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泉州辖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元朝政府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为加强泉州的地位,曾多次在泉州设行省。元至元十四年(公元 1277年),在泉州设立宣慰司兼领征南元帅府,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为泉州路总管府,辖南安、晋江、永春、同安、德化、安溪、惠安以及南北二录事司。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同年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泉州又立行省。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三月,泉州并入福建行省。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同年九月并入江淮行省。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置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设在泉州;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泉州路总管府改为泉宁府;不久罢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泉宁府复为泉州路。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复立泉州分省。
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属福建行省,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清初仍置泉州府,隶属福建行省,领县同明。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县升为永春直隶州,并划德化、大田属之,隶福建行省。
民国初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隶属七县归属南路道(后改称厦门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 1933年),十九路军“闽变”时成立兴泉省,省政府设在泉州。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七月,永春、德化、惠安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仙游),晋江、南安、安溪、金门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十月,泉所属七县归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抗日战争时曾迁永春、德化,抗战胜利后迁晋江),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四月,泉州辖有晋江、莆田、仙游、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金门9县。德化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同年9月,第五行政督察公署成立,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公署驻晋江县城(今泉州市区)。1950年4月,公署改为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9月,改为晋江区专员公署。1951年,增领泉州市(今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和德化县。1955年4月,晋江区专员公署改为晋江专员公署。1956年5月,增辖福清、平潭、永泰、大田。1958年,同安析出。1959年8月,福清、平潭、永泰析出。1963年5月,大田析出。1967年6月,成立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领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10县(市)。1970年7月,莆田、仙游析出,同安划入。1971年7月,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改称晋江地区**委员会,领泉州、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9县(市)。1973年7月,同安析出。1980年1月,晋江地区**委员会改称为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设立泉州市(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泉州市的建制改设为鲤城区(即现在的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1985年12月31日,鲤城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86年1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87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石狮市(省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以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3个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行政区域;1988年9月30日,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设市(省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所辖区域为原晋江县(析出石狮市后)的行政区域;1992年5月1日,晋江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南安撤县设市(省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所辖区域为原南安县行政区域;1993年10月16日,南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7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增设丰泽区、洛江区;行政区域由原鲤城区一分为三;1997年9月29日,鲤城、丰泽、洛江3个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2000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泉州市泉港区,所辖区域与原肖厝管委会(即原惠安县的山腰、前黄、后龙、峰尾、南埔、界山、涂岭7个镇的行政区域年)一样;2000年12月28日,泉港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至2004年12月底,全市 共辖有鲤城、丰泽、洛江、泉港 4个区,石狮、晋江、南安3个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27个街道办事处,107个镇,26个乡,1个民族乡, 336个社区居委会,25个居委会,2083个村委会。
元朝政府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为加强泉州的地位,曾多次在泉州设行省。元至元十四年(公元 1277年),在泉州设立宣慰司兼领征南元帅府,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为泉州路总管府,辖南安、晋江、永春、同安、德化、安溪、惠安以及南北二录事司。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同年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泉州又立行省。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三月,泉州并入福建行省。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同年九月并入江淮行省。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置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设在泉州;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泉州路总管府改为泉宁府;不久罢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泉宁府复为泉州路。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复立泉州分省。
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属福建行省,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清初仍置泉州府,隶属福建行省,领县同明。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县升为永春直隶州,并划德化、大田属之,隶福建行省。
民国初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隶属七县归属南路道(后改称厦门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 1933年),十九路军“闽变”时成立兴泉省,省政府设在泉州。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七月,永春、德化、惠安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仙游),晋江、南安、安溪、金门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十月,泉所属七县归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抗日战争时曾迁永春、德化,抗战胜利后迁晋江),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四月,泉州辖有晋江、莆田、仙游、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金门9县。德化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同年9月,第五行政督察公署成立,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公署驻晋江县城(今泉州市区)。1950年4月,公署改为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9月,改为晋江区专员公署。1951年,增领泉州市(今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和德化县。1955年4月,晋江区专员公署改为晋江专员公署。1956年5月,增辖福清、平潭、永泰、大田。1958年,同安析出。1959年8月,福清、平潭、永泰析出。1963年5月,大田析出。1967年6月,成立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领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10县(市)。1970年7月,莆田、仙游析出,同安划入。1971年7月,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改称晋江地区**委员会,领泉州、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9县(市)。1973年7月,同安析出。1980年1月,晋江地区**委员会改称为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设立泉州市(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泉州市的建制改设为鲤城区(即现在的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1985年12月31日,鲤城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86年1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87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石狮市(省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以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3个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行政区域;1988年9月30日,石狮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设市(省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所辖区域为原晋江县(析出石狮市后)的行政区域;1992年5月1日,晋江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南安撤县设市(省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所辖区域为原南安县行政区域;1993年10月16日,南安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7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增设丰泽区、洛江区;行政区域由原鲤城区一分为三;1997年9月29日,鲤城、丰泽、洛江3个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2000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泉州市泉港区,所辖区域与原肖厝管委会(即原惠安县的山腰、前黄、后龙、峰尾、南埔、界山、涂岭7个镇的行政区域年)一样;2000年12月28日,泉港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至2004年12月底,全市 共辖有鲤城、丰泽、洛江、泉港 4个区,石狮、晋江、南安3个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27个街道办事处,107个镇,26个乡,1个民族乡, 336个社区居委会,25个居委会,2083个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