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吧 关注:11,563贴子:43,590

在网上收集的一些,分享一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内功是调节体内之气的方法,最基本的内功就是吐纳之法 所谓吐纳 就是呼吸 吐故纳新 就是此意
我来教大家一些基本的 吐纳之法吧 当然 比不上名家的那些内功了 呵呵``所以 请内功大师们不要挖苦我哦 我是给初学者们写的 下面我们就开始了`
双脚与肩齐 气息自然 目视前方 双手放在丹田处 此时 吸气 一定要吸得不能再吸 然后 呼气 一定要把丹田的气全部吐出 所谓吸满吐尽 一定要记得 如此9遍 然后 双手 掌上背下 自丹田处 向上抬 抬的同时 吸气 抬至胸口 便翻掌下压 同时吐气 如此9遍 如果这时觉得丹田发涨 便可以跟着我向下练 如果没什么感觉 就别练了 不是你没静下来 就是身子的毛病 静下来了再练
再来教大家 如何气走全身 这时 就要用意念了 其实 气的走向 就是靠意念 开始了` 双手还是放在丹田处 吸气 吸的同时 想着气由丹田而起 慢慢向上走 气走至胸口 再想着气开始向两边走 分别走向双手 气走到手指处便回收 再马上让气沉于脚底 沉下去后 便可让这股气回于丹田 此时 便可呼气了 对了```以上的动作 都是在吸气的时候完成 不管你让气走向何处 一定要等气回于丹田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 一定要吸满吐尽`` 一定要心境平和 一定要缓缓慢慢 千万记得 吐纳时不要用口 要用鼻子
当你感觉 你练的时候 让气走到哪的时候 能感觉有股气在动的时候 就证明 你丹田有气了
仅献给初学者 呵呵 请大家笑纳


