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吧 关注:81,579贴子:1,407,095
  • 9回复贴,共1

【转贴】“三国”武打技击谈之六:“赵云怀内小龙眠”之谜——欲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精武杂志《精武》2004年第04期  
*****请大家不要点击以下链接,疑似有病毒*****
地址:http://www.zydg.net/magazine/article/1002-6177/2004/04/118366.html


文: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写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长靠武打,这便是当阳之围、长坂大战。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在这场恶战中,孤身一人的子龙“解开勒甲丝,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掩护在怀”,杀透几十万曹兵重围,“已离开大阵,血满征袍”!可是,才离虎窟逃生去,偏遇龙潭鼓浪来,山坡下又撞出钟缙、钟绅哥儿俩两支兵马,一个使大斧,一个使画戟,拦住赵云厮杀。在这一危急关口,赵云万般无奈,使出了决命杀着得以脱身,化险为夷。当寻着主公刘备,从怀中将小主公抱出来“完璧归刘”时,这位“四十二年真命主”的小阿斗居然高枕无忧,“睡着未醒”——恐怕正做着储君的美梦呢。战事如此严峻,而“小龙”如此悠闲,所赖为谁?赵子龙自我解释:“赖主公洪福,幸而得脱。”太谦虚了,似讲不通。那到底原因何在?赵子龙不敢揭底,笔者不能不实事求是地亮牌。 
  还是把赵子龙大战二钟的“录像带”倒回头,以慢镜头的方式在我们的眼前重演一次吧:“赵云挺枪便刺,钟缙当先挥大斧来迎。两马相交,战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落马下,夺路便走。”钟缙武功一般,被云刺死本无话可说。但是子龙是在突破大阵之后,竟三合之内刺一大将,如果说他本来还剩一点余精真神,此一战也耗费殆尽了。但随之,赵云的更大的潜在危险爆发了!人世间,岂有不报杀兄之仇的血性男儿?果然,钟绅发作了: 
  “背后钟绅持戟赶来,马尾衔接,那枝戟只在赵云后心弄影”。“马尾衔接”说明敌我相距甚近,敌戟在自己的“后心弄影”,说明命在顷刻之间,生与死,只在盈寸之内!怎么办?拼将一死,这将误大事矣,自己区区一命不足惜,但怀内有主公飘荡半世仅有的一点骨血,死则不能存刘嗣;只有生!逃生?逃不能得生,赵云对自己最了解,自己已经从四更杀到天明,“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杀死曹将五十余员”,这些“曹将”还不是平庸之辈,都是名将!久战、大战、苦战之后,已精疲力竭、人困马乏,若一味逃跑必为精力旺盛的钟绅及其坐骑追及,那才是死路一条。逃,不成;这个矛盾不能回避,必须明断!可以推断,赵云分析到此主意拿定,心一狠牙一咬,他“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势出招了: 
  “云急拨转马头,恰好两胸相扑。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红宝剑砍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绅落马而死,余众奔散。赵云得脱,望长坂桥而走。……”请注意这里的“两胸相扑”关键词!原来,这在拳理上叫“欲开故合”。表现在上文中,“得脱”即为开,“相扑”即为合。为了达到“得脱”的目的,故意先拨转马头迎着钟绅以两胸相扑。这一招对格斗者,尤其对此刻的赵云是为大忌,具有极大的风险,除了将己身主动靠近对手挨打之外,更重要的是转身掉头(相合)之后,便成正面相对、两胸相扑,而自己的怀内正抱着小龙天子,这无异于将刘家天下的安危置于钟绅的霍霍舔光的利戟之下了。但是,赵云肯定也分析到,此招虽有弊害,但利大于弊: 
  1.钟绅按常规分析,总以为赵云定是远逃,不想对手来个迎面靠近,出于意外,心理上毫无准备。 
  2.“云急拨转马头”,一个“急”字,说明转动极快,变招甚速,来势甚疾,使钟绅在战术上来不及变换招式。 
  3。“两胸相扑”,彼此相靠,则赵云手中大枪和钟绅手中长戟都失去威力,相互抵消;而赵云右手却多出一把剑——一把在近距离肉搏时最能大显身手的短兵器。况且,这剑又不是寻常短刃,乃为青红宝剑,是曹操最喜爱的两口宝剑之一,罗公交代“砍铁如泥,锋利无比”,是赵云刚刚在大战之时缴获的,以钟试刃十拿九稳,俗话说“来人吃来物”,曹公的宝剑还是请曹将品尝吧。 
  赵云在苦战之中偶尔来它一次“欲开故合”,似乎是违背武技规矩,纵心所欲。这在初练者未必成功,但如子龙这般惯战名将,却正用得恰到好处。唐代孙过庭论书法分布,有段高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此话用于为赵云此招注释甚为精当。无论书法,还是武技,只要因人得法,因地制宜,因势布局,便能平正得势,出奇制胜。 
  当然,欲开故合,开中寓合,置之死地而后生,开合与生死之间,拳家最看重“火候”与“时机”。往往胜败之机,系于几分之一秒或几十分之一秒。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合得过早,就为对方识破;开得迟了,又会白白送死挨打。合得不够或合得过火,重则处于被动,轻则开得不畅,得不到理想的反攻劲力。这劲力是什么样的?拳家明师做过比喻,就好像遛牲口时,骡子打完滚以后站起来,突然全身一抖,轻松而有力地抖掉身上灰土一样;又好像卷紧的钟表发条,一旦失控,突然爆发出来的那种弹簧劲。赵云之所以能恰当地把握开与合的时机与火候,从理论上讲,他具有优良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即对彼对己攻防部位的形状、方向、定位、距离等特性的知觉和对节奏的知觉性。不善于在技击中使用欲开故合法者,说明他在反映对手攻防实质的延续性—亡碰到障碍,在顺序性上发生紊乱,那是难以临阵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己与彼的运动,总是相对的,倘若对己与彼在空间的位置移动理解不准,便会发生错觉,那只能在较量中败北。 
  当我们在分析罗贯中长靠武打的科学依据时,我们也不能以俊遮丑。确实,罗贯中写武打时,也三十二次写了怪诞的预兆报应,如以风、星、云、气等自然现象或者旗折、坠马、心惊、恶梦等生活、生理现象预兆战斗胜负、主将吉凶,甚至写了红光救主、山神赐水、亡将显圣、军师装神、八卦阵神魔、上方谷天雨之类,除去有一定合理性的幻想成分之外,其基调无疑是小说武打的虚妄之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乃至伤害了武打的科学性。但是,罗贯中终究是古人,苛求他是不公道的,他依然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的这一误墨毕竟瑕不掩瑜。 


