03-17 20:00
                            回复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 
                               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破坏。淳熙丙申至日,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词人于扬州第二次被劫后的第十六年,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今昔之变化,追怀丧乱,写下了这首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


                              27楼2007-03-17 2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