1楼2012-08-27 20:25回复
    2.
    通天贯地法其基本要求如下:全身充分放松,双足分开约与两肩,同宽,两腿微屈,敛臂如坐高椅,小腹圆,勿挺胸凹肚,头顶如悬一线于天穹般正直,拨背,晨肩,双臂微屈,指尖向天,两掌谣对,自然呼吸,双目微闭,舌抵上腭。意念:想象头顶上方有一灼热光明的太阳,其热流(能量流)自头顶百会穴及双掌心进入手,手,顺体内面下及肩、胸、腹、腿、足入地。凡热流过处,都应尽可能想象出其热、光、流动的感觉特征,方可事半而功倍。练功时间:无时无刻不可以练,长短不限,多多益善。如在行走或工作、开会时练习的话,则双臂不用举起,垂下或放桌上,腿直均可,只需心中想着热流的运行即可。练功反应及功效:练习"通天贯地秘法"一至数次,即可明显感觉到百会、掌心劳宫、涌泉等穴发热,发麻、心跳或如有虫蠕动,或自上而下有暖流、电麻、微风流动感,或有清凉、清新、身体沉重、轻飘感、或腹中肠鸣,失气(放屁)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之精气进入您体内,发动内气的正常现象(古人谓之"得气"),完全不必恐慌,顺其自然坚持练功即可。练习"通天贯气秘法"可治疗高血压、风湿、类风湿、失眠健忘、、肾亏、阳痿等多种慢性顽症,功效卓著。二、快速聚气结丹秘法:混元一气法"丹"是道家气功对"气团"的称呼。通俗地说,把"气"通过一定的方法聚集到一起,既称为"丹"、"丹"是"元精"高度积聚的产物,具有高能量,大密度、可运转的特征。它的生成表明气功修练进入新的高一级境界。混元一气法练习的方法如下:基本要求:双手平举在胸前,两掌心向内朝胸,指尖相对。其他各部位要领与"通天贯地法"相同。呼吸节律为:缓吸满--闭气闭呼......如此循环进行。意念:想象丹田里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球,发出耀眼的红色和金黄色光芒。同时,想象宇宙间的热流(能量流)不断地呈心状向丹田汇聚,丹田的宝球不断增大,越发耀眼。越发灼热,吸气时注意提缩**。秘要:想象自身与宇宙渐渐融混为一体。练功时间:不限,多多益善,任何时候地方均可。练功反应及功效:双掌或双手指尖之间有吸力或斥力,拉之不开,合之有阻力感;丹田有灼热感,周身有沉重感或轻飘感、清凉感或暖流感都是正常的,久练即能在丹田部位形成气团(气丘),即"丹"。本功对治疗高血压、关节炎、肾亏、肾炎、阳痿、早泄,不**、死精诸症有特效。在技击上久练"混元一气秘法",可使内气充盈四肢百骸、周身气血鼓荡、不畏击打、全身轻灵,同时可壮胆气,临危不惧。本桩又称混元桩,实为百桩之首。三、小周天速成法要:1、何谓"小周天"?任脉、督脉上会于百会(天门),下交于会阴(海底),联成一个"圆周",称为"小周天"。以沟通任督二脉为目的的功法即小周天功,是内外家许多门派的必修基础功法,一般是"百日筑基"方可有成的。 2、练习"通天贯地秘法"、"混元一气法"约15天左右,丹田内隐约已有一个气团生成,有灼热感时,即可行本法。全身放松,姿势坐、卧、盘、站均可。双目闭合,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先缓缓吸气,用意念引丹田里的气团(想象它是火红色的)沿小腹下行至会阴(提肛),意守会阴穴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两腹中的命门,守之至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夹脊,首至再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脑后玉枕穴,守之至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守之至发热发跳为止。再引起下行至印堂、沿鼻下行至口内,由舌尖下至廉泉、膳中,最后归于气还丹田。在上述过程中,吸气要深长匀细,吸满后尽可能长时间地停顿,再缓慢匀细的呼出。意念则务求逼真,想象气团、气线自始至终象或一样红彤彤地发热。行功时间:任何时候均可,每次15-40分钟,多多益善。如此几次即可打通小周天。行功反应:充沛的内气被引动后,行到那里就是一条或一片象热水烫般的感觉,有时热麻的很舒服,有时则可能刺痛、刺痒,但切不可用手去抓痒,以免出血漏气。3、不要执着于"小周天":小周天功法是许多功法中的一种,并不是非练不可的,正如许多事理一样,过分执着于小周天,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从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小周天的畅通是以内气充盈为前题的,一旦内气耗散,小周天很可能(图,加我qq493274294,传给你)你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修练小周天功只是炼气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通了小周天的人功夫不一定高,未练小周天的功夫不一定低。事实上,许多高人就是反对"打通小周天"的提法的,更不去练什么小周天功。例如,一代武学大师王芗斋先生的武功造诣,可谓出神入化,人鬼共钦。单他所创立的杰作--大成拳(意拳)功法中,就没有小周天功,次之所以列入"小周天速成法要"一节,完全是为了让那些未接触过气功的读者多一点见识,掌握一把入门的钥匙而已。因为,笔者所练中过天元气功中就没有小周天功。希望读者诸君明鉴。


    2楼2012-08-27 20:26
    回复
      3.
      《内功四经》
      内功经 卷一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本者自然之真气也,用功久之,方悟其妙。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存于内,形光于外也。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活,胸出背自平,身微有收敛形,此式中之真窍也。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胁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开。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开。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慎气泄也。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妙。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气升于两胁,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既明气窍再详劲诀。曰通劲之顺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碍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曰松劲之渔也,曰悍劲之萃也。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合者,合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将肩井穴之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颏骨向上提,起项是矣。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至六腑穴,向外转出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软意松开自无碍矣。折天柱以下气瞻合骨以立门此穴存项后高骨上下气之时极力贴之合骨者虎口穴也遇敌时擎卷目视之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也横者两背手以身说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支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自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三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甚多炼神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调气凡初入门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纳入丹田助以津液足三十六度则真火自降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遂升于泥丸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由印堂至鼻内由鼻内至喉由喉至夹脊由夹脊透于前心由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从尾闾升于夹脊上泥丸。
      纳卦经 卷二
      头项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凡一出手先视虎口穴前颏用力正平提起后夹脊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鼻孔泄时即更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项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义裆胯又宜吸掯紧须现兑泽之情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底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虽极力贴住却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底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劲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扇门穴故谓横两劲并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阴阳两窍用力收住总以骨缝口相兑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并为主
      艮象曰时行时止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胁者协也鱼腮也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胁有呼吸震动莫疑胸虽出而不高协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胁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卒则为合式非同出骨内劲也用胁一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纵横为开闭高步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胁下步劲在于背自然理也
      坎离之卦此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是以善于拳者心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用功时塌井提胸胁反龟尾皆欲肾气上交于心也须以意导之下气炼步聚劲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意导之


