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吧 关注:769贴子:8,801

【原创】成化政坛双子星的陨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笔者在探究明朝成化年间政局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是成对被提起,比如李贤、王翱,彭时、商辂,他们关系亲密,配合默契,做起事来珠联璧合,共同对政事产生重大影响。但要说起其中谁最典型,当属下面这一对了。
他们是好朋友,有着相似又不太相似的经历,总是被人一同提起,都是文武双全,人中龙凤,曾经一起成为成化朝政坛上最耀眼的明星,如同双子星一样人人艳羡。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名垂青史,却不约而同在年纪未衰、前途无量的时候黯然离去,成为明宪宗心中长久的伤痛。
提起这两个人的名字——王竑、李秉,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和如果说起与他们相关的事件,熟悉明史的朋友可能就耳熟能详了。
王竑,字公度,明英宗正统四年进士。正统十四年那次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让王竑登上了历史舞台。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首领也先大军包围,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摄朝于午门。群臣弹劾王振误国之罪,读弹章还没有站起,郕王命大家出去待命。众人全部伏地痛哭,请求把王振株族。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是王振的亲信,厉声呵斥重臣出去。当时还只是一个给事中的王竑大怒,奋臂跳起,揪住马顺的头发喝道:若曹**,罪当诛,今尚敢尔!一边骂,一边张口咬噬马顺的面门。众臣见状,纷纷起来加入,转瞬之间,马顺就被殴打毙命。


1楼2012-12-26 10:24回复

    英宗复辟,革巡抚官,改王竑任浙江参政。石亨等人追究王竑当初击毙马顺之事,王竑被除名,编管江夏。半年后,英宗在宫中看到王竑所上奏疏,对其中正伦理,笃恩义之语有所感悟,派人将王竑送归田里,而且命当地官府善待。
    天顺五年,蒙古首领孛来大举进犯,英宗命都督冯宗等前往征讨。在大学士李贤的举荐下,王竑被再次起用,官复原职,与兵部侍郎白圭参赞军务一并前去。第二年正月,王竑与冯宗等在红崖子川击退孛来,白圭等人被召还京师,王竑仍然留镇。到冬天,王竑也被召还。
    天顺七年春,英宗派王竑再次总督漕运,巡抚淮、扬。淮人听闻王竑再次到来,全部出门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
    这就是正直刚烈,文能抚民,武能御敌的王竑,而另一位主角——李秉的光芒毫不逊于王竑,是一个张居正似的人物。在成化以前,李秉与王竑并没有多少交集,也没有像王竑那样名震天下的经历,但也在数度官场浮沉中,成为声名远播的能臣良将。


    3楼2012-12-26 10:25
    收起回复

      李秉,字执中,山东曹县人,少年丧父,力学成才,正统元年中进士。初入仕途的李秉被授为福建延平府推官(正七品),既没有因状元探花这样的光环被擢入翰林院,成为天之骄子,也没有朝中为官的长辈作背景帮衬,这样的分配,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是进士中最糟糕的一种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秉的人生会在基层官场中耗过,或为清官,或为污吏,终其一生混到个五品知府退休了事。
      沙县(想起著名的沙县小吃)有一个地方豪强,诬陷良民为盗而霸占其妻(故事能不能不要这么典型),李秉把这个恶霸逮捕严惩,却反被豪强诬陷下狱(当豪强也是要有资本的)。就在李秉差点成为地方恶势力牺牲品的时候,幸好有个高一级的青天——副使侯軏,为李秉洗刷了冤屈,惩治了豪强。李秉也因此出了名,被征入都察院理刑,成为一名京官。在都察院,李秉得到了都御史王文的赏识,被举荐为本院经历,不久又改为户部主事。
      李秉以铁面无私闻名,凡是有什么可能得罪人的事,就会派李秉去办。宣府的屯田被豪强所占,李秉前去勘察,归田于民,而且请求罢除苛捐杂税,被边地的百姓所依赖称颂。两淮盐课弊案事发,逮捕了数百人,李秉前去核实,把伪印搜了出来,还了被逮捕的那些人一个清白。
      正统到天顺,英宗与代宗两兄弟皇帝轮流做对李秉这样的中下层官员并没有多大影响,李秉凭借自己的正直与能干,一步步升迁,越来越声名鹊起。景泰二年,景帝命李秉辅佐郎刘琏到宣府督饷,李秉揭发刘琏贪污,于是,李秉当即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取代刘琏,兼参赞军务。刘琏偏向驻守京军,对军屯士兵极其苛刻,李秉一切与刘琏反着来,厚恤当地军卒,使军卒除了完成守城外,还有时间可以下田劳作。凡是有上级派来使者或者镇守宦官向百姓征敛的,全部被李秉奏请罢免,改由官库出钱。李秉命官府买耕牛给屯田士卒,恢复生产,又行召商中盐之法,鼓励内地商贾来前线贸易,通利边民,短短时间内使宣府经济出现了复苏之象,宣府边地一时府库充裕。