                                 完



1楼2007-04-06 22:57回复
    题目补全:
    “三国”武打技击谈之六:“赵云怀内小龙眠”之谜——欲开故合法 
     
    作者:王资


    2楼2007-04-06 23:02
    回复

       

       二、有勇还须有智 

       两将对阵,当攻击方逼近时,被攻击方该如何应付呢?往往有三种表现: 

       一是硬顶。当然,如果自己实力雄厚,稳操胜券,双方上正面遭遇,硬顶硬打也未尝不可,狭路相逢勇者胜。但双方若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或者自己实力根本不及对方,硬顶就显得莽撞毛躁,一旦触及,不是两败俱伤,就是败北或丧命。 

       二是逃跑。倘不是佯输、诈败,此法虽留得青山在,但也失去了通过较量取胜的机会。 

       三是闪避。这才是聪明的技击法,其聪明之处在於以曲求直,以柔克刚。《三国演义》中的武打描写正是以极其凝练的一个「闪」字表现了这一技击法。它既体现了运用闪战法的三国大将们的成熟与谋略,也表现了罗贯中对技击法理解的深湛与老辣。 

       在罗贯中的安排下,孙策、太史慈、赵云、张飞、马超、周泰、关兴用一「闪」而不用「抗」或「顶」,不是文学家对汉字的随手拈来,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首先,闪战法符合武术原理。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法讲究「四两化动八千斤」,即俗称的「以小力胜大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武术先辈们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极其精湛地总结了两句话:「以球为体,以螺丝为用」,这就是说,自身像一个「三相陀螺」,一个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三相陀螺。据此: 

       第一步,当对方进击时,利用「闪」法,「以球为体」,即移动坐骑,或通过自身的肩、胸、腰、胯、臀部的前与後、左与右、正与侧的转动、闪偏,以曲横之力改变并化解对手进攻的方向与角度,使对手进击之力不能通过我方「三相陀螺」的球心,任对手力再大,势再猛,使其劲力总因我身之闪转、偏侧、避让而沿圆的切线方向滑走落空。这就好比以一个石子抛击高速旋转的砂轮,石子立即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其路线与在砂轮上打磨铁器飞溅而出的火花相同。 

       第二步,当对方冲击落空後,被攻方利用「战」字,「以螺丝为用」,把握战机,适时反攻。自身如同三相陀螺,以球之中心为力点,绕圆旋转,沿圆周运动轨迹的切线还劲。这个劲不仅具有直、猛、快、刚的优势,而且如同螺丝钻木,以无孔不入之势,力虽小而收效大,虽四两能拨千斤。所以,在罗贯中描写中,闪战之後,或对手武器为我控制,或对手被我活擒,自然使读者深信不疑。 

       所以,读者不能不在使用闪战法的赵云、马超、张飞、孙策、太史慈等将军前面加个「上」字,在罗贯中的手笔之前加个「大」字!


