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与健康吧 关注:2贴子:10
  • 0回复贴,共1

把肺从压力下解放出来—快速安全排气疗法复发率低于1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报记者 王丽云
战争年代,在部队当卫生员的时候,一位战友手腕处的桡动脉被子弹打破了,因条件所限,周廷才只能先用布带扎住战友的手腕止血,然后向上级军医请示如何进一步处理,上级军医的话至今还在他耳边回荡:“下午准备截肢!” 现在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医学落后、国家贫穷的战争年代,却让战友失去了一条手臂,而这样的例子在当时比比皆是。从那时候起,周主任就立志学好医学知识,尽最大可能为医学的发展和同胞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到病房里采访的时候,周廷才主任正在为病人换药。换完药回到办公室,记者好奇地问为什么退休了还亲自做换药这么基本的工作,周主任的回答很简单: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才能更好地掌握病情,更好地为病人治病。 已经75岁高龄的周主任,退休后被医院返聘,仍然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呼吸二科的孙文青主任告诉记者,返聘专家周一到周五上午上班,周主任周一、周三、周五上午看门诊,周二、周四上午在病房,每天都工作到中午12点以后,周六还亲自到病房查看病人;因为高度近视,近几年才放弃参与夜间急症的处理。看着周主任微驮着背、小心翼翼走路的身影,记者不得不肃然起敬。 谈起自己的经历,周主任滔滔不绝。他从16岁开始就参加了八路军,在军区卫校学习,当过卫生员、护士、护士长,后来上过医专、在党校干过行政工作,再后来,到山东医学院(现在的山东大学医学院)上大学,毕业后在山东省胸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至今。上大学的时候,上级领导多次要求他改行做行政工作,而他一次次地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从事医学专业、发展医学技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主任顶住重重压力坚持从事医学工作的呢?他给记者讲了一段往事。战争年代,在部队当卫生员的时候,一位战友手腕处的桡动脉被子弹打破了,因条件所限,周主任只能先用布带扎住战友的手腕止血,然后向上级军医请示如何进一步处理,上级军医的话至今还在他耳边回荡:“下午准备截肢!”现在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医学落后、国家贫穷的战争年代,却让战友失去了一条手臂,而这样的例子在当时比比皆是。从那时候起,周主任就立志学好医学知识,尽最大可能为医学的发展和同胞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3年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周主任一直在山东省胸科医院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特别在气胸、水胸(胸腔积液)、脓胸(简称“三胸”)的诊断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发明了独特且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因为在处理呼吸系统急症以及“三胸”方面的突出表现,周主任所在的病房曾经被院领导命名为“急症病房”、“‘三胸’病房”,近年来其所在的呼吸二科又称“液气胸中心”。 气体进入胸膜腔产生气胸
什么是气胸呢?气胸是怎么造成的?周主任告诉记者,肺表面有一层脏层胸膜,胸廓内表面有一层壁层胸膜,这两层胸膜组成了一个密闭的潜在腔隙,正常情况下这个腔隙中是没有气体的,只有少量粘液起润滑作用,成负压状态。当一些原因导致胸膜腔破裂时,空气就会进入这个腔隙,使胸膜腔内压力升高,甚至负压变成正压,从而压迫肺组织,使静脉回心血流受阻,产生不同的肺、心功能障碍。 据孙文青主任介绍,用人工方法将滤过的空气注入胸膜腔,以便在X线下识别胸内疾病,称人工气胸。由胸外伤、针刺治疗等所引起的气胸,称为外伤性气胸。最常见的气胸是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者靠近肺表面的肺大疱、细小气肿泡自行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称为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的典型表现是突发的胸痛和气短,可有咳嗽,但痰少。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气胸的多少(胸膜腔内气体的多少,即气体压迫肺组织的程度)及与有无伴发的疾病有关,例如患有严重肺气肿的患者,呼吸功能已经很差,即使较小范围的气胸,也可有明显的症状。 一次抽光气体治愈气胸
气胸的治疗原则在于根据气胸的不同类型适当进行排气,以解除胸腔积气对呼吸、循环所造成的障碍,使肺尽早复张,恢复功能。孙文青主任告诉记者,排气治疗就是穿刺插管,把气体从胸膜腔里抽出来,临床上一般都采用分次限量抽气(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抽气不超过1000毫升)和胸腔闭式引流(用低压让胸膜腔内的气体引流出来)。但这两种方法通常需要反复抽气、引流,时间比较长。