      4楼2012-12-26 10:26
      回复

        展现出经济之才的李秉被景帝任命为宣府巡抚,不久又提督军务。李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只要有贪赃或者扰民之事,从镇守中官到总兵,全部受到李秉的弹劾,也让李秉得罪人无数。幸好景帝支持,李秉得以在边关留任。当时边民难于生计,多有流移,李秉广行招徕,肯复业的奏请发给月支,又收敛了曝尸荒野的百姓骸骨,做法推行各塞。士兵家属因虏寇杀掠而孤苦无依的,由官家赡养,或者发给资费还乡。
        李秉清厘诸多弊政,所上百十道奏章,多被景帝允许施行。有谍报蒙古人在近边放牧,廷议派宣府大军前去征剿,李秉说道:“塞外原本就是各部落放牧的地方,并非犯边。就算乘人不备袭击侥幸得功,非臣所敢闻。”出兵之议于是废止。蒙古诸部以俘虏来的明朝百姓为人质要求用米赎回,朝廷商议成年丁壮一人一石米,年幼者半石,蒙古人要求一概一石,镇守将领不同意,李秉说道:“怎么可以以人为轻,以粟为重?”按蒙古人说的米数交给,并自劾专擅之罪。景帝并没有责怪李秉,而且认为李秉能识大体。
        天顺初年,罢巡抚官,李秉改督江南粮储。江南苏州、松州赋额不均,李秉沿用前任巡抚陈泰的做法,令民田产出超过五升者的加倍征收,官田税负已经很重的不再增赋,税负平均了总额却并没有减少。不久,李秉因为违规推举知府被逮问,英宗认为李秉过错甚微,宽宥了他。御史李周获罪,李秉上疏营救,触怒英宗,准备降罪。刚好廷议复设巡抚,大臣们举荐李秉有才干,于是李秉被任命巡抚大同。
        这次在大同的任职几乎断送了李秉的政治生涯。都指挥孙英起先因罪被贬,总兵李文妄自引用诏书令其复职。李秉到了之后,立即斥逐了孙英。裨将徐旺统领骑卒操练,李秉认为徐旺不能胜任,把徐旺解职。没过多久,李秉又以天城守备太监陈例久病为由,奏请由罗付代替陈例。这下再次触怒了英宗,认为李秉专擅,下令把李秉下诏狱问罪。锦衣卫指挥使门达把以前举知府、救御史和斥孙英等事一并列为李秉罪过,法司揣摩上意,将李秉贬为平民。
        三年后,因为阁臣推荐,李秉被官复原职,就任南京都察院。南京是明代官员养老的地方,到南京任职就相当于退居二线了。李秉被做这样的安排等于是知道此人委屈,为他平反,但从此就算是用到头了,只等年老退休了。


        5楼2012-12-26 10:27
        收起回复
          双子星的陨落??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12-12-26 11:42
          回复

