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985吧 关注:61贴子:820
  • 5回复贴,共1

从本科到博士,浙大给我的印象是最差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考十年 2010年06月15日
   十年前我参加了高考。可以说,高考于我,是一次愉快的人生经历。因为备考期间简单的生活,相对来说,可以让人快乐。当然,前提是得忘却压力。可能是因为年少时的麻木与迟钝。次次月考都很弱的我(当然,这不是我的正常水平,只能说我是一个方差很大的人),终于在最后的一次关键考试趋于了平均值。所以,考了一个不好不坏的成绩。上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
  常常会有人说:如果让我重新回到那一年,我会怎么怎么样……
  可是,这个如果,对我来说太过复杂了。因为我的后悔,不是我个人的后悔,而是体制的后悔。仅凭个人之力,我想即使回到过去,也是无力回天。一切可能并没有大的差别。
  假想一--假如回到十年前,我一定要给自己重新选一个管理有序,注重本科生教育的大学,哪怕它并不是名声显赫的985,211。
  我和我的老爹都很同意这一点--我上错了大学。
  2000年的浙江大学在外头风光的很。98年四校合并,一举成了国内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同年,又是百年校庆。借此,学校云集了不少国内外的学术泰斗。一时间光彩熠熠。几乎都有超清赶北的趋势了。
  然而,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我想这些其实都是入学前应该慎重考虑的事情。学校的合并,带来的问题其实远比光环多得多。四校之间的磨合。管理层之间的衔接,哪怕是两个人结婚都得经历至少几年的时间。更何况这么大的一个学校。所以,学校虽然光环很大。学生却其实是合并的受害者。作为一名浙大学生。我们几乎没有机会见到校长或者高层在西溪校区的活动。也鲜少有机会参与全校性的活动。而西溪校区,作为一个"被收购的学校",领导门大概都专注在如何迎合新的"上级领导"。对于本校区的建设,几乎为零。学校的楼拆了建,建了拆,却没有一个是为了学生而建。大礼堂依旧破败不堪。图书馆的设施几乎是二十年前的。自习室没有变化。空调房也不见增多。更不用说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室。每天都会听到浙大又聘请了什么样名师。但是学生从没有几乎目睹他们的真容。人文学院聘请了金庸先生做院长。在2000年的学术圈和文学院掀起了巨大的反响。可是这位院长从来没有在全院师生面前露过脸。更不用说传授他的知识了。我想说,也许我因为今天的批判立场,让我对过去的回忆判多于赞。虽然当年的校园生活还是有很多非常有意义的生活和氛围。但是我还是想说,我也算是"上学专业户"了,从本科到博士,先后上了四个不同的学校,但浙大给我的印象是最差的。因为我认为这个学校的立校建校的方针大略是最不以"学生"为根本的。
  浙大尚且如此,那么我想请各位上过不同大学的同学们回想一下,你的大学是怎么对你的。我想,这是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一个本能性的生存状态所决定的。高校都在追求经济利益,做门面工程,盖大楼,办企业,圈地,买地,赚钱。浮躁的办学心态让大部分大学校园都舍本逐末,忘了他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因此,回到我的原始命题,如果时光倒流,我可以重新选择,我会怎么做。我可能不会上浙江大学。但是,以我当时的成绩,我会上什么大学呢?南大?华师大?北师大?交大?上财?我想其实我还是有很多选择。但是选择之后,给我的结果,可能是大同小异--我荒度了人生最重要的四年青春。因为高校的当年的(我认为现在也大体如此)教育现状大同小异。学生大概永远都是学校决策者最后想起的一个群体。
  插播一个小观察。去年中国大概有几十所的大学校长在耶鲁学习办校经验。耶鲁校长,教务长亲自给校长们上课。大概讲到了美国高校经济来源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重要的群体--校友。于是,各校长们立刻充分意识到了校友的重要性,纷纷在耶鲁当地亲自出席校友聚会。很快,我的邮箱里,也开始收到了母校给我发来的校友通讯,内容自然是大同小异,无非是今天,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校友向母校捐赠了多少钱。明天,某某某又捐了多少款。我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表示震惊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行为表示震惊--你们就这么迫不及待地敛钱了么?当年我在这个学校里上学的时候,可没这么频繁地收到过你们的邮件,告诉我们学校为我做了哪些事啊!
I