      3楼2012-08-27 20:27
      回复
        4.
        神运经 卷三
        总诀四章
        炼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以静为本故身虽急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不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去来任气之自然气欲漏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重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悍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义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先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全局精习微妙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足底更要着意将丹田元气比住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足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亦然用劲因敌布阵又当有高低远近迟速虚实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系焉可慎与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夫然后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而精得飞腾变化矣盖知静之为静动亦静也知动之为动静亦动也善于神运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呜呼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定妙皆得之于象外而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久研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
        


        4楼2012-08-27 20:28
        回复
          5.
          内功十二大力法
          一底炼稳步如山 二坚膝屈直似柱三裆胯内外凑集 四胸背刚柔相济五头颅正侧撞敌 六三门坚肩贴背七二门横竖用肘 八穿骨破彼之劲九坚骨封彼之下 十内掠敌彼之里十一外格敌彼之外 十二撩攻上下内外
          地龙经 卷四
          十二局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用腿脚撩人步枯之枝耳全身练地强固精明气血劲神练成一团随意用伸可成曲任亦能行伸曲自由行住任我何可或不可屈如伏虎伸比腾龙缩四肢头伏手上蜿蜒起立如常行住无迹伸曲潜踪上下伸缩变化莫测身坚似铁法密如龙不坚则乱不密则失翻猛虎豹转疾隼鹰虎必须猛鹰转在疾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闪转腾挪使敌人回不能顾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反侧仰伏手足攻击妙难穷前攻用手二三门同攻前以掌当先肩肘济之后攻用足踵膝通攻下部用攻以足当先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凭裆当要迅速得法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侧倒在地用手轻按活动仰倒若坐尻尾单凭以尻骨作转轴高低任意远近纵横暗屈一足着地即起此书自初得者言清始之初总宪王公得之于水底石函中上卷名剑丹下卷名内功百年之后南溪子悟透方知是宝传与知已宗景房学者用此必须从内功起手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久而久之无敌于天下矣壬申二月花朝日录于陪都小有天甲申夏至前三日北京宋约斋录
          


          5楼2012-08-27 20:29
          回复
            6.
            三体式与劈崩----孙存周论三体式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折纯刚是也(要义详《形意拳学》)。注意: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执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劈拳:第一动作左手下落时,胳膊不可曲回,亦不可故意伸直。落至小腹处,两手同时握拳,左手如托下颏,与左足同时向前,起躜手高不过眉,低不过口,左足落地,足尖向外侧前进,远近以右足前进不费力为度。注意:左手向上起躜时,右肩不可向前,左足前进时,右足不可提起,身微斜而面正,由前面视之,左拳对鼻。第二动作 右手与右足同时向前,手随行,随翻足,头微向上抬,落时足跟先着地,仍成三体式。注意:右手出时肩不可向前,手不可先翻,不可伸至极度而后翻,身体不可先高后低。向后转 收式与前进同,惟若在手与回身,出右手时,由前或后视之同在一线上为要,收式左足极力前进,右足随即跟步。有欲习崩拳先练步之意,不可忽之。崩拳:(学者闻预令即将两手握拳,其它仍如三体式)第一动作 左足前进,右拳从左拳上少许打出,左拳拉回,右足跟步,手足要一致。第二动作 同上,惟旧法左首张开,似握右胳膊向前俟,右手退后,方握拳打出,此系实用于发之意。学者不可不知。注意:出拳时肘靠胁,肩不可先向前,前拳是否心平,后手是否在心下脐上,倘发现身向后仰是塌腰不缩腿根,前扑是缩腿根不塌腰所致,两足相距四寸许,姿势如三体式,惟步小耳。向后转第一动作,左足须向前进,再勾回身向右转,右手躜出如劈拳之第一动作,右足提起,膝距右肘二寸许,左腿勿立直。第二动作,出左手若劈拳第二动作,落右足跟,左足在足尖着地。注意:两手张开若劈拳势,虽不动要用意向前推,左膝抵住右膝曲处,两腿蹬力,身无高起,重心在左腿,右腿若实若虚。收势收势于练习时,似不重要,然寓有进退之意,故亦应同一注意。注意:形意拳以劈崩形拳为各形出手方发之基础,故练习时亦以此二拳为最难,其它姿势用握拳以崩拳为本,学者于此二拳时时自习,则其它各形自然正确而事半功倍矣。


