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重演吧 关注:5,349贴子:82,871
  • 13回复贴,共1

【转载】二战德军的望远镜 信号口哨 头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古德里安吧
鹰眼——二战德国蔡司军用望远镜!!!
在世界的军用望远镜中,德国蔡司以其卓越的品质,多年来在世界望远镜领域独领风骚。
蔡司公司的创始人卡尔弗雷德里希蔡司原先是一位出色的技工,1846年,蔡司在德国历史名城耶拿创立了卡尔,蔡司公司。这家公司起初主要是生产显微镜和其它一些光学仪器。
1866年,蔡司聘用了当时年仅26岁的耶拿大学教授阿贝为公司的研究员这个了不起的决定使得蔡司公司由一间规模很小的工场逐渐成为驰名全球的世界性大型企业。
1910年前后,蔡司研制出6×30规格的和7×50规格的望远镜,它们都是极为成功的望远镜,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均大量装备过这些望远镜。二战期间 ,蔡司公司亦生产了很多军用望远镜,其中为德国潜艇部队生产德8×60望远镜非常出名,它具有极为优异的光学性能,至今仍是资深望远镜收藏家追求的极品之一,二手交易价格甚至超过6000美元。
每一架都是精品,蔡司望远镜在鉴别率方面要高出一筹,清晰度高,无论从颜色,还是形象上看,不容易失真;在零件装配组合,以及外观设计上,蔡司都做得“非常德国”,即考究、细致。一丝不苟。可以这么说,每一架出厂得蔡司都是精品。
在1902年左右,蔡司制造了第一个6X30望远镜,6X30开始被认为是理想的狩猎用望远镜,最先制造的是中心调焦的型号,有着很重要的革新,采用铸铝的镜体和宽大的棱镜室。尽管它被认为非常合乎海军的要求,但并没有证据表面它曾在德皇时代的的德国海军中服役过,当然,有些海军军官私下里很喜欢使用这种小巧的“狩猎用望远镜”。公司1907年9月小册子详细描述了这种“新式的,小巧的,特别明亮的航海用望远镜”,并且将它推荐给帝国海军的军官们。
一封1908年4月的信笺是这样描述早期的ZEISS 6X30:尊敬的阁下,我们诚恳的向您推荐得到海军部门好评的海军型ZEISS军用望远镜,请看附带的详细列表,6X21和6X30双筒望远镜被推荐给帝国海军,6X21被认为可以满足海军陆战队的使用,6X30被认为适合在舰上使用。此外,您可能对这样一个事实感兴趣,我们已经制作军用望远镜长达14年之久,有130000架以上优秀的望远镜得到了广泛使用,真诚的Carl Zeiss, Jena 1908年2月敬上
到了二战期间,有M(海军)标记和鹰徽的蔡司6X30海军型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对于海军来说,6X30的地位已经远不如它在一战时那么重要了。


IP属地:山西1楼2013-11-13 13:21回复
    在战争时期,某些细节部分的制造被忽略了,某些无关紧要的部件甚至用电木代替,因为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连黑漆都难以保证供给,某些时候,沙漠黄色经常用来取代黑漆,这也是一种标准的欧洲战场的伪装色,在非洲军团中,望远镜理所当然的也是这种沙黄色。在那个年代,有关战地的新闻中常有这么一句“在6X30望远镜的注视下”。
    蔡司的6X30的皮盒出厂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a.盒内垫木上有垫布。b.有木卡子固定在镜盒上。c.在真皮镜盒内包上一层人造革垫,这些细节有利于判断镜盒的生产年代。另外,在1939年8月7日的军内新闻上,还特别提到了可以利用电木制作镜盒
    在1942年9月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了望远镜用皮挂带的短缺“6X30和8X30,1.将来只有50%的望远镜可以装备皮挂带。2.军队现在只能得到没有皮挂带的6X30和8X30,以后皮带的配发另行通知。3.已经丢失的皮挂带参照命令1执行。”对望远镜皮挂带的使用,1944年6月15日的一份条令指出:关于6X30和10X50的皮挂带,从今往后必须在皮带上开出5个挂梢固定孔,以方便军人调节挂带的长短,已经配发的,将交各单位军械士按照附图进行改造。
    Busch的“Bakelitglas”型6X30是一种不一般的型号,它拥有非常好的光学质量,还有其他厂商服役的望远镜所没有的详细说明书,在它的镜轴连接处螺丝孔中有古怪的金属嵌入物件以保证光轴的平行。每边的两个棱镜尺寸也是不一样的,入射的光线需要更大的棱镜来汇集。另外,它的棱镜还有一个设计特别的抗震衬垫(这种设计在1916年的Voigtlaender军用望远镜上被采用过)。这种不寻常的望远镜被很巧妙的大量制造,所用的金属也很少,在它的结构重量中,大约200克是电木的重量,140克镜片和棱镜的重量,只有200克是铁和锌或者锌合金。这种型号的厂家序列号是407,000到426,000。
    在二战中,镜片镀膜并没有应用到军用的6X30望远镜上,当时的观点认为,军用的望远镜不值得用如此昂贵的加工工艺,例外的是,在后期的ZEISS 6X30海军型上(有M标记),使用了特殊的充氮工艺,并且有部分在目镜和物镜有镀膜(非外表面)。二战前的光学玻璃与战后的不同,战前的光学玻璃和现在的玻璃板的成分相近,属于苏达玻璃,容易被水慢慢溶蚀,易焦化。镜片焦化后有变白、变蓝两种。变白像毛玻璃,透明度降低无法使用;变蓝的则能防止反射光,增加透光率,从镜片焦化变蓝的旧望远镜中看物体反而更明晰,在这样的启发下,专家们加以研究形成了望远镜、照相机镜片镀膜技术。
    在德军中主要是装备蔡司6 x 30,部分8 x 30,炮兵观察员配有10 x 50望远镜。 蔡司8 x 30是在6 x 30基础上改进而成,其精巧的外观,宽阔的视场光学性能,尤其是蔡司8 x 30的色彩还原度高。成像十分干净清澈,没有光晕,色差和像散也小很多,亮度均匀。使人感叹蔡司的精湛技艺,不愧为驰名世界的优秀产品。


