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07,679贴子:12,523,045

扬州十日记绝不是什么伪书!!驳斥网络流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昨天,有吧友为大家科普了满清的大屠杀,今天,我特意找文来驳斥关于在扬州十日记上的脏水。
首先,最无耻的谎言。
“《扬州十日记》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历史价值,当年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扬州十日记》,被掩盖的震惊惨剧被揭露,让当时很多汉族人对满清充满仇恨,也导致了清朝和平退位后,革命党对满族在全国报复性大屠杀三日。本文先给出支持《扬州十日记》的资料,再进行反驳,结论是,《扬州十日记》是日本人伪造的,意图是瓦解和分裂中国。”
这是一篇网文的无耻攻击,因为有一些资料,扬州十日记从日本回流,所以就是日本人编造的。对于这个,为大家找到一个东西直接揭穿这种胡言乱语。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8-16 10:19回复
    我们先来看一个人
    徐鼒(1810年至1862)字彝舟,号亦才,江苏六合人。生于清仁宗嘉庆十五年,卒于穆宗同治元年,年五十三岁。性至孝,负经济才。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
    这个人写过小腆纪传。在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为了让有些人死心,我特意找书拍了照片。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8-16 10:22
    收起回复
      也就是说这个人就读过扬州十日记。而这个人的时候,日本在干什么呢?答案是还没明知维新,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呢?有些还没出生。看来日本人未卜先知啊!这么早就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们预备了一本奇书!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8-16 10:26
      收起回复
        路过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8-16 10:30
        回复
          前排,坐等


          IP属地:湖南5楼2013-08-16 10:34
          回复
            前排,坐等直播


            IP属地:湖南6楼2013-08-16 10:35
            回复
              接下来这个文章,全面解答
              反对论据1 《扬州十日记》中说:“先是督镇以城狭,炮不得展,城垛设一板,前置城径,后接民居,使有余地得便安置。”由此发问:“扬州城头上果真这样狭窄吗?”文章引用《乾隆江都县志》卷二记述,又引用《扬州画舫录》卷九记述指出:“扬州城厚一丈五尺,高三尺。”再以1950年作者来到扬州,登城的感受是“和今天南京保留下来的城墙差不了多少”,来加以印证。复以清初大炮长不到3米来类比,指出:“何况炮口还要伸出城墙之外。书中说由于城墙上过于狭窄,炮具无法放置,这是错误的。”因而“从这段记载可以知道,王秀楚没有见过扬州城的雄姿,也没有从书本上间接知道扬州城的高大。”也因而“王秀楚不是扬州人”。
              回答
              正像作者引用《扬州画舫录》卷九的一段话:“今之旧城,即宋大城之西南隅。元至正十七年丁酉,佥院张德林始改之,约十里,周围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高倍之。”说:“《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有点问题,‘周围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高倍之。’照字面解释,扬州城比泰山还要高。这是著者笔误,或传抄有脱漏。此处应当是:‘周围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厚一丈五尺,高倍之。’增加这五字,才解释得通。”其实这是引文者自己对“高倍之”一语的误解,联系上下文看,“高倍之”是相对于宋大城的高度而言,不烦加这五字也。同样,联系“炮不得展”与“以城狭”的上下文来看,因为“婴城固守”,炮多人杂,才“炮不得展”,因为“炮不得展”,才觉得城狭而没有余地,才觉得安置不便,也因此才在城垛设板,“前置城径,后接民居,使有余地得便安置。”这样的记载倒正是合情合理,符合战时城头忙乱的实际。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8-16 10:37
              收起回复
                路过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8-16 10:37
                回复