      4楼2007-04-07 13:59
      回复
        “三国”武打技击谈之三:卖个破绽的心里轨迹——先与后夺法

          在《三国演义》武打场面的描写中,每当双方鏖战僵持不下之际,高手往往出入意料地使出舍命一招——卖个破绽!这实在是正中求奇、本中弄险的一着。读者每读至此,虽不一定为主人公的命运失色咋舌,但手心里总不免捏出一把汗来。 
          傅佥就难得地使过这一高招,虽然他在三国上将军行列中只算是个平平的角色。那是第一百一十二回:“王真挺枪出马,蜀将中傅佥出迎,战不十合,佥卖个破绽,王真便挺枪来刺;傅佥闪过,活捉真于马上,便回本阵。” 
          第六十三回,张飞擒严颜,亦赖此招。此招在张飞技击中的出现,是张飞个人搏击术成熟的标志。其时,“四下里锣声大震,众军杀来。严颜见了张飞,举手无措,交马战不十合,张飞卖个破绽,严颜一刀砍来,张飞闪过,撞将过去,扯住严颜甲丝,生擒过来……” 
          以上两场战斗的画龙点睛之笔,在“卖个破绽”四个字。我们起码得到如下的印象: 
          1.傅、张与王、严交手,都是“战不十合”,也就是,戏刚开了个头,是好是坏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就“卖个破绽”了。显然,这并非是傅、张力量不够、武技不高的缺陷,而是主动为之,自觉为之,不属过失,而属故意。 
          2.“破绽”者,对敌是攻击之天赐空当,对己则是防守薄弱环节。傅、张在毫无外力的威逼或利诱下,完全自愿地自“卖”破绽,白讨苦吃,倒不是风格高尚,而是大有深意,因为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自戕性命的笨蛋。观察傅、张二将,战不十合便走此险棋,显然为图速战速决。如果双方深沟高垒、坚壁自守,谁都极力隐藏庐山真面貌,谁都不先使出撒手锏,必然耗力费神,而破绽一露,则大不相同了,对手必定见空就补,见空就插,也必定亮出看家本领,暴露真实意图,就像带有阴阳电荷的两片云层相遇,立刻发响声,立刻爆火花,是雌是雄立见分晓。 
          3.傅佥、张飞有准备有限度地露个缺陷,终于诱使和调动了王真向自己挺枪、严颜对自己砍刀,说明傅、张的“破绽”有反应了。王真的斤两被傅佥称透了,严颜的进攻意图赤裸裸地自我坦白了,剩下的就是听凭傅、张二将的摆布了。 
          4.“先与”之后,傅、张二将都使用了闪战法,从而在运动中造成了王、严二将或有过失,出现漏洞,或立足不住,失去平衡,在王真、严颜的枪力、刀劲被引进落空之后,傅、张立刻一反忍辱负重的脸面,一下子改变了主动送上前、迎上前挨打的局面,毫不客气地转入了“后夺”决战,“撞将过去”,顺势活捉对手。想战斗伊始,傅、张二将卖个破绽,真真地好似你打了他左嘴巴,他又送上来右嘴巴的“阿弥陀佛”;此刻,王、严才体会到,傅、张压根儿不是吃素的,“劝君让人先一步,后发制人棋更高”,陈毅元帅的这句诗,惜哉,王将军、严将军当时无幸拜读。 
          不过,这“卖个破绽”并不是三国上将的专利,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到楚汉相争、隋唐演义,从杨家将、岳家将到戚氏御倭、康熙平北……总之,在表现中国式兵团战役的武打中,可以经常见到这弄险一招。倘只有傅佥、张飞,也许可以读作争强好胜、哗众取宠之举,但中国历代大将都如此垂青“卖个破绽”,在战争的长河中始终不搁浅,不撞礁,淹不坏也冲不走,看来就有些科学的名堂在其中了。 
          这科学的名堂,可以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不妨先举个生活中的常例:麻雀起飞时,不是先双爪蹬地,而是身体下蹲,紧接着才伸腿使力蹬地,在给地面一个向下的作用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地面给自己的向上的反作用力,于是乎,麻雀飞上天空。麻雀如此,所有飞禽走兽莫不如此,人的走、跳、跑、翻……也不例外。麻雀起飞面对的对手是地面,要离地面而去(飞起),却先表现为接近地面(下蹲),这与技击时要“夺”对手,却要先“与”对手 (表现为卖个破绽)大致相似。 
          这科学的名堂,还可以从哲学上看。《老子》第:三十六章说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同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就是说,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Ⅱ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起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拿给它。老子认为,这是一个预见——柔弱必定胜刚强。不町否认,老子这话,权术味太浓了。也不叮否认,我们不能不体会到这其中的辨证思想,这其中对于强弱、废兴、夺与、敛张互相转化的真谛。历代大将,包括三国演义中的傅佥、张飞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终于预见了“先与”反面的“夺”——尽管它是那样的难以看见而义深沉,而一旦预见,就立刻以体现的形式形象化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暂学思想的渗透力,也佐证了中国式的文与武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看来,古代大将们都深得道家思想之三味。 
        


