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是华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於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来自於上古时期即有的敬月信仰,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中秋节本质上是“华夏祭月之节”,那里有先民天地人和的哲思,也有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信仰。
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因此,祭月的时间,自周代就定在了秋分。
“中秋”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
隋唐时期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於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而夏历八月十五是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因此自然而然地,这一天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中秋节。
从北宋末开始,中秋有了更不一般的内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特徵及其象徵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确定,流传至今。
中秋节,蕴含著华夏民族太深太远的民俗历史文化,也寄托华夏儿女著极悠极美的愿望情思。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祭月之节”“月神之节”“团圆之日”。
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因此,祭月的时间,自周代就定在了秋分。
“中秋”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
隋唐时期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於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而夏历八月十五是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因此自然而然地,这一天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中秋节。
从北宋末开始,中秋有了更不一般的内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特徵及其象徵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确定,流传至今。
中秋节,蕴含著华夏民族太深太远的民俗历史文化,也寄托华夏儿女著极悠极美的愿望情思。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祭月之节”“月神之节”“团圆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