                  IP属地:浙江9楼2013-08-16 10:39
                  回复
                    反对论据2 《扬州十日记》“书中很少提到地名”,“除了何家坟一个地名外,尽是很概念化的地名”,不像无名氏《咸同广陵史稿》及臧谷的《扬州劫余小志》,记载太平军退出扬州城后扬城残破之状况,“交代的地名、方位、路线清清楚楚。反过来看《扬州十日记》说得混乱不清。只能有一个结论,作者不是扬州人,也没有到过扬州。
                    王秀楚“住宅新城东”,据其所述分析,“可以锁定他居住在扬州城的东南角,在徐凝门内南河下(街)、康山一带居住”,而“从情理上推测,众兵将簇拥史可法从西门街东撤,在旧城内,过四望亭、汶河,折而向南,沿院大街(今万家福商城门前)来到南门街,本想从安江门出城去瓜洲,在安江门内受到阻碍,于是沿小东门街(今甘泉路)向东,又想从钞关出城,刚走出新城与旧城之间的小东门,又遇上了清军,于是遇害。”这样,王秀楚“照理是见不到史可法败走的情况的”,可是《扬州十日记》中却说王秀楚亲眼所见。
                    反驳回答:
                    无名氏《咸同广陵史稿》及臧谷《扬州劫余小志》,均为事定后从容不迫地踏勘调查所记;《扬州十日记》则是事发时“身所亲历,目所亲睹”的逐日记录,所记皆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死危亡情状。前者可以清晰地说出地名、方位、路线,后者几不知身居何世、身置何所。这两者并无可比性。
                      所谓一沟、一池、一塘、一巷、一街“尽是很概念化的地名”,而未一一说出具体的“名字”,这也是不情之求。《扬州十日记》哪里是轻松愉快的导游,要一站一站地报出地名?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8-16 10:42
                    回复
                      《扬州十日记》所记地名,只记有“何家坟一个”,也不符此书实际。书中除交代“新城东”、“何家坟”两个地名外,尚有“廷尉永言姚公居”、“西商乔承望之室”、“本坊昭阳李宅”、“官沟”、“田巷”、“缺口关”,一共有八个地名。
                        “新城东”,既已锁定“在扬州城的东南角,在徐凝门内南河下(街)、康山一带”,就不再赘述。
                        “何家坟”,《乾隆江都县志》“坊铺”栏明确记有“徐凝门何家坟”。由此可以知道,何家坟不是一条巷子,而是一个区域,如同北京的“公主坟”一样,不是指孤立的一个小地点。从《江苏省扬州市地名录》所附《扬州府治城图》来看,“何家坟”后有“红水汪”(今方圈门一带),这一区域原为低洼的水汪地区,不乏沟、池、汪、塘,此汪之名“红水汪”,即因清兵屠戮,血水汇聚而得名。江树峰先生在《耿家巷记》中说:“扬州耿家巷在新城之东南隅。此地明代河流纵横,一片沼泽。明代邑之文史学家陆弼访今耿家巷北之兴教寺云:‘野寺萧条绿水湾,入门秋潦没苔斑。’正说明当时的实际情况。明末扬州惨遭十日之祸,居民靡有孑遗,庐舍俱焚,尤为新城东南部抵抗最烈,毁坏亦最多。万寿、兴教两寺之前虽经百余年,仍为大片废墟,固无巷也。直至乾隆中叶,每逢雨季,其地即成大小不等之池泊。”
                      “廷尉永言姚公居”,在今康山。姚永言名思孝,明末江都人,崇祯元年进士,初官兵科给事中,后官大理寺卿,因称“廷尉”。其“屋宇深邃”,因其为高官大宅。
                        “西商乔承望之室”,在今北河下。“西商”指山西、陕西商人,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52载:“西北商贾在扬者数百人。”在明代扬州盐商中,西商的财力远大于徽商。为便于打理盐运事务,明代盐商多聚居在东关街,“东关街住不下了,就沿运河向南发展,形成了北河下、中河下、南河下。我们现在印象中的盐商住宅区是在南河下,那是因为建造的时间较东关街的晚,房屋比早期的豪华,保存得也较为完好。”(黄继林著《扬州名巷》)
                        “本坊昭阳李宅”,即明大学士李春芳故居,旧称元老府,其地后建有田皇亲花园。田皇亲指崇祯皇帝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清梁章钜《浪迹丛谈》称,田皇亲居“扬州新城田家巷,东起东关大街,西至缺口门大街。”今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此范围,即李春芳故居旧址。所言“本坊”,指王秀楚住处与李宅同属一“坊”,所言“昭阳”,指李春芳原为兴化人。
                        “官沟”,此为新城埂子街之下水道,《扬州府治城图》在挹江门处标有“官沟头”,即此下水道之起头处。此下水道由西向东,系自埂子街起,经穆乡巷(今木香巷)、永宁宫,迄南河下,在徐凝门处排水入古运河。《扬州十日记》说:“旧有官沟壅塞不能通流,至是如坦途,夜行昼伏,以此反罹其锋。城外亡命利城中所有,辄结伴夜入官沟盘诘,搜其金银,人莫敢谁何。予等念既不能越险以逃,而伯兄又为予不忍独去;延至平旦,其念遂止。”所述之地,指此。
                        “田巷”,即新城因田贵妃、田皇亲而命名的田家巷。
                        “缺口关”,即新城东南之通济门(俗称缺口)。扬州人“门”、“关”通用,有邗关、东关、钞关,不得认为“关”、“门”不是扬州人的通称。
                        以上八个地名,均不出扬城东南一片,都在王秀楚一家于死亡线上挣扎、辗转逃难的范围。对照这些地名,其忽西忽东忽南忽北的逃难路线,清清楚楚,绝非“混乱不清”,怎么能轻率否定王秀楚是扬州人呢?更怎么能说王秀楚连扬州“也没有到过”呢?一个从未到过扬州的外乡人,能说出这么多连今天许多扬州人都久已陌生的地名吗?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8-16 10:42
                      回复
                        有理有据,支持!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8-16 10:52
                        回复
                          这样的狡辩和那些日本右翼有什么区别


                          IP属地:甘肃17楼2013-08-16 11:06
                          收起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
                            清朝和平退位后,部分满族的确遭到了打击,不过遭到打击的都是满族中的贵族。
                            而不是将所有的满族贵族消灭干净。
                            被消灭的满族贵族,都是些冥顽不灵、意图维持清朝统治的人。
                            宣统帝溥仪的存活就是例子。
                            并没有杀掉溥仪,还让他活到了解放后。


                            IP属地:安徽18楼2013-08-16 11:50
                            回复
                              成王败寇鞑子要洗白~~~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19楼2013-08-16 11: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