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吧 关注:31贴子:412
  • 8回复贴,共1

【中华典故集】让我们进行一次语言和历史的旅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在前言的话:
典故,就是浓缩的历史。每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段引人入思,扣彻心弦的历史故事。
典故是一滴水,映射着一个大千世界,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为人处事。
我们也许能够知道这是一个典故,却有时不能回答出他的出处背景以及真正的含义。
为了弘扬中国历史文化,使亲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文化,体会它的韵美,故特收集整理此类文化资料于此。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祖国母亲给我们所留下丰富的知识文化遗产,一起领略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的悠远历史精华……



1楼2012-10-31 11:19回复
    言 志 篇
    背水一战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将韩信卒兵攻赵,出景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诸将问背水之故,韩信曰:“兵法不曰:‘限之死口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
    韩信进攻赵国,派一万士兵首先出发,直抵黄河边,然后回过头来对付赵军。赵军见他如此用兵,都大笑起来:“天下哪有这样用兵的?背靠河水,面对敌军,万一打败了,只能跳河!”第二天,经过激烈的战斗,韩信大获全胜。手下的将领问他说:“如此背水一战,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而将军却以此获胜,这是为何?”韩信说:“兵法有云,把士兵放在没有退路的地方,他们就会拼命去争取生存!我正是用的这种战术。我们的士兵,大多都是新投降过来的,不把他们放在危险的处境中,他们是不会努力作战的。”
    后人因此用“背水一战”的典故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不因人热
    典出《东观汉记·梁鸿传》:梁鸿省孤,以童幼诣太学受世,治《礼》、《诗》、《春秋》。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
    东汉时,文学家梁鸿为人孤傲,清贫自守。他同妻子孟光一起隐居吴地,替别人当佣工。由于生活困难,经常寄居在别人家里。
    有一次,梁鸿夫妇寄住在一家当地人家里,这家人做完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做饭,就关心地说:“我的饭已经做好,灶里的火还燃着,你何不趁着余火,接着做饭呢。”梁鸿听后,像遭到羞辱一样,正色道:“您的好意,我们心里知道,但一个人处世,怎么能利用别人的余火来加自己的热呢?”梁鸿说完,舀水灭掉灶火,重新升起火做饭。
    后人因此用“不因人热”比喻性情孤傲,不仰仗别人的权势。
    LZ补充:这个典故也有书籍说是梁鸿在求学的时候与同窗发生的。不过先暂且不管,LZ想重点补充的是梁鸿的傲气和骨气固然令人折服,不过他的这种傲骨也着实让人无法接受。从记述来看,梁鸿的“比舍”招呼他是热情而自然的,这是常见予人方便;而他的“不因人热”颇不近人情,糟蹋了对方善良的好意。现在看来,他的这种表现实为不知变通,固自封闭的体现。他排斥外界的关心,把他们的关爱当做是一种嘲笑或“嗟来之食”,事实上这是一种因贫穷而扭曲了的心态。拒绝善意的帮助其实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也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由此观之,不因人热在人际交往和人情世故上不值得提倡。


    2楼2012-10-31 11:20
    收起回复
      很八错。


      IP属地:湖南3楼2012-10-31 12:13
      回复
        乘风破浪
        典出《宋书·宗悫传》:悫(que)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宗悫,字元干,南北朝宋时人。他在年纪小的时候,就已抱有远大的志愿,并且学的一身好武艺,又十分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的那天,来的客人很多。有十几个强盗趁他家忙着办喜事,夜里去抢劫。这是,宗悫独自挺身而出奋力抗拒,最终把强盗赶跑了。他的叔叔宗少文问他的志向,她扬起头来激昂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要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冲破面前有如万里波浪的困难,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后来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皇帝让他做了左卫将军,封洮阳侯。
        后人就将宗悫所说的这句话,简化为“乘风破浪”这个成语,来说明人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也用以形容人刻苦勤劳,努力向上,冲破重重困难,去创立伟大事业的精神。
        心坚石穿
        典出宋·江邻几《杂志》引封特卿《离别难》诗:“佛许众生愿,心坚石也穿。”宋·王懋《野客丛书》卷二十八:“世言:‘心坚石也穿。’”
        传说从前有一个从小就爱好道术的傅先生,到焦山石室中的第7年,太上老君去拜访他并送他一个木钻,让他钻穿厚5尺的石盘就可得道。他日夜钻磨,终于用了47年才钻穿石盘,得到神丹得道升天,被玉帝封为南岳真人。
        原意为只要意志坚决,就能将石头穿透。后人用以比喻只要意志坚定,事情就能成功。


        5楼2012-11-14 15:54
        回复
          情感篇
          哀妇不忘故
          典出《韩诗外传》: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
          妇人曰:“乡者刈(yi)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
          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shi)簪,有何悲焉?”
          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亡故也。”
          孔子出外旅行,走到少源的田野里,看见有一位妇人站在沼泽的洼地中啼哭,声音十分伤哀。
          孔子觉得奇怪,便派他的弟子去询问原因:“夫人为何事哭得如此伤心呢?”
          妇人回答:“刚才我在这里割蓍草,把我捆插蓍草的竹签子弄丢了,所以我感到悲伤啊!”
          弟子说:“割蓍草丢了捆蓍草的竹签子,这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
          妇人回答:“并不是心痛丢了的竹签啊,我之所以悲伤,是由于不忘旧呀!”
          后人因此用“哀妇不忘故”比喻念旧不忘本的真情实感。


          6楼2012-11-14 18: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