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山西省“十二五”总体规划下,大同市亦确立了传统煤炭产业、新兴产业占比合理的经济结构,计划总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由于山西侏罗纪煤储量锐减,加上更严格的开采控制,依托侏罗纪煤的传统资源型经济已不可能维持,“转型就是要把侏罗纪煤的开采量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大同市发改委综改办副主任薛斌近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语道破“煤都”大同转型的秘密。同时,大同启动了发展新兴能源的转型之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在大同调查了解到,包括“煤制天然气”、“协和太阳能光伏项目”等新兴能源项目已成为此次大同市转型投资最多的项目,可谓转型“重中之重”。目前,大同装备制造、医药等项目进展显著,不过受土地、技术、利润等因素制约,新兴能源项目尚未取得明显进展,大同经济转型方兴未艾。市场倒逼经济转型/大同的转型是在市场倒逼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过来的人可以说心知肚明,不能光把煤炭当成摇钱树,必须发展非煤产业,大同也好,山西省也好,思路很清晰。煤炭上来后,大家都不愿去转型,因为它利润高,暴利,这次也可以说是市场倒逼转型。”薛斌说。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不复存在逐步成为现实,来自蒙古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的进口煤炭和我国内蒙古煤炭已经对山西省煤炭产业构成竞争压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大同采访也获悉,本地居民生活用煤不少已不再使用大同煤、山西煤。薛斌表示,从储量上看,山西省侏罗纪煤储量的确正在锐减,但另一方面其他低热值煤储量仍然巨大,目前尚未充分利用起来,但技术上已具有开采利用能力,因此大同仍具有相当资源优势。不过,转型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山西省最先有动作,早在2010年11月,国务院就批准山西省作为 “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记者获得的《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显示,从“十二五”开始,山西省改革目标分两步走:其一,“十二五”末,山西省经济对煤炭资源依赖将得到明显降低,初步成为国家新能源基地、全国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中西部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其二,到2020年,支撑上述经济转型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同步基本建立,预计2040年以前,新经济结构全面建立。2012年8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西省转型综改总体方案,不久,大同市也编制了“十二五”末三年的综改试验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事实上,大同市综合改革秉持的“以煤为基”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如“煤制天然气”项目将利用大同低热值煤资源,山西省一级已获得低热值煤资源利用审批权限。另外,刚刚遭遇煤炭经济困境的大同在恢复的同时上项目,则必须借助资源换项目。“成本上看,我们没有其他资金,投资方来了后要依托煤炭上项目,就必须得给人家配置这一块资源,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它的后续发展。没有资源,哪来的项目?”薛斌说。大手笔投资下产业发展进度不一/大同欲摆脱以往“煤都”形象,靠的是大规模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项目。根据《关于大同市2012年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情况的汇报材料》,大同市已建立起一项“转型综改项目库”,总计432个项目,总投资为5364.28亿元,集中于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社会民生四大领域。仅2012年,大同市即启动了172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347.36亿元,其中70项 “产业转型”项目预计总投资达1812.86亿元,占所有总投资的七成以上。从项目投资额度来看,相较于传统煤炭资源,煤制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已成为未来大同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与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等新兴产业一起构成大同经济转型中的多元发展、绿色崛起。但记者注意到,尽管大同产业升级计划投资庞大,不过,由于诸多因素限制,许多产业尚未取得突破,资金也需要逐年到位,今年计划实施40项省、市级项目,总投资1166.22亿元,计划今年完成投资为133.73亿元。银行贷款成为上述项目的主要来源,“30%靠自筹,70%靠贷款。”大同市发改委一名官员告诉记者。以协和新能源项目为例,记者在政府相关项目投资文件中看到,富士康集团与协鑫光伏合作的上述项目,企业自筹资金仅约48亿元左右,其他全部需要通过银行贷款支持。然而产业发展实际进度目前良莠不齐。“除去新能源,其他可以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装备制造、医药。”薛斌告诉记者。