IP属地:江苏1楼2013-03-07 00:16回复

      假想二--假如回到十年前,让我重新选择,我一定会选一个规模相对小,注重教学质量,关注个体成长和受教育,"因材施教"的大学。
      我想说,哪怕我回到过去,我也无能为力做第二次选择。因为这是扩招带来的祸害。所有的大学都一样。
      我想先就眼前的地方,说说我对扩招的看法。耶鲁大学这两年也在筹划着扩招。当然,为什么扩招我还来不及去了解。2008年,耶鲁大学的教授有3619名,本科生有5247人。也就是说,师生比例大概是1:1.5。这是什么概念?当年我在国内上研究生,我的导师不算是太有名气,手下还有4个研究生呢。再看一下2009年浙江大学的情况。在校本科生22260。任职教师3489人。这还是基于过去十年之内,学生的规模有所缩小,教师的数量逐步增加的形势下出现地。(我想申明一下,我对于浙江大学我的母校,虽然有一些不太正面的感情色彩。但在博文里,我只是尽量客观的陈述事实。只是因为很不幸,浙大是我上的本科。所以,在高考这个母体下,这所大学被我拿来做炮灰了。它其实只是一个泛指,国内大部分的高校,情形都大同小异。)
      回到扩招上。2008年,耶鲁大学准备扩招两个学院(耶鲁大学是采用本科生住宿制的。全校目前有12个本科生学院。)能容纳大概入住600-700名学生左右的学院楼已经基本完成。为了匹配扩招,耶鲁大学准备募捐3.5亿美金,来建设包含有宿舍,餐厅,活动室,图书馆等一系列学院生活必不可少的两个住宿学院。同时,还要为这15%的扩招匹配相适应的教授、导师等。
      相比较下,2000年前后,中国大学一窝蜂上的大学扩招,结果就是,在大学里,大课,一个教室大概有一两百人,小课四五十人,跟高中无异。老师无瑕管,学生也没什么机会和老师交流。至于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学了些什么,自然也就是八仙过海了,全凭个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了。(有人会反驳我,大学不就是这样么?)我的回答是,如果大学就是一个自学的地方,那我们为什么每年要交五千到一万不等的学费!为什么不干脆在家自学得了。既然交了学费,上了学,就是希望这个体系能给于我们它所能提供的教育。个人的能力,只能说,有能力者,好学者,学百分之一百二十,无能力者,爱玩者,学百分之八十。学生在大学里享受的学习,是八十到一百二十之间的区别,而不是零到一百之间的区别。而正是这个扩招,让学校提供的教育价值的区间无限扩大了。这不论是对于个体,还是整体,带来的伤害都是巨大的。
      而这样的社会现状,哪怕我回到十年前,我所面对的选项是一样的。结果也一样。
      假想三--假如回到十年前,我会选择一个我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的去读。
      这个假社,一样是个无力回天的假想。因为一个高中毕业生,怎么可能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呢?高中毕业时,我满向热情,准备将来做一个作家,写好看的故事和小说。可是,今天,我俨然在往职业教育家的道路上走,并非常坚定。这是想象和实践的差异带来的蝴蝶效应。
      为什么是想象?因为高中生怎么可能有机会去实践。各种各样的判断,无非来自新闻媒体,电视电影,现在还有了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论坛。以及亲戚朋友之间的耳濡目染。于是,在心底里,我们默默地比较着这些形形色色的职业们,就一厢情愿地想着,我要读什么专业,将来毕业了,我要干什么,因为这个工作能赚多少钱,或这个工作可以让我出人头地。其结果就是,这个专业真无聊。这个工作真无趣。等等等等。(当然,题外话,这世界还是有不少有强迫症地聪明人的,哪怕他们做着自己极其讨厌的工作,他们也能表现出色,一路顺利。我只能对他们表示敬仰。)等我真的开始进入了实践,开始做我想做的事情,拿着记者证出入各种场所,写着好看的或者不好看的故事的时候。我发现,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这些无关痛痒的故事,都是那么的无力苍白,甚至是无病呻吟。于是,我决定放弃了。重新选择。重新走路。虽然这时我也不过25,人生的路还很长。但如果能在我18岁时,就知道自己以后想干什么。这可以省去多少的浪费啊。
      可惜,十八岁的我,怎么会知道25岁时的我的想法呢?
      有没有途径让18岁的我就有25岁时的想法,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呢?我只能说,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很难。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我们都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在主动的思考。如果从高中开始,我就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具体的工作中,那么,也许,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会选一个更适合我的专业。做自己更喜欢的事情去。而不是等到25岁,我到了美国,才开始这种自由选择。
      因此,关于这个假想,我也只能说,对不起,在高考至上的年代了,你不可能有其它的决定, 哪怕你的选择很多很多。
      请大家积极回帖,讨论"假如回到高考那一年"。
      下一期,我想讨论一下"教育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来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在课堂里,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


    IP属地:江苏2楼2013-03-07 00:16
    回复
      211985谞住抓最爪


      4楼2013-03-07 10:17
      回复
        你不是滁州学院的吗?和浙大有什么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0-10 08:01
        回复
          你批判的是整个中国的教育


          7楼2015-04-23 2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