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艺传承吧 关注:22贴子:97
  • 5回复贴,共1

中华文艺传承-歌王石占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歌王石占明成功背后
撰稿:万宏

巍巍太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象一条青色的巨龙,蜿蜒盘旋。岁月流转,千百年来,太行一脉山河锦绣、人杰地灵、文艺兴旺、民风醇正、民情浓郁,沉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流传下了许多感人的神话、传奇故事。
  在太行山深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名字叫“红都”的小山村,那里群山怀抱、溪水甘甜、草地肥沃,那里的人们憨厚质朴,勤劳善良,率真豪放,就是这样一片热土上流传着一个与“唱歌”有关的、带有传奇色彩的、真实的故事;从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了一位新时代名扬于黄河两岸的源生态民歌“歌王”;并缔造了一个“山村羊倌”关于歌唱的宏大梦想;造就了一种纯真质朴、嘹亮高亢、音域宽阔、难以模拟、独特的民歌演唱风格。
  他摄取着太行山、汾河厚重的泥土文化营养,他见证了一个年轻人为了梦想执着拼搏的历程;他的传奇经历背后的苦辣辛酸告诉了我们“天道酬勤”的真理,他的刚毅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标杆,笔者希望他的故事能够推广和传扬,以期待更多的人来了解关注原汁原味的民歌艺术、爱原生态民歌,唱原生态民歌,更希望能启迪和感悟更多的人。
  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民俗歌唱家、首届中国南北民歌赛“歌王”,市人大代表石占明。他的精典作品《倒秧歌》、《高高山上一篓油》、《打酸枣》、《桃花红杏花白》、《太行山好地方》现在社会广为传唱,倍受欢迎,他演唱技巧高超,音域宽广、高亢嘹亮、民族韵味浓郁,听完他的的歌会有一种触动心灵的震撼,他的歌在无数观众的心中已成为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
  他谈吐比较随和、待人热情,不会给你任何的距离感,听他聊起自己从艺十余年来的经历,最大的感触就是深深折服于当一个人坚定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时,那种信念所产生的无穷力量。跟随石占明的讲述,情绪在或低沉、或压抑、或欣慰、或惊喜间游走,完整地经历了一个“山村羊倌”到“歌唱家”千锤百炼始成大器的传奇故事。


