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仁妮皇后吧 关注:184贴子:2,036
  • 1回复贴,共1

女性和沙龙文化--《沙龙——失落的文化摇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10-05 17:40回复
    优雅作为**的姿势—沙龙文化 在公开或私人的文艺聚会、三两文友经常不期而遇的咖啡馆,随性地交谈着,赞扬或数落一本新近出版的着作、秘密交换圈内人士的八卦、对某个议题发表高见、朗读一首自己或别人的诗作等候感想……。有时交谈会发展出一个明确的主轴,有固定的时间、地点、程序,和精采的言语机锋、灵光乍现、智识火花。这样一幅景象,也许令一批文艺青年神往、令一批文艺老人怀旧、令一批文艺人士想:「这不就是我们消耗时光最平常的方式么」。我们很难想像,如是平常的交谈活动,在几百年前刚刚诞生的时候,其中有何伟大之处。
    文学沙龙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雏形初具,并在启蒙时代的法国达到鼎盛。在沙龙里,往往由一位有教养的贵族女性扮演关键的主人角色,汇聚文人雅士,中介知识谈辨,过去受严明礼教束缚的女性至此开始对文化社会施展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沙龙作为女性文化参政的源头,这是《沙龙—失落的文化摇蓝》(左岸)为我们揭示的命题,欧洲沙龙文化史其实就是一部女性导引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
    据该书记载,沙龙的前身是「宫廷文艺会」和「学者共和国」两个性格对立极端,前者在中古和文艺复兴时期负载着学院以外的文化传递任务,但艺术家终究摆脱不了王权附庸的阴影,后者则是由学院精英建立的半学术、半艺术组织,要求思想自由。脱胎於父权宰制的文艺宫廷和追求智识进步的学者圈子,沙龙同时保有前者的精神享乐和后者的包容开放,虽然其座上宾依旧以男性为主,但却是跨越阶级的知识分子,而且这种文艺性社交所表现出来的优雅仪态、华丽修辞,乃至虚文套礼下的情欲骚动,皆有赖於机敏纤细的女性特质注入其中。
    早期的沙龙是纯粹的文学沙龙,着重语言风格的凝塑和文学作品的评判,并且发挥一定程度的教化功能,那是一场又一场精心调制的谈话飨宴。随着时间递嬗与沙龙文化的传散,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变体,例如英国的文人咖啡馆。与沙龙类似,流连其中的骚人墨客对於一家咖啡馆的风格起着关键作用,名士坐镇为咖啡馆带来了名气及人气;与沙龙不同的是,文人咖啡馆是一个既公开又匿名的空间,欢迎所有男性进入,连不识字的市井小民亦有发声机会,这也使得在里头上演的言谈风格更为普罗,公众意见在那儿形成,文学作品直接受到各方人士检验。咖啡馆文化很快地传遍了欧洲,《欧洲咖啡屋》(联经)就依不同的氛围介绍了几家至今仍享有盛名的咖啡馆,生动描述了流传其间的名人轶事,在咖啡馆喝咖啡的人令人在咖啡馆喝咖啡显得更有气质。
    英国文人咖啡馆的兴起并没有让法国的沙龙相形失色,十八世纪的沙龙窜动着更强烈的时代精神,成了哲学思考中心,翻涌其中的思潮,最后酿成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此后沙龙的政治性格渐浓,稀释了此前着重谈话艺术的文学气味,同时,沙龙的的贵族情调也褪去不少,新兴的中产阶级妇女开始担任沙龙主人,向更多才智之士敞开大门。完成了破除疆界的任务之后,到了二十世纪,沙龙文化已慢慢走向尽头,这种迂回漫长的文化交谊形式与分秒必争的现代生活显得格格不入。
    沙龙无疑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推手,虽然从前的沙龙仍然充满着问题:
    机智风趣的言谈牺牲了严肃性与深度、一味地追求新闻式活力产生了应时的浅薄、安适平静的氛围压抑了真正裸露的交锋、半封闭的社交圈营构出由文化资本划分的菁英阶级、沙龙主人的品味限制和资深常客的守门排拒了异端文学风格的进入……。这些并未呈现在《沙龙—失落的文化摇蓝》这本缅怀之书的负面风景,柯塞在《理念的人》(桂冠)当中谈了不少。我们由此看到**力量的两面性,任何新兴的文化型态,藉着打倒旧制而起,但如果欠缺自我改革的意识,没有不断调整脚步以适应时代社会,将可能僵化成另一种保守主义,从引领潮流者成为被打倒的对象。
    【延伸阅读】
    1.《沙龙-失落的文化摇篮》斐莲娜·封·德·海登-林许◎着/张志成◎译
    2.《欧洲咖啡屋》克劳士.提勒多曼◎着/林珍良◎译
    3.《理念的人》刘易士.柯塞◎着/郭方…等◎译
    


    9楼2012-10-05 1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