        7楼2007-04-07 14:02
        回复

            在概括分析了以—亡两点之后,我想把这科学的名堂重点放在心理意义的沦述上。先与后夺,与其说是一场力量、技巧、速度的比赛,倒不如说是——场精神、思想、意识的较量。傅佥擒王真,张飞擒严颜,实际也是一场心理大战。 
            当傅与王、张与严交手时,双方都把心理活动逼上了电闪雷鸣的闪爆点。傅、张能取胜,从心理意义说,首先具有自觉而敏锐的攻防感觉。在双方对垒中,通过对手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攻防作用于己方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劲力的针对性的反映,这就叫做攻防感觉。谁能较快而义较准地获得攻防感觉,谁就能占有战斗主动权。而获得这一感觉的基础,便是双方接触(表现为王真向傅佥刺枪,严颜向张飞砍刀)——而傅佥、张飞正是为了获得接触→获得感觉,才“卖个破绽”。在傅佥、张飞,这一感觉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审敌阶段。首先,傅、张:卖个破绽,引王、严攻击自己,人体表面(外感受器)开始接受作用于它的进攻力量的方向、大小(即刺激物),双方对峙,依靠感觉摸底。在这阶段中,傅、张即依靠视觉了解对于神态、体型、实力、攻防路线及出手动向;又通过听觉,凭借对手出击引起振动所发出的声波,作用于自己的听觉分析器,从而掌握进攻的力度、力点和方向:特别依靠体测及神遇将对手攻防意图打探清楚。 
            第二阶段:决策阶段。当王真挺枪来刺和严颜一刀砍来时,来自外周的神经兴奋传人傅、张的中枢。傅、张将对手的攻防虚实强弱种种情况所带来的神经冲动进行综合分析,据此确定应付措施及战胜对手的方法。 
            第三阶段:致胜阶段。返回信息,转入进攻,傅佥、张飞都闪过进攻,并撞将人去,在曲横闪战中,主动地引导对方形成被动局势,—举生擒了对手。 
            当然,傅、张取胜的心理活动,除了他们具有对王、严个别属性和部分的反映———攻防感觉之外,还具有对王、严攻防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一攻防知觉。这是指搏斗中的奥妙无穷、瞬息万变的双方复杂态势所构成的反射活动。应当指出,傅、张要比王、严知觉主体优良得多,反映清晰得多,所以格斗信心强烈得多,态度也主动得多。 
            也许,当王真、严颜被活捉时,他们那戴着头盔的大脑还不曾反应过来:怎么好端端地捕捉个“破绽”,一家伙捅去,却反倒束手被擒呢?渎者诸君,还是让王将军、严将军去总结吧!也许,“卖个破绽”对他们将永远是不解之谜,因为,他们忙于南征北战,哪里像我们一样,会有机会安静地坐下来,读一点什么力学、哲学、心理学……之类的玩意儿哩。


          8楼2007-04-07 14:02
          回复
            谢谢松青~~~~那我把以前的贴顶起来吧~~~~~大家欣赏


            12楼2008-02-29 14:30
            回复
              多谢!
              话说这个作者可真是会发挥,三五个字能让他说出一大篇道理。侃得有声有色,好看。
              我小时和人学过一阵八卦掌,功夫没学会,不过发现这些练拳教拳的师傅都是很能侃的,简单一挥手,说出来都有深刻的道理,云里雾里也不知是真是吹。
              不过我猜想罗贯中是懂得一点武功的。。。


              13楼2008-02-29 15:11
              回复
                不过我猜想罗贯中是懂得一点武功的。。。 

                ===========
                应该会的,“武功”就是实战搏击中发展出来的嘛。
                又看到篇很会发挥的,放在下面,侃得晕乎乎,还提到内家枪法的创始人是赵云~子龙,人又给你戴顶帽子


                14楼2008-03-25 09:55
                回复
                  帖子又含了“不良信息”了,俺不转了,大家可以点击链接自己去看


                  17楼2008-03-25 09:59
                  回复
                    达人太多了,我乖乖来学习


                    19楼2008-03-25 1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