            6楼2012-08-27 20:30
            回复
              7.
              孙家技击基本功
              孙存周先生极为重视基本功的练习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还不能称师。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他把孙门的基本功总结为六项:一、无极桩,二、三体式,三、劈拳,四、崩拳,五、单换掌,六、懒扎衣。后期应该加入双换掌和虎扑二式,此八式构成孙门武学的大要。从无极到三体之间还有虚无含一气、太极、两仪的练法。无极重心在两脚跟,虚无含一气是外形不动,内中重心移到两脚心;太极是半面向左,左脚跟对右脚踝,两脚一虚一实;两仪是双手合于胸前,右手中指压在左手食指,身子微微下蹲;此式可单练,手合身蹲一吸,手分身起一呼,反复习之,这也就是山西蹲猴式。劈拳是立圆,打翻浪劲;崩拳如同中平枪,直出直入最难防。孙门练法上有定步练法,不仅是一步一拳不跟步,还有双足不动,仅靠周身调整两膀发劲的练法。劈崩是单手,走直线,所练步法为上步、寸步;虎扑为双手法,走曲折,所练步法为践步;孙氏形意从劈拳练起。三月后自己感觉劲力顺达,周身轻灵。僵劲已经化去。即使是进步劈拳也不是用足跟往下跺,而是通过由足跟到脚掌的滚动完成落地,只有找到临界才能真正体会到松透,形意拳同样是松着打。懒扎衣,练法分定步、动步两种。定步分四拍,以右式为例: 一、右手上绷,左手随之,右足进步,左足跟至右足跟,脚尖点地;二、右手向右后平捋,左手随之,左足后退半步,右足尖翘起离地; 三、右手前按,右足进步,左足跟步;四、双手握拳下采,虎口向前,手心相对,至两胯前,左足后退踏实,右足退至左足前足尖点地。左右式相同。活步练法可前进,也可后退,旨在手足协调即可。无极式和三体式要练到每次站30分钟;劈崩两式和懒扎衣左右练习每次要超过百次;单换掌走圈每次要超过30分钟;以上基本功要每日练习,时间要不少于3个小时。


              7楼2012-08-27 20:31
              回复
                8.
                形意拳内功经解
                内功经解: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 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 “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 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全刚体,百病皆除如童予。”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8楼2012-08-27 20:31
                回复
                  ”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一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按肩以练步,*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竖劲, 变之分明。横以济竖, 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屈,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 神帅气, 气帅形,形随气腾。”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阳易位”。塌肩井,提胸下腰,龟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 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深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动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9楼2012-08-27 20:31
                  回复
                    8.
                    (一)头正面
                    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二)头背面 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风池穴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主治: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完骨穴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三)头侧面 太阳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主治:醒脑明目,祛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颊车穴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翳风穴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四)胸腹部  膻中穴位置:胸部前正中线,两**之间,平第四肋间隙。主治: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中脘穴位置: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详见上述图解。主治:调理脾胃,健脾化湿,和胃降逆,安神定志。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胃痛胃炎、便秘腹泻、呕吐、肠鸣、心慌失眠等病症。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人体穴位之一。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天枢穴位置:肚脐旁开2寸处。主治:调理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肠鸣腹泻、腹痛腹胀、大便不畅、肠炎、水肿、月经不调等病症,对减肥有一定作用。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有时可向下发散。
                    气海穴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主治:升阳补气,益肾固精。适用于气虚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病症。为补气要穴,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感觉:局部按压有沉胀感并向下腹发散。
                    关元穴位置:腹正中线,肚脐下3寸处。主治:温肾减阳,回阳固脱,增补元气,通调冲任。适用于虚症、神疲乏力、元气不足、性功能低下、腹泻肠鸣、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复,有强壮作用。
                    (五)腰背部 大椎穴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感觉:局部按压有胀麻感。
                    