四十年前,周主任在给一位病人抽气治疗的时候,偶然发现一次性把气体抽光,病人的症状就消失了,破口也不再漏气了!这个发现让周主任兴奋不已:是不是对所有的气胸病人都可以一次性抽光气体呢?接下来的试验证实了这一设想,一次性抽光胸膜腔内的气体,肺回复后可以让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紧贴在一起,关闭胸膜腔,闭合胸膜破口,阻止其继续漏气,加快气胸愈合。四十年来,周主任和他的同事们用这个方法治愈了几千例气胸病人,取得了显著效果,从未发生过危险情况。 而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一次性抽光气体,在国内外没有先例。医学界普遍认为,一次抽气的量多了,会产生并发症。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个量的限度也有所变化,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每次500~600毫升,到七八十年代的每次600~800毫升,再到现在的每次1000毫升。周主任认为,这正说明了一次性抽光气体并不是没有可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每次抽气的量的多少,而在于抽气时的速度是不是控制在病人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在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中,周主任发现,如果把抽气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0毫升以内,就不会出现并发症;如果快于这个速度,则有发生肺水肿、纵隔摆动、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 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那么,如何控制好抽气的速度,从而一次性抽光气体呢?这并不像理论上说起来那么简单。在几十年的反复探索中,周主任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疗气胸的系列“新疗法”,包括:新法胸穿(别针)注射器一次逐渐抽尽积气法;负压瓶手控安全速效排气法及其相配套的辅助疗法,如体位辅助排气法、扎腹带法、水气置换法、双手捏管排气法和红霉素胸腔注入法等。实践结果证明,用这些方法治疗气胸简易安全、疗效迅速可靠、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未见严重副反应或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对于闭合性气胸,一般一次抽气就能治愈,而对于张力性气胸和交通性气胸,往往一次抽尽气体后还会复发,需要反复抽气。周主任研究后发现,这是因为不同病人脏层胸膜上的破口大小、位置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辅助体位。有的病人胸膜上的破口一直漏气,怎么也抽不尽气体,周主任就嘱咐病人改变体位,最终找到特定的体位,来增加对破口的压力,帮助抽尽气体。有一次,一位14岁的女孩气胸反复发作,到山东省胸科医院要求做手术。周主任考虑到孩子还小,手术对她今后的人生影响太大,就先给病人穿刺抽气,抽气过程中根据体位猜测右肺上叶可能存在比较大的破口。后来病人家属坚持要求手术,手术结果证实了周主任的猜测:破口在右肺上叶,直径达2厘米。这些,又为进一步地完善治疗方法及辅助措施提供了指导。
山东省胸科医院副院长、呼吸二科主任医师高大川在接受接着采访时说,对于反复发作性的难治性气胸,国际上公认的复发率为60%,而用这种新疗法,目前已经把复发率控制在10%以下。 为了减小病人的痛苦,并照顾到病人对美观的要求,他们改变传统的锁骨中线第二肋间2厘米的切口为腋下0.5厘米的小切口,所产生的疤痕一年后基本上就看不出来了。高副院长说,用新疗法能够很快治愈气胸特别是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病例,使很多病人避免了手术之苦,而且有的病人症状严重,几个月不能平躺,根本没法进行手术。同时,这种方法费用很少,为病人减轻了经济负担。 高副院长介绍,近年来新疗法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宽,已接收外院转入的经外科手术(包括胸腔镜手术)治疗失败后继续漏气、再处理困难的气胸和肺大疱病人五例,严重纵隔和皮下气肿病人七例,都全部迅速治愈。而一般接受外科手术的气胸患者,都是在单纯抽气不能收到显著效果或者复发后别无选择的病人。这进一步证明了一次抽光气体的独特之处。 捏管抽气,把手指磨起了泡
据周主任介绍,用负压吸引、手控抽气的时候,是把一根直径约4毫米的细管从胸壁插入病人胸膜腔,从导管的外口接上负压吸引装置,抽出气体。为了控制好抽气的速度和流量,就必须用手指捏住导管外口与胸内段的中间部分,根据气体流出情况和病人主观感受的变化,不断调节捏住导管的程度。要一次抽尽积气,有时候必须捏着管子在病人床边一坐就是半天,捏管子的手指经常被磨出一个个泡来。 新疗法的推广,在曲折中前行
作为呼吸疾病方面的老专家,周主任常被其他医院请去会诊。有一次,一个气胸病人在一家大医院住院治疗两个月,持续进行闭式引流,往胸膜腔内打了七次药物试图让胸膜粘连,都无济于事。周主任去会诊的时候,提出用病房床头的中心负压一次性抽气,那家医院的护士长连忙阻止,认为中心负压太高了,会出现危险,周主任开了个玩笑,说“真空泵都能用”!就这样,采用中心负压吸引加手控排气,半个小时就把病人胸膜腔内的气体抽尽了,而且观察两天后不再漏气。饱受两个多月病痛的患者,半个小时就在周主任的治疗下彻底恢复了自由呼吸。 在北京、上海等地交流经验的时候,很多人对这种方法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的确,几十年来,由于用手控制,这种方法缺少一些科学指标,不利于新疗法的推广和操作。孙文清主任透露,近年正在和科里的同事们着手研究制定一些参数,包括测定胸膜腔压力、抽气时的空气流速及病人体征等指标,作为这种方法科反复操作的根据,提高科技含量。他们曾经与山东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交流过,提出研究开发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想,但因为不同气胸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达不到用计算机系统来灵活控制的程度,因此不得不放弃。 有些人认为这种方法很“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却对这种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外科手术用手做,不“土”;内科治疗用手控制,就“土”吗?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科学的! (文章出处:当代健康报 2005.01.27)


IP属地:安徽1楼2013-07-09 21:4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