            王竑与李秉的进用是众望所归,两人也的确没有让大家失望。
            宪宗即位时正值广西瑶民、壮民起义,当地驻军难以抵御,整个广东、广西到处郡邑残破,两广几危。这是当时明王朝最当务之急的难题,自然也成了王竑这个兵部尚书就任后面临的第一大考验。
            明廷即将大举对两广用兵,任大将赵辅为总兵官,王竑举荐韩雍为总督,认为:“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可是韩雍刚刚因为交结东宫内侍王纶而获罪被贬,众人不以为然,王竑说道天子方弃瑕录用,雍有罪不当用,竑非罪废者耶?因为王竑的力主,宪宗最终还是起用了韩雍总督两广军务。
            事实很快证明了王竑的眼光。从满朝大臣到当地军民都认为两广瑶贼巢穴大藤峡非围困一两年不可能攻破,韩雍硬是发挥惊人的军事天才一举攻破了大藤峡天险,几十年的流毒一朝扫平,从而奠定了平定两广的基础。
            平定两广谁的光芒最耀眼?韩雍!但不可忽略的还有王竑!韩雍是前军大元帅,王竑则是统筹全局的后方总司令。从担起重任的那天起,王竑为了两广就可以称得上是殚精竭虑。万寿圣节各地官员到京朝贺,王竑抓住机会一个个问计于两广三司官员,从两广地势民情到哪些将官勇谋可用,有多详细了解多详细,胸中有丘壑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
            在朝廷出兵两广的同时,王竑上疏条陈了进剿的诸项事宜,从赵辅韩雍必须给以赏罚重权、使得便宜行事,到进剿同时的各项安民措施,包含军中巨细之务一共二十余条。宪宗全部允纳,命赵辅等人按王竑的区划施行。两广的平定,王竑功不可没。
            “土木堡之变”后,兵部尚书于谦为了加强京师武备,于诸营中选拔精兵十万,分十营团练,是为团营。后来于谦被杀,团营也跟着废弛了。宪宗登基后,复设团营,把军队分为一等、次等训练,选拔一等军十四万有余,分为十二营团练,史称“十二团营”。建立“十二团营”的具体操作者,就是与于谦有密切关系的王竑。
            成化元年二月,宪宗下令检阅十二团营将士,敕谕兵部尚书王竑道:“邦国重务,兵政为先。迩者虽选一等军士分十二营团操,但选犹未精,数亦不足。今特敕尔同给事中、御史各三员,会同各营总兵官,委令把总管队官员悉取所选二等壮勇军士籍报,以凭简阅,补充一等,其一等中有罢弱者,退入二等。将吏人等敢有役占、隐匿不报者,具实奏闻逮问。尔等亦不许容情故纵,事觉责有攸归。”命王竑会同会昌候孙继宗、抚宁候朱永等人谨慎选拔各营军士按优劣充补,十二团营流动淘汰制从此开始,以确保京军战斗力。


            来自贴吧神器8楼2012-12-30 11:13
            回复
              王竑又上言认为,选兵不若择将,兵强将弱,势难统驭,一共奏请罢黜营职将官八十余人,选拔文武兼修的人才补充。
              在所有人看来,王竑年富力强,正受重用,怎么也不该突然非要引退。就像现在一些在事业上正蒸蒸日上的成功人士,突然间宣称要放弃事业,改去做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王竑要求致仕,据史书解释是因为举荐修撰岳正都给事中张宁,被当时的内阁首辅李贤所阻。但从后来王竑性情大变、长期闭门谢客看来,根本不至于是因为这种小事。对于王竑的选择,正值年轻气盛的明宪宗朱见深也同样不能理解。
              从成化元年六月开始,王竑就上奏章以疾病为由请求免职。宪宗当然不会同意,命太医前去诊治。可是王竑一再上章,言辞一次比一次恳切。宪宗刚开始还以为王竑真的病了,派太医每日前去诊问。
              其实王竑的病并不怎么严重,有太医每天问诊,又怎么瞒得过朱见深呢?王竑担任兵部尚书一年,竟然有四个月都是在谢病,让众人议论纷纷。
              成化元年九月,宪宗因为王竑坚决要离开,批准了王竑的辞职申请,命王竑回家调养,病愈起用。
              后来王竑再也没有要求进用过,继任的兵部尚书王复是个严谨勤恳的人,但并不足够让宪宗满意。御史们举荐王竑,请求再次起用的时候,宪宗内批:“王竑不体朝廷升用之意,推病避难,既去如何再用?就令致仕。”明显是在赌气。也有记载说宪宗其实一直都想起用王竑,但是都被王竑婉辞了。
              最初,王竑的书斋叫做戆庵,“戆”是憨厚而刚直的意思,这次辞官归乡后,王竑把书斋名改成了休庵,每日闭门谢客,连乡里邻居都很少见。王竑临终时,还嘱咐子孙 “我无功德,死后勿乞恩泽”。当初王竑是何等刚如烈火之人,为什么突然会有这样的变化,当时的人们也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更永远不得而知了。


              来自贴吧神器9楼2012-12-30 11:13
              收起回复
                谢谢Lz的科普,没想到王竑还是这样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是个"热血青年“罢了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2-12-31 14:00
                收起回复