                    10楼2012-08-27 20:34
                    回复
                      肩井穴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主治:开窍通经,理气活络,振奋阳气。适用于元气不足、头颈强痛、肩背疼痛、麻木、上臂抬举困难、高血压、感冒、风湿病、颈椎病等病症。感觉:局部揉拿有酸麻胀感,并向头部及下背部发散。
                      天宗穴位置:肩胛骨冈下窝的中点凹陷处。主治:颈项、肩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肩背风湿症,外感风寒等病症。
                      命门穴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补肾壮阳,培元固本,强壮腰脊。适用于肾虚腰脊疼痛、精亏脑鸣、阳痿、闭经、尿频、腹泻、肢冷、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补阳的作用。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腰阳关穴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的治疗与保健。
                      (六)背部  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心俞穴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
                      肝俞穴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疏肝利胆,宽胸和胃,清头明目,理气调经。适用于情志不畅、胸肋胀闷、头目昏花、烦躁易怒、肝郁气滞、黄疸、肋痛、脊背痛等病症。对肝胆病有一定的作用。
                      脾俞穴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健脾化湿,和胃止泻。适用于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溃疡病、糖尿病、呕吐、泄泻、身体乏力、腰背痛等病症。对脾胃病有一定的作用。(俞穴图)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肾俞穴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七)上肢  曲池穴位置:曲肘成90°,肘横纹外端凹陷中。主治:祛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适用于外感发热、高血压、咽喉肿痛、上肢疼痛、麻木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向上肢指端发散。
                      内关穴位置:掌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宁心安神,理血止痛,宽胸理气。适用于情志不畅、神经衰弱、失眠心烦、胃脘不舒、心绞痛、胃痛、恶心、呕吐、晕船晕车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可发散至中指端。
                      外关穴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主治:清热疏风,疏通肩臂。适用于上肢外侧疼痛或麻木、偏瘫、落枕、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有时发散至手指。
                      合谷穴位置:拇、食指掌骨之中点,稍偏向食指侧。主治: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神、通利五官。适用于头昏脑胀、口眼歪斜、咽喉肿痛、头痛、牙痛、耳鸣、发热、神经衰弱、手臂疼痛等病症。并可防治感冒。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痛的感觉,有时可向上肢发散。
                      (八)下肢  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阳陵泉穴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委中穴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主治:疏筋活络,祛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承山穴位置:小腿后面正中线,委中穴直下8寸,小腿腓肠肌两肌腹下方之间凹陷处。主治:疏筋止痉,疏利腰腿。适用于腰脊痛、小腿转筋、下肢无力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可有酸麻微痛感,揉捏可有胀感。
                      三阴交穴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九)足部  涌泉穴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主治:开窍醒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头目昏花、失眠、头项痛、足心热、中风、下肢瘫痪、目涩咽干等病症。感觉:局部按压胀痛明显,有时可向下肢发散。
