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尔”坦克的总体布置与前一代主战坦克相比,差异不大。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其右边为存放18发炮弹的弹架,车体中部为战斗室,后部为发动机室。驾驶员上方有1扇向左开启的舱门,舱门上有3具潜望镜,中央的1具可换为被动式夜视仪。
“勒克莱尔”坦克的曲线优美,构型设计有极大的改进。在新一代动力装置体积缩小的前提下,坦克外形尺寸得以缩减,这意味着车重及外形减小,节约下来的重量可用于增厚装甲。虽然“勒克莱尔”坦克的装甲比M1A2坦克的更厚实,但战斗全重却比M1A2的58吨还轻。其车体长仅6.6米,比其它55吨级的坦克短1米以上,只有6对负重轮。车高至炮塔顶部仅2.5米,低矮的外形增强了它的避弹能力。
然而,“勒克莱尔”坦克真正的防护力在于结合各项主动与被动防护设计,所产生的整体防护效果,这包含了战场管理系统的先进指挥控制通信能力、先进装甲防护、机动力和多项防御设备。利用战场管理系统和强大的机动力,车长能充分了解战情,抢先占据有利的攻防位置,间接提高防御效能,或对威胁大的目标先行攻击,避免受到对方火力的袭击。
车体前部、火炮防盾和炮塔四周均配备复合装甲,材质保密未公开,应属“乔巴姆”之类的超高温陶瓷与钢板熔压结构。炮塔前炮长瞄准镜座下方、炮塔两侧及车体两侧裙板另加装模块化装甲。据称,正面可抵御“霍特”II反坦克导弹的攻击。炮塔装甲并具有倾斜度,提高了避弹性能。
车体两侧裙板有两种款式,法国陆军使用的形式较简易,仅前部3块为复合材料,对战斗室的有效防御范围约为前方120度扇形区域,其后5块则为均质钢板。所有侧裙板下缘可加装橡胶板,挡住行驶时扬起的尘土。模块化装甲的优点是,损坏后可以更换,未来有更先进装甲材质时换装也容易。
炮塔顶部后方两侧各有7具“加利克斯”榴弹发射器,称为近战防御系统,其散射区域为炮塔正面240度范围,射程约70米,视任务性质可配备烟幕弹、红外线干扰弹、破片榴弹及人员杀伤地雷,用于干扰敌人反坦克武器的瞄准。该系统目前须由车长手控操作,未来将可和辅助防护系统结合,缩短反应时间。
被动防护设计部分包括驾驶员右侧炮弹架的防燃隔舱、整车超压式核生化防护系统、抑制红外线/低视度迷彩树脂涂装、战斗室及发动机舱灭火抑爆系统及全电动炮塔旋转伺服器。灭火抑爆系统采用无毒性灭火剂,能探测出车内高温起火点,于2~10微秒内自动喷洒,隔绝火源区域空气灭火。
战场管理系统
战场管理也称车载情报系统,是装甲部队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即C3I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勒克莱尔”坦克的中央处理器在设计时就考虑了整体战斗处理机能,称为战场管理系统。战场管理系统能借助资料链与车内各系统的探测器连线,随时监控或查询全车火控、动力、通信、防护、电力与导航状况;对外则利用加密无线电资料链与友军战场管理系统连线,传递或接收车辆位置、信息与命令;乘员通过彩色屏幕便可了解车况、敌我位置、战情与本军补给保障作业地点,并在上面划有行进路线、标示敌军位置及障碍、组织火力网、预拟战术。战场管理系统避免了口述通信的缺点,信息及时、准确,部队集结迅速,不会走冤枉路、不易误击友军,且能更快占据有利的攻防位置,减少被袭击可能性,使用者甚至尚未看到敌人便能将武器对准其出发处;在部队心理上也有积极意义,以增强其战斗信心。
战场管理系统的另一优点在于缩短维修时间,许多毛病通过计算机即可判断,省去拆解检查手续。主要计算机、电力与机械组件均设有测试系统,车上50%的故障可在2小时内,80%可在4小时内完成检修,更换动力组件仅需50分钟。配合战场管理系统,车上的战术导航系统具备卫星定位与惯性导航功能,可精确标定本车位置与行进路线,主要通信系统有2部跳频VHF/HF无线电台。
由于战场管理系统应用了先进的通信、导航、数据传输和显示技术,所以能显著提高主战坦克、后勤及指挥车辆的作战效能,加快情报的输入,交换及处理过程,快速传递战术和后勤报告、命令图像,减轻指挥、控制和排除被诊断出来的故障的负担,还能明显减小整个部队的战场电子信号特征,使指挥车能看到坦克的位置和战况。
车上的电子设备围绕着数据总线布置。数据总线所连接的终端有:火控和火炮瞄准、驱动装置相对应的两个中央处理器;炮长和车长昼/夜合一瞄准镜各有2个微处理器;炮口觇视微处理器;控制自动装弹机的微处理器;同驾驶员控制面板相连的微处理器。
车上的电子系统设计成一个集成系统,可使坦克乘员向其他坦克和上级指挥官报告重要的信息,也可接收对方传过来的信息,如指示坦克的位置、目标、弹药和油料消耗情况、故障部位等。战场管理系统使“勒克莱尔” 坦克的指挥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