                  补2楼


                  来自贴吧神器13楼2013-01-20 13:09
                  回复

                    在明廷决意征讨建州女真的同时,宪宗遣使斥责朝鲜国王李瑈私授建州董山官一事,李瑈惶恐伏罪,派出军队协同明朝一起征讨。
                    李秉、赵辅等奉命把董山等人拘留在广宁后,把一些家属放回,命其告知部落,归还所掠人口,不得再犯边。七月二十七日,明军将董山一行一百一十五人带至帅府宣读圣旨戒谕,没等宣读完毕,董山等人就掏出袖中小刀刺伤通事等人。赵辅见状,号令甲士擒捕。同在馆驿的其他部夷人哈达哈等一百多人听说后也持刀乱刺,杀伴馆兵卒,被明军一并擒捕。当时格杀二十六人,其余人全部囚禁待命。
                    赵辅奏上,认为征剿之势,必不容已,宪宗命副总兵王瑛等统兵迅速赶赴,并敕谕毛怜、海西部,以离间建州女真党羽。
                    成化三年十月,李秉、赵辅率兵征讨建州女真部。明军分左右哨五道各万骑从抚顺关出塞,连续征战一月,攻至建州,大获全胜,共生擒九十余人,斩首六百三十级,夺回被掳人口一千余人。
                    这是明王朝对女真人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征讨。这次征讨对建州女真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建州卫的首领李满住父子被杀,建州左卫的首领董山等二十余员将领也被斩杀于广宁城。这一年是丁亥年,史称丁亥之役,或者成化犁廷。成化朝对女真的前后多次打击使建州女真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此后几十年未出名酋,一直到万历年间才慢慢壮大起来。
                    建州平定后,成化三年十一月,李秉上彻底压制女真,调整辽东边备等多条方略,宪宗回复,秉等所拟良是,其悉从。
                    宪宗实在是太喜欢李秉了,辽东战事刚刚结束,李秉、赵辅才刚派人来献建州大捷俘虏,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宪宗就召回了李秉。
                    成化三年十二月,吏部尚书王翺致仕后,宪宗特别提拔了李秉担任吏部尚书。明朝无宰相,吏部尚书就是群臣之首。内阁大学士从理论上讲只是五品官,所以内阁成员一般兼任各部尚书或者侍郎,首辅一般兼任吏部尚书,但实际六部管事的是没有入阁的那个尚书。
                    四年前,李秉还只是一个闲置在南京的普通御史,现在却位居九卿之长,所得恩遇之隆,满朝无人能比。


                    来自贴吧神器14楼2013-01-20 15:16
                    回复

                      论平定建州之功,李秉加太子太保,赵辅封武靖侯。本来建州之役中官军奋勇者按例只赏不升,李秉向宪宗乞求罢掉自己的加官,为官军请升,宪宗于是下诏:“凡深入虏地杀贼者,升署一级,不为例。”却没有提李秉的加官是否罢去,李秉只好再次上奏求罢职。宪宗不允,命李秉的加官仍旧。
                      得宪宗这般宠遇重用,李秉决意澄清天下仕路。原有8000余名监生等候选任,李秉分别对他们进行了严格考核,罢黜庸劣不肖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
                      吏部左侍郎崔恭年资较深,尚书一职本来按次序该由崔恭接任,宪宗却任命李秉,本来就让崔恭心里颇为不平。右侍郎尹旻本来是李秉的学生,李秉刚开始的时候颇为听从尹旻的意见,就有人对李秉僭言说:“吏部权悉在侍郎矣!”李秉信了这样的话,从此尹旻说什么李秉全部不听。于是崔恭、尹旻二人对李秉都不以诚相待。
                      成化四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戴用上言对吏部选官制度不满,认为吏部官员升职机会高于其他官员(同理,现在一般公认在组织部门干比较有前途),应该交由廷臣会议。
                      戴用的上言颇得宪宗赏识,下诏说,自今两京四品以上官,吏部具缺,朕自简任,地方官按正统间例保举。
                      这件事遭到了御史刘璧、吴远、冯徽的反对,认为:“今陛下选任廷臣,乃欲独断于已,吏部不得预,则台谏不敢言,万一有失,谁任其咎?”强烈要求仍按旧例,官员必经吏部会推,皇帝方可以从中选择决断,紧接着吏部也一起附奏。
                      这件事惹得宪宗大怒,诘责众言官,贬谪了刘璧等人,虽然没有直接针对吏部,却也是明摆着对吏部不满。
                      这一年恰逢朝觐考察天下官吏,李秉又行事多有偏执,不讲任何情面。朝觐考官、大学士彭时的弟弟彭华(这对兄弟咋差距那么大呢?)暗中对李秉嘱托,李秉非但没有徇私,竟把那人罢黜了。有当道中官想用自己的乡里任肥差,李秉不听,把这人升补外郡。
                      李秉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遭到了内廷外廷的一致构怨,朝中出现一股倒李的暗潮。


