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吧 关注:18,661贴子:98,266
  • 10回复贴,共1

【转帖】楚未灭越考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唐叔叔的越王勾践。。。


IP属地:北京1楼2013-09-15 16:51回复
    转自晋国吧。。。


    IP属地:北京2楼2013-09-15 16:53
    回复
      (一)《战国策·楚策三沪五国伐秦”章载周人杜赫对楚臣昭阳说:“(楚)东有越累,北有晋,而交未定于齐、秦,是楚孤也。”查“五国伐秦”,《楚世家》作“六国共攻秦”,事在楚怀王十一年,即公元前三一八年。对于“东有越累”一句,过去往往不得其正解。宋鲍彪注:“此言越有伤楚之心,越近楚故。”意思甚为含糊。近人郭希汾作《战国策详注》谓:“时越败散,其臣民多系囚于楚,故称越累”。这更与原意大相径庭。其实,所谓“东有越累”,是指楚越间长期的战争,双方都打得精疲力竭,而且越国还在不时地袭击楚国,所以说楚国的东面有越国的拖“累”。杜赫这时评论楚国的外交路线,把越与晋,齐、秦等大国并提。这充分表明,越国到公元前三一八年,不但依然存在,而且还是较有力量的。故《史记·六国年表》载,在楚怀王十年,即杜赫说“东有越累”的前一年,楚国曾“城广陵”。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地当楚、越边境,楚国在那里筑城,显然是为了防御越国的进攻。
      (二)《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曰:“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魏襄王七年,当公元前三一二年。《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史书,这里所记魏襄王七年越国“来献”,不会出自传闻,而是相当真切的史事实录。越国在这时给魏国送去如此多的舟、箭等战备物资和犀角,象牙等珍贵物品,显然是由于外交上的需要,是为了联晋制楚。从《竹书纪年》所述此事可知,越国到公元前三一二年,其君仍然称“王”,它还有着丰富的战争物资的准备和很强的外交活动能力。由以上两条记载判断,公元前三三三年楚灭越之说,显然与史实不符。
      (三)一九七七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地出土了大量带有铭文的器物,其中一铁;足大鼎的铭文曰;“昔者郾(燕)君子哙……迷惑于子之而亡其邦,为天下戮。”查燕王哙传位子之造成国内大乱而导致齐国攻入燕国,在公元前三一四至三一二年,那末此鼎必成于公元前三一二年后。据李学勤先生从铭文的各方面考察,论定此鼎应作于公元前三〇九或三〇八年。这是完全可信的。该鼎的铭文又说:“昔者吴人并粤(越),粤人修教备恁(信),五年覆吴,克并之至于今。”这说明,越国自公元前四七三年兼并了吴国之后,直至于作鼎铭的公元前三〇九年时,仍安然存在。特别应当指出,该鼎铭文的目的就是训戒后人:“邻邦难亲,救(仇)人在彷(旁)。”如果成鼎的前二年,即公元前三一一年越国已为楚所灭,鼎铭决不会就此而止,它必然要加上“今为楚并。的字样。中山王大鼎的这篇铭文,实际上是为公元前三一一年越未被楚灭提供了铁证。有人不信此时越国尚存,故主张鼎铭应在“克并之。断句,而“至于今。应连下读。这也大可不必。因为越国存在的史实,在此以后还很多,是无法用改变断句来否认的。I


      IP属地:北京4楼2013-09-15 16:54
      回复
        原作者:杨善群
        《史林》1986年01期


        IP属地:北京8楼2013-09-15 16:57
        回复
          偶能说越国只是联盟国,不是一个整体么,杀一越王不等于灭整个越国呀。。。@晋国吧吧务组


          IP属地:北京9楼2013-09-15 16:59
          收起回复
            而后史载多是称越君,而非原先的越子和越王。


            IP属地:上海10楼2013-09-16 00: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