记者在 《大同市2014年新兴产业投资安排申请表》上看到,在大同市装备制造园区建设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大同有望成为龙江西部第一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计划总投资15亿元,到2013年已投资8亿元,资金到位率超过五成。在其他装备制造项目,记者发现其资金到位率普遍较高。部分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的产值已经在全区工业总产值占比20%以上。但大同市发改委新能源科科长赵建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大同新能源项目目前仍处于开始阶段,风力发电仅进入发展阶段,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刚刚进入起步阶段,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基本停留在规划上。转型后的产业发展进度不一,有技术和产业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同市新兴能源产业规划》指出,新兴能源产业通常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撑,然而大同市新兴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投入、产业化发展能力依然较弱。另外,大规模项目涉及大规模用地,用地指标不足直接制约项目开展。且一旦诸多发电项目建成,目前电网也尚不具备足够输送能力。土地制约新能源重点项目/在对转型后的产业布局中,走进光伏是大同喊出的口号。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曾经表示,大同搞太阳能应用还是很好的,因为太阳能资源比较好,海拔比较高,发展产业上,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大同市2012年的70项产业转型项目中,“三大项目”总投资额度约占所有项目的四成。这三大项目之一便是总投资约146.8亿元的大同协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协和新能源项目)。这项在大同市 “转型综改项目库”中投资总额排名前三的协和新能源项目,其成败被部分大同改革官员视为“关系太大、影响很大”。协和新能源项目是大同光伏产业起步、标杆项目,包括大同市新能源产业主管部门在内,谈论大同光伏产业,多谈论该项目。该项目于2011年开始筹划,是最早宣称由富士康集团与保利协鑫联手投资900亿元打造光伏一体化项目。不过,目前光伏行业境遇不佳,煤炭又面临下行压力,大同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转型阵痛,拿光伏行业来说,有业内人士认为,“从一个行情不好的行业转向另一个行情不好的行业,肯定是不容易的”。拿大同光伏产业最重要的协和新能源项目来说,实施中似乎“雷声大、雨点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造访协和新能源公司位于大同的总部发现,这里一层大厅摆放了各种杂物,多间办公室门把上蒙上了一层灰尘。留守的人员告诉记者,光伏电站项目人员已不在大同办公,多晶硅项目人员去向不方便透露。在官方版本中,协和新能源项目包括五个子项目,包括“2.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和“500MW太能电站项目”等,集高纯多晶硅制备、切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及下游产品五大光伏产品,总投资高达146.8亿元。而实际上,记者近日不仅没有在办公楼找到其中的多晶硅项目办公人员,拨打三名多晶硅项目筹备主要负责人电话后,除一名负责人电话未接通外,包括原多晶硅项目筹备主任王再明在内的其余两名负责人均称已离职或不负责该项目。大同光伏电站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脱培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晶硅项目至今未被核准。记者从大同市发改委获悉,多晶硅项目已取得国家发改委大路条,多次向国家环保部提交审查申请,但“由于国家政策相关原因”国家环保部拒绝受理,至今并未开工。“大同光伏项目发展慢,与土地有直接关系。”赵建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记者从大同市发改委获悉,目前协和光伏电站项目的土地审批情况仍未完全过关。知情人士透露,协和新能源项目总体上土地预审已报大同市国土局,但需要上报国土资源部批准,目前并未完全批复。目前仅开始建设二期60MW电站项目。“二期动工了,后面的(光伏电站)还不好说,后期只能说看相关政策出台的力度怎样了,还要看地方的资源具不具备开发条件,”脱培德告诉记者,目前政府政策尚不明朗,后期是否继续投建光伏电站,仍有许多不确定性,“没有土地,建光伏电站只能是空中楼阁。技术不发生革命,在现有的电价下也没有利润,项目不成立。”不仅协和新能源项目面临土地瓶颈,“煤制天然气项目”也因尚未通过土地预审而未开工。该项目与协和新能源项目同时被列入山西省“省级转型标杆项目”。不过,大同正努力改变。在《大同市新兴能源产业规划》中,大同市已提出 “积极向上争取申请更多用地指标”,并提出“优化补贴资金使用,建立光伏发电补贴的稳定来源,放大带动效应,集中使用光伏补贴资金”。土地利用方面,滩涂盐碱地、荒地荒坡属于未利用地,对于未利用地如何开发,国家尚缺乏相关政策,多名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山西省正在研究突破此类土地开发利用。“山西土地政策在松动。”赵建平表示。另据大同市政府文件 《大同市重点工作上半年完成情况汇报》,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模式”,今年已申报省级项目3个,新增耕地5406.34亩,地方任务上报项目16个,新增耕地13338.44亩,两项总计18744.78亩。不过,大同市已做了自己权限内的工作,所申报新增土地仍需山西省国土厅乃至国土部审核。(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