                      来自贴吧神器15楼2013-01-20 19:19
                      收起回复

                        成化五年正月,刑科给事中萧彦庄等人联名弹劾吏部尚书李秉任情行私等十三条大罪,而且说道李秉暗中交结资深御史附己以专权。(这件事的幕后指使者据说是大理寺卿王概,但我认为不大可能,吏部尚书即使空缺,怎么也轮不到王概接任,只是因为萧彦庄是王概的同乡,所以时人这么传说。)
                        宪宗大怒,说道:“李秉原是多官所举保,如何乃有许多违法事情?”命三法司会同多官议闻。
                        吏部左右侍郎崔恭、尹旻说道:“吾两人谏之不听”,刑部尚书陆瑜等附会了两人的意思后把情况奏上。
                        宪宗于是以李秉徇私变法、有负使任为由,落去李秉的太子少保,命他以吏部尚书身份致仕。由李秉任用的一大批官员,如鲍克宽、李冲、丘陵、张穆、陈民弼、孙遇、李龄、柳春,全部调外任或者罢职。
                        一番大动作后宪宗还是怒犹未解,责问萧彦庄所谓李秉交结的资深御史到底指谁?萧彦庄无以为对,过了很久,才以御史刘壁等人曾经请求举旧制,大小推举官悉归吏部为由,把刘璧、吴远、冯徽三人的名字报上,宪宗把三人全部下诏狱。
                        李秉提拔的丘陵、孙遇、李龄等人都是颇有声名的良吏,被弹劾的内容多有诬枉。丘陵尤其不服,连章声辩不已。宪宗于是又以奏事不实为由,下令把萧彦庄一起拘问。
                        最后,只有刘壁被调除外任,其余人大多官复原职。宪宗说道:“彦庄言官,妄奏枉人,岂可留居近侍?降四川永宁水驿驿丞。丘陵既无贪谗实迹,仍复布政致仕。”因而命今后言官举劾必须指实。
                        这次在朝野中掀起轩然大波的“倒李”事件最终以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结束,幕后主使到底是谁,现在就难以探究了。


                        16楼2013-01-21 13:26
                        收起回复

                          刚开始李秉被弹劾的时候,气势汹汹,大有把李秉下狱的势头。李秉对人说道:“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只上书引咎,一句都不为自己声辩。
                          当时正值各地举人来京会试,天下举子汇集在街市上,愤然骂道:“李公天下正人,为奸邪所诬。若罪李公,愿罢我辈试以赎。”直到最后宪宗只是薄责了李秉,众人才算作罢。
                          李秉离开的时候,柴车出都门,朝士相率往送,十余里不绝。众人皆唏嘘不已,甚至有人潸然泣下。李秉意气慷慨,长揖而别,登车而去。
                          当初王竑与李秉一起被举荐担任要职,并负重望,却都在京城任职仅一年就退了下去,时人扼腕,今人又该怎么看待呢?
                          王竑居家后,闭门谢客,连乡人都难以得见。李秉罢归后,确是每日出入乡里,与故旧谈笑游燕,与田夫野老觞奕为乐。王竑听说后,对李秉说道:“大臣何可不养重自爱?”李秉听了,也笑了,道:“所谓大臣,岂以立异乡曲、尚矫激为贤哉?”
                          李秉的致仕,让他与王竑两人从此又成了被大家一道提起的对象。其后的将近二十年里,无数次有人向宪宗上疏举荐故尚书李秉、王竑,宪宗却从不为所动。对于王竑,宪宗还说过赌气的话,对于李秉,每一次都是顾左右而言他,甚至于把上言推荐的人杖责(不过杖责的原因也不能全归结到举荐李秉,因为言官在请求起复原尚书的时候一般附带的是对现任官员的攻击。)。
                          也许,李秉一直都是明宪宗心头的一根刺,以成化初年万象更新的政局尚且容不下李秉,后来再起用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弘治元年十二月,王竑去世。弘治二年五月,李秉去世。
                          对于曾经闪耀在成化政坛上的这两个人物,现在的读者又怎么看呢?
                          正文完!


                          17楼2013-01-21 17:25
                          回复
                            补充一些内容:
                            为什么说“继任的兵部尚书王复是个严谨勤恳的人,但并不足够让宪宗满意”呢?
                            王复任兵部尚书没多久,就被认为所擅长不在治兵,于是宪宗令王复改任工部尚书,兵部排位高于工部,按理说王复是降职了,但他偏偏在工部干的声名鹊起,成绩远超过在兵部,也成了一代名臣,干工部干成名臣的真心不多,王复是一个。


                            18楼2013-01-22 10:19
                            收起回复


                              19楼2013-05-15 1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