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吧 关注:39,146贴子:953,834
  • 1回复贴,共1

【解字】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际音标k‘ut21(阳入),音同惠话倔。
屈,在现代汉语中只读曲音,义为弯曲、屈服等;而在惠州话中却是多音多义字。
当 读k‘ut21时有三种含义。一指短秃,及其引申的钝。如:屈尾鸡/屈尾龙(喻好闹事者)/刀好屈/毛笔屈抛/铅笔写到屈/屈㞘(秃尾或不通)/屈擂槌 (喻处事死板的人)/屈擂擂(形容秃,亦喻人不灵活)。二指不通。如:屈路/屈头路/屈头巷/屈㞘路。三指绝、无。如:屈情(绝情,无情义)。
短、秃实际是“屈”这古汉语字的基本义。《说文•尾部》:“屈,无尾也。”一说短尾。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尾部》:“屈,凡短尾曰屈。”清王念孙疏证:“屈,与
同……今江淮间犹呼鸟兽之短尾者为屈尾……《集韵》、《类篇》并引《广雅》:‘,短也。’今本脱字。”《集韵•迄韵》:“屈,《博雅》:‘短也’。”
“屈” 指短、秃也不乏书证。《韩非子•说林下》:“鸟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淮南子•诠言》:“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高诱注:“屈,短;奇,长 也。”可见,惠话“屈尾”由来久矣。至于“屈情”中“屈”的绝义,古亦有之。《史记•司马相如传》:“揽搀枪以为旌号,靡屈虹而为绸。”司马贞索隐:“屈 虹,断虹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亦各并时而荣,咸济劂世而屈。”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屈,绝也。”“屈”的绝义应为短、秃义的引申。
屈,古体字为“”。段玉裁注云:“俗分屈为两字,不知屈乃之隶变。”“”为篆体字,隶变后已鲜用。《篇海类编•身体类•尸部》:“,短尾鸟,古文屈字。”
屈,又写作掘、倔、崛、窟、变、诎、绌等,因都含声符“出”,可辗转通假。《说文》:“钝笔曰掘笔,短头船曰撅头,皆字之假借也。”后世顽强、固执义,一般写作“倔”;突起、高起义,一般写作“崛”;表示屈尾、屈笔的“屈”,都写作本字“屈”。
屈,《集韵》渠勿切,《广韵》区勿切,即今读qū。区、渠属广韵溪母,而惠话的溪母大部分读k‘,如溪、屈、区、企、曲、犬、缺、掘,倔等,声母都变成了k‘。而韵母u属臻摄合口字,在惠话中大多变成ut,如佛、屈、掘、倔等字。因此,“屈”便变读为k‘ut21。
惠、广、闽方言的“屈”,音义相近。(祝基棠)


1楼2012-12-09 18:35回复

    国际音标ũt45(阴入),音同惠话煀。
    扭伤了脚,普通话说“把脚崴(wǎi)了”,而惠州话却说“ũt45到脚”。这ũt45就是“屈”字。
    屈,前文[屈k‘ut21(阳入)]已谈到读k‘ut21时作短、秃等义,这里读ũt45时也有扭伤等几个含义。一指弯曲、使弯曲。这一点与普通话相近,但比普通话使用更广泛,如:屈铁丝(使铁线弯曲)/屈直佢(通过弯曲使它变直)/屈圆佢/屈曲佢/屈断佢/屈头鸡(歪脖子鸡,又喻歪脖子人)/屈住脚来坐晓脚痹。二指肢体扭伤,如:屈到脚/屈到手/屈到颈。三指委屈、冤枉或使受委屈、冤枉。如:呢件事屈抛佢/感到好屈气。
    “屈”的弯曲、使弯曲义是有来历的。《玉篇·出部》:“屈,曲也。”《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王力在《同源字典》中也认为:屈、诎(誳)同音,可能与“曲”等字同源。
    委屈义也是古已有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至於作肢体的扭伤义,则是弯曲义的引申。
    屈,古音渠勿切、区勿切,即今读qū。前文已说过,因变读规律,作短、秃义时已变读k‘ut21,为什麽这里又读ũt45呢?这种变读在惠州话中也是罕见的。笔者以为,这是常用字快读时造成的。“屈”是个常用字,在快读时其主要音节ut为了加以强调,鼻化较重,因此变成了ũt,而声母k‘弱化最后失落,因此便变成了ũt45。这跟“呀”原五加切,读ŋə,后脱落ŋ声母变成ə相似。
    奇怪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一个表示把细长东西弯曲的方言词“揻”,音wēi,即国际音标ui33。揻、崴的音与义都与惠话“屈”近似,根据“凡从某声即有某义”的声义同源规律,而且“揻”、“崴”纯属方言,训无出处,“屈”却出之有据,因此,“屈”是“揻”、“崴”的本字。
    惠、广、客、潮方言的“屈”,音与义都相近。(祝基棠)


    3楼2012-12-09 1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