                      厉兑穴位置:在第二趾外侧端,距趾甲角0.1寸。主治:常用于面肿、口喎、牙痛、鼻衄、鼻流黄涕、胸腹胀满、多梦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昆仑穴位置: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取穴。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头痛、头项强痛、落枕、坐骨神经痛及目眩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申脉穴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详见上面穴解。主治:常用于头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疗与保健。
                      太溪穴位置: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常用于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牙痛、耳鸣、耳聋、失眠、咳嗽、气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11楼2012-08-27 20:34
                      回复
                        9.
                        通天贯地法一,通天贯地法其基本要求如下:全身充分放松,双足分开约与两肩,同宽,两腿微屈,敛臂如坐高椅,小腹圆,勿挺胸凹肚,头顶如悬一线于天穹般正直,拨背,晨肩,双臂微屈,指尖向天,两掌谣对,自然呼吸,双目微闭,舌抵上腭。意念:想象头顶上方有一灼热光明的太阳,其热流(能量流)自头顶百会穴及双掌心进入手,手,顺体内面下及肩、胸、腹、腿、足入地。凡热流过处,都应尽可能想象出其热、光、流动的感觉特征,方可事半而功倍。练功时间:无时无刻不可以练,长短不限,多多益善。如在行走或工作、开会时练习的话,则双臂不用举起,垂下或放桌上,腿直均可,只需心中想着热流的运行即可。练功反应及功效:练习"通天贯地秘法"一至数次,即可明显感觉到百会、掌心劳宫、涌泉等穴发热,发麻、心跳或如有虫蠕动,或自上而下有暖流、电麻、微风流动感,或有清凉、清新、身体沉重、轻飘感、或腹中肠鸣,失气(放屁)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之精气进入您体内,发动内气的正常现象(古人谓之"得气"),完全不必恐慌,顺其自然坚持练功即可。练习"通天贯气秘法"可治疗高血压、风湿、类风湿、失眠健忘、、肾亏、阳痿等多种慢性顽症,功效卓著。二、快速聚气结丹秘法:混元一气法"丹"是道家气功对"气团"的称呼。通俗地说,把"气"通过一定的方法聚集到一起,既称为"丹"、"丹"是"元精"高度积聚的产物,具有高能量,大密度、可运转的特征。它的生成表明气功修练进入新的高一级境界。混元一气法练习的方法如下:基本要求:双手平举在胸前,两掌心向内朝胸,指尖相对。其他各部位要领与"通天贯地法"相同。呼吸节律为:缓吸满--闭气闭呼......如此循环进行。意念:想象丹田里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球,发出耀眼的红色和金黄色光芒。同时,想象宇宙间的热流(能量流)不断地呈心状向丹田汇聚,丹田的宝球不断增大,越发耀眼。越发灼热,吸气时注意提缩**。秘要:想象自身与宇宙渐渐融混为一体。练功时间:不限,多多益善,任何时候地方均可。练功反应及功效:双掌或双手指尖之间有吸力或斥力,拉之不开,合之有阻力感;丹田有灼热感,周身有沉重感或轻飘感、清凉感或暖流感都是正常的,久练即能在丹田部位形成气团(气丘),即"丹"。本功对治疗高血压、关节炎、肾亏、肾炎、阳痿、早泄,不**、死精诸症有特效。在技击上久练"混元一气秘法",可使内气充盈四肢百骸、周身气血鼓荡、不畏击打、全身轻灵,同时可壮胆气,临危不惧。本桩又称混元桩,实为百桩之首练习"通天贯地秘法"、"混元一气法"约15天左右,丹田内隐约已有一个气团生成,有灼热感时,即可行本法。全身放松,姿势坐、卧、盘、站均可。双目闭合,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先缓缓吸气,用意念引丹田里的气团(想象它是火红色的)沿小腹下行至会阴(提肛),意守会阴穴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两腹中的命门,守之至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夹脊,首至再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脑后玉枕穴,守之至发热为止。再引气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守之至发热发跳为止。再引起下行至印堂、沿鼻下行至口内,由舌尖下至廉泉、膳中,最后归于气还丹田。在上述过程中,吸气要深长匀细,吸满后尽可能长时间地停顿,再缓慢匀细的呼出。意念则务求逼真,想象气团、气线自始至终象或一样红彤彤地发热。行功时间:任何时候均可,每次15-40分钟,多多益善。如此几次即可打通小周天。行功反应:充沛的内气被引动后,行到那里就是一条或一片象热水烫般的感觉,有时热麻的很舒服,有时则可能刺痛、刺痒,但切不可用手去抓痒,以免出血漏气


                        12楼2012-08-27 20:34
                        回复
                          我。。。累了。。。


                          13楼2012-08-27 20:35
                          回复
                            有时间来看下


                            14楼2012-09-12 22:32
                            回复
                              linzhenyongdj@qq.com


                              15楼2012-09-25 1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