IP属地:天津1楼2012-11-07 12:27回复
    唱歌的灵感是难以割舍的羊群和大山(万宏撰稿)
       初中一毕业,自小爱吹爱唱的石占明没有再继续读书,而是每天随父亲上山,跟着羊群,跑前跑后,不停的吆喝,赶着上千只羊,漫山遍野的羊群,不满方圆一公里,他的吆喝声必须让所有的羊听见。所以,这种吆喝是最练嗓子的。可他母亲不愿意他像父亲一样也一辈子与羊为伴儿,常常唠叨:“你光惦记着放羊,你想打一辈光棍呀!”石占明只是憨厚地笑。因此他也就常常出外打工,虽然身板和父亲一样瘦小,倒也不比膀大腰圆的乡人劳力差,但他还是希望靠自己唱歌的天赋来维持生计。
      离家的日子里,靠着天生的好嗓子,于1994年,因会吹唢呐,会唱山歌,石占明被选进左权县艺术团,在艺术团里,他的演出很少,几乎很少让他演出,团里因为他不会说普通话,又嫌他太“土”,表演没有台风,半年后就被艺术团辞退了。
      被辞退后,他有些感触,他认为这次工作经历对他而言,不是打击而是一次鼓舞,他决心一定要汲取这次被辞的教训,为了自己的事业一定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他深深地知道小小的艺术团都留不下,一定是自身条件还不够好,自己的身上没有亮点。所以他带着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信心和勇气又投入到新的环境中。
      没过多长时间,他又被永佛寺煤矿组织的文艺队吸纳,参加过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动,这回的石占明充分的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很受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认可,这给了石占明很大的鼓舞,本想这次能长期的发展下去,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文艺队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被取消了,想当然石占明的工作也就没有了。    那时,想想家里受累的父母们,为了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石占明并不灰心,离开县城后他去了七里店村私人搞的小型吹唱团,随班四处卖艺,从一个个小山村、到大一点的乡镇,方圆百余里,石占明的名字渐渐地传开了,不仅是他唢呐吹的棒,歌唱的响,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好,重义气。
      有一次演出,观众喜欢他的演出,不停地让他上场,最后老板让石占明放开了唱,多唱一场加50元,结果他不停的唱,一直到深夜十二点钟,他嗓子都唱痛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一场也没有停,最后他挣到2400元钱,在那个时候这笔钱不算小数,顶它差不多放小一年羊的工钱。他没有独吞这笔钱,而是平均分给了其他一起参与为他伴奏负责吹拉弹唱的的几个人,他们当时都高兴坏了,一下子仗义也出了名,好多文艺社都争着抢着要他。   因为歌唱得好,为人又心善、仗义,1999年石占明随团到了县里东乡演出时,结识了他现在的妻子。半年后,直爽厚道的他把这个深深倾慕他那歌声的、距他一百多里的外村闺妮娶进了家门,也了结了父母多年来的心愿。
      父亲老了爬不动山了,家里的羊便分给他们兄弟几个。石占明东挪西凑又买了几十只,自幼就跟着爹上山的他,很快也成了个放羊的行家里手。用放羊铲扔石头捣头羊,底气十足地长声吆喝,再“啪啪”地甩响放羊鞭,直把几百只羊指挥得服服贴贴。风里来雨里去,石占明日复一日地在山沟里游走着,按他的话说,“这一放了羊,就等于‘转了正’啦,不管啥天气啥季节,每天都得固定出工收工哩!”尽管现在养羊依旧苦累,但因为论收成在农村来说还算是个好营生,因此村里数得着的“精”人都放了羊,时过境迁,再也没有人像以前那样笑话放羊汉是没本事的“二不楞”了,娘也就不再絮叨了。
      小日子过了起来,石占明放着羊,倒也没搁下他的唢呐,村里村外也常有同好免不了拉他到婚丧嫁娶的操办中去凑个台,羊便托兄弟们代管一阵儿。可忙碌回来占明还是和他爹一样,觉得在山上放歌痛快,在山间他随心而与的唱着,以至动情处歌声高扬,像使劲一甩放羊鞭般,声音便从山沟里向上攀,上了山顶上了云端,全然没有登台时的局促心情,每逢其时他总觉得自己的歌唱得棒极了。
      在漫长又孤独的牧羊人生活中,他经常对着秀美的山川、空灵的大自然引吭高歌,造就了悲壮、高亢、独特的民歌演唱风格。


    IP属地:天津3楼2012-11-07 12:29
    回复
      歌唱事业中那些刻骨铭心的人(万宏专稿)
        从一个山村里的“羊倌”到如今中国南北民歌歌王,从一个普通的民间歌手到今天著名民歌歌唱家,从山西左权到北京首都,谈到这一段传奇的的经历,除了石占明自身的勤奋努力,他表示,他还非常感恩于自己的歌唱表演事业得以不断成熟、精进给予帮助过的几个“贵人”。
        田青老师就是其中一位最为感激的人,就是他在调研时不经意的发现了他,从而让他从深山里走出,让他的歌声能够真正走到全国百姓们的心里,另外,田青老师还在专业的演唱技法及事业发展上都给予他细心地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他说他自身还有许多不足和缺点,他在日后的实践中一定要好好地去唱、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巧,不断地汲取更多的知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以不辜负田青老师对他的信任和栽培。
        郭守卫老师是山西左权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左权县恒隆煤业董事长,在石占明的作品专辑编辑、拍摄、制作、出版过程中给予莫大的帮助和支持。在老郭看来,他帮助石占明,不是帮助他个人,而是为了让家乡这土生土长的艺术永远的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来欣赏,他觉得很荣幸,所以帮助石占明也一如既往。 另外他还提到著名作家刘红庆,左权文化局石湘涛、王琳等诸多人,对他的演出及在生活上都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所以石占明表示,他一定不会辜负家乡父老乡亲们的期望,一定在歌唱事业这条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为家乡争光,为全国人民演出,唱好每一首歌。


