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吧 关注:4,343贴子:34,772
  • 10回复贴,共1

【浮云一世】作者:章卓尔(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6-18 21:41回复
    这篇文章是豆瓣上入谷仙介《王维研究》一书下面的评论,我觉得写得很全面,文章观点和历史叙述作为一篇普通评论很难得,以及里面有些对维的心里揣度我觉得,嗯,很微妙的合我自己的想法,于是发来分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6-18 21:41
    回复
              就这样,意气风发的少年容不得多想,便向着那最显贵之地进发。当王维现身于长安的上流社会,一时间引起不小的轰动。人们为着眼前这为翩翩美少年的才华所倾倒,而他们正是少年王维首先要征服的一群人——玄宗的兄弟们。
              
              当时,玄宗为了防止这些亲王们的势力增长,将他们推进了吃喝玩乐的陷阱里,除了荣华富贵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开元前半期,王维与诸王交游甚密。难免涉入其享乐的生活中,当然,他的多才多艺也博得了诸王的眷顾。就这样,王维没有花多少力气便融入到了贵族生活当中去。而他似乎天生便有着惹人喜爱的特长,像在宴会席上用做助兴的乐府诗的创作,会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来一个否定,使得正听得昏昏欲睡的人们突然被这一“奇峰”而拍手称奇,例如《洛阳女儿行》中,前面对一位富家的美少女的奢华生活用尽了华丽笔墨,可到最后却以一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这样对比鲜明的场景来制造震撼的效果。并无远赴边塞的经验的他也应时地创作一些边塞乐府,以适王公贵族对新奇题材的需要。这些讨巧的技术,王维无师自通。
              
              开元七年(719),二十一岁的王维进士及第,不负家族众望,终于使得光耀门庭的计划落实到了实践的阶段。任太乐丞期间,作为长安社交界的走红诗人,名声日益响亮。“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幔张。”(《从歧王夜燕卫家山池应教》)便是他当时所处奢华生活的一副小景。只不过看似无心的一句“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却在无形之中戏噱了这显贵的场景:各位浓妆艳抹的佳丽们,还比不上山涧里朴素的花呢。也许他骨子里终究是与这华贵的生活格格不入,而这丝落寞,终于开始慢慢显现出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6-18 21:51
      回复
                像《班婕妤》里表现失宠的女子班婕妤,才气出众计谋不足,最终在弱肉强食的后宫斗争中得了“宫殿生秋草,君王恩幸疏。”凄惨的境遇,《李陵咏》里“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的压抑情感。以及《老将行》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中世事无常的无奈之叹,无一不流露出王维对于身处强权之下的压抑之感,任何一个面对那表面浮华内里凶险的皇宫的人,难免会怀着朝不保夕的惶恐,更何况是炙手可热的当红诗人。长久以来带着家族的使命在变幻莫测的名利场中应酬的生活,暗藏的压抑之感与日俱增。觥筹交错之间,心向清明的王维事实上不会喜欢浸淫于这般浮华的生活。谈笑风生应酬之时,在李林甫、杨国忠等人面前也不得不违心地写出阿谀奉承的诗句。在贵族掌权的大势之下,像他这般因才华而获亲睐的下层的士族,显然处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悬空状态,而无论他倾向哪一方,在最后都会受到排挤。貌似春风得意的王维,在热闹之中其实显得孤寂无比。
                
                围在他身边的人自然不少,只是我们可以看到,真正能成为王维知己的人几乎全都不是什么权贵之人。纵然他的生命已被定格在官场,出于一个文人的清高,他自骨子里是要与这些官僚划清界限。从他与官吏的应酬诗中,便可发觉那种客套式的冷漠。事实上,按照他与一些官员的交情来看,若是下一番功夫的话,是不用担心得不到有力的提携,可当这种机会来临的时候,王维从本能上迅速拒绝了。这是他鄙视的,纵然回头深思,这些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不过也就是他被家庭所赋予的职责。当那些试图模仿他,力图通过排除异己获得权贵的人靠近他时,他分明表现出了十分的厌恶,可他的这种厌恶,事实上也是在厌恶自己的生存方式。而这种矛盾,从此以后便愈发强烈起来,慢慢地,便成了他一生的色调。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6-18 21:52
        回复
          没有了吗?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6-18 22:56
          收起回复
            我很久没翻过入谷那书了,但是很多观点和措辞很眼熟,好像原著的改写。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6-19 06:43
            收起回复
              后人对这样优劣分明的对比曾经发出不少疑问,立于王维这位天才式的人物身边,裴迪显然是显得太可怜了!难道王维有意想要拿裴迪做陪衬?从王维对裴迪的情谊上看这样的猜想似乎也不成立。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对此作出的解释颇为符合情理,“裴迪诗与王维诗的关系,我想可以比喻为纺织品花样和面料。花样和面料与其毫无关系的色调,不如用同一色调的浓淡两色、或者强烈和不显眼的两种色彩配合,更来得和谐。”“裴迪是王维的单纯衬托吗?现在可以对此回答了:是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王维单方面地强迫裴迪这样做,而是通过两者的组合,使一方难以达到的艺术高度,通过双方协力,共同达到了。双方心照不宣得默认了这点,而这也是作为艺术家的最真挚的友情和高度谦虚的产物。”(《王维研究》,中华书局)
                      
                      从各种史料来看,裴迪与王维的情谊确实非同一般,在与王侯将相交往的艳光浮影的生活中,王维仅仅是一直心力憔悴地维持着应有的礼数,试图寻找同气相求之人的尝试也不是没有,只是往往以失望告终,而裴迪这样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人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他疲累挣扎的一个适时的安慰。当他在政治上的努力最终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化解而付诸东流,这个与他一样有着不遇甚至遭遇来得更为悲惨的裴迪,一直伴于他的身边。随着统治者的日益腐败骄奢,朝廷内部的斗争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状态,天宝年间的太平幻象终于破灭,安禄山占领长安,玄宗出逃,王维被俘后,被安禄山强行任给伪官,事实上王维不过是作为一个囚犯被关闭在城南的普施寺中,期间由裴迪为其传递外界的信息。身背“变节者”这样污名的王维苦痛心情可想而知,他终于为自己的犹豫不决付出了代价。
                      
                      安史之乱之后,唐军收复洛阳,王维被解救而出,虽然他这段不堪的经历为众人所猜疑非议,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为他求情,加上王维的弟弟王缙冒死请求降阶,以赎兄之罪,王缙那时留守太原立了大功,而当时的新皇帝肃宗对其的文学才华也是赞佩有加,使得王维仅被降阶一级,并未流放。这看似大幸的处置对于王维来说,却是另一种悲哀的开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6-19 10:03
              回复
                ——————————完————————
                话说我是爪机发的,看不到格式,所以格式问题上请见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6-19 1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