      IP属地:天津5楼2012-11-07 12:31
      回复
        歌王畅谈自己心中 “源生态”(万宏撰稿)
           当文化学者在书房里喟叹原生态民歌的日渐萎缩,并在回忆中悲观地担忧着民歌的未来时,一个太行山上的羊倌儿正向城市走来。他步入辉煌的人民大会堂,在中央民族乐团110人的大型管弦乐队和300人的合唱队的烘托下,放声高歌他在田野山间吆喝着的乡谣俚曲《打酸枣》。这在某种意义上,印证着“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传统民歌那顽强的生命力和非凡的艺术魅力。
          石占明用纯粹的方言土语演唱家乡民歌一炮打响,使乡人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原生态”这个陌生的词语,虽然对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还不甚了解,但毕竟简单地体会到了“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魅力,原来深山坳里传唱的山曲小调,亦能在他们始终艳羡的外面世界登上大雅之堂,原来“土的”居然也可以令“洋的”为之倾倒。
          当石占明成了民歌“歌王”,回到村里后,村人们打趣说,你爹唱得比你还好哩,那咱村得有多少歌王呵!石占明由此想到民歌艺人的“不自觉状态”和“自觉状态”。在左权以及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无数农民今日依然在田间山野歌唱着,节日里的重头戏也依然是传统民俗表演,这个处于“不自觉状态”传唱民歌的群体的存在,正是民歌赖以生存、得以传承的土壤;而其中脱颖而出的代表性人物——如著名的陕北民歌艺人贺玉堂王向荣等——则是根植于这个肥沃的民间基础之上的枝繁叶茂的大树,民歌正是靠这些处于“自觉状态”的歌者得以弘扬光大。
          石占明面对自己时,他非常自信,他说他做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了就必须把它做好,他坦言前面的路还很长,首先除了他烂熟于胸的百十来首左权民歌外,不仅要自觉地去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综合形态,还要更多地主动“进百村、上千家”,采风积累,广泛地搜集吸收散落在民间的丰富养分,进而逐步旁及邻县、晋中乃至整个山西的资源。深刻领悟“原生态”的概念,就要坚持山野风情的纯正韵味儿。在把握本地方言对经典的传统唱词的独特演绎的同时,大胆地间以触景生情、即兴而歌的自由表达,再辅以古老的民间配器方式使自己的歌声更为灵动,比如山曲与唢呐先天的亲和的巧妙穿插。总之,要对自身“土”的特质,善加经营。
             他说也许从现在起,不免远离了昔日的大山和羊群,频繁地走进都市,客观上通过歌唱改善目前的生存境遇;但在主观上必须真正地回归大山、回归羊群,通过观念的更新去改变今后的命运。这大山和羊群既是他的起点,也是他一生的终极意义。   所以谈及到未来,他说他正在努力,希望在自己的家乡建立起“民歌演唱基地”,把演唱的舞台真正的搬到他的发祥地,到时候让全国更多的观众乃至全世界能真正的到实地去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歌艺术,通过这种方式也让自己多年来对民歌演唱艺术积累的大量的知识经验技能在这里更好的得到传播和推广,以此让祖辈们的艺术精髓永远的传承下去。


        IP属地:天津6楼2012-11-07 12:31
        回复
          后记
            他是一个来自民间的“羊倌”,一副会唱歌的好嗓子和一颗热爱唱歌的事业心,是石占明仅有的财富。正是单单凭借着它们,石占明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次转折。在当今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这样单纯的想往和倔强,有着足以撼动一切阻滞的能量。他的歌声是山里的风造就,自由,奔放,无拘无束,似高山流水、万马奔腾,似炉火纯青、荡气回肠!
            最后,他真诚的说他愿意把自己多年来的演唱过无数遍也创造了无数遍的“开花调”“信天游”与音乐学家、民歌爱好者乃至每一个对传统文化怀有爱心的人分享,他衷心的感谢每一个支持他,每一个支持原生态民歌的人,面对传统与土地,他将永怀感恩之心。
            石占明和他的的歌声是一种力量、一种感染人、打动人、振奋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很难得,这种力量不可少,让我们最诚挚的祝愿——石占明民歌演唱事业更加辉煌!
          (撰稿:万宏)


          IP属地:天津7楼2012-11-07 1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