    IP属地:山西3楼2013-11-13 13:22
    回复
      在战前甚至战时,好几种特殊的7X50型号被设计了出来,对海军用望远镜来说,最大的威胁是潮湿的空气,因此,棱镜室被一种特殊的套筒包裹起来的型号就诞生了,当然,它也一样配有干燥仓,海军的7X50通常在外面包上一层橡胶。
      15×50的蔡司望远镜倍率大,可远距离观察战场形势,为高级指挥员专用,通常由参谋人员携行,在部队中装备比例较少。还有蔡司25-40x80、20-31-50x80型。她们都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944年11月之后,由于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极度紧缺,蔡司不得不采取重点保障某些产品的生产的方式降低其它产品的工艺水准)来维持生产。这点从以下的例子中就不难看出:我们可以看到一架当时生产的做工良好,光学性能优异的蔡司7×50望远镜,它甚至还配备了包括缝制考究的皮镜盒、挂带、目镜盖,两片滤色镜在内的全套附件;而同期生产的其它型号的蔡司望远镜不但未配备附件,就连饰皮也只得用黑漆替代。


      IP属地:山西5楼2013-11-13 13:23
      回复
        盟军空军在欧战即将结束之际所面临的最后几项选择之一就是:究竟是轰炸施因福特滚珠轴承厂,还是耶拿的蔡司工厂。最后,尽管施因福特五家工厂大约35%的生产能力已被疏散,它仍被选中成为轰炸目标。
        在这场战争中,大多数的德国城市都遭到了轰炸。例如,斯图加特就在1944年被袭,它的中心城区在轰炸中被彻底摧毁,在这次空袭中位于Henslack区的蔡司公司工厂仅遭轻微破坏。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耶拿遭到美国陆军第八航空队的数次空袭,其轰炸强度日渐加剧。蔡司公司的部分建筑物也因此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
        这里有一个事例,表明了由于原材料的紧缺以及运输困难,所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45年3月,德国军方所急需的一批“猎虎”坦克歼击车,因为蔡司不能及时交付该歼击车128mm火炮所配备的可抗剧烈振动的精密光学瞄准系统而迟迟无法完工。
        1945年4月11日,美第三军占领了布痕瓦尔德,在那里有部分囚徒劳工装配生产包括着蔡司军用望远镜在内的各种产品。在4月11日那一天,囚徒们将所生产望远镜扔给了经过工厂围墙外的盟军士兵,以这种方式庆祝自己的解放!
        美国第三军继续挺进,45年4月13日第80师的的一支部队进占了耶拿,他们发现蔡司的工厂依然保存了下来,在报告中他们还对“轰炸所造成的损害之轻微”表示了惊奇。
        德国战败后,进军中的盟军部队获得了许多德国在各领域花了极大精力研发的令人感兴趣的产品,其中也包括光学仪器。这些战果中就包括“解放”了至少一架蔡司出品的200mm口径,重达1200磅的双筒镜。这些战利品至今仍被美国政府扣留在华盛顿。
        二战中国的军用望远镜同其他军械一样,多由德国进口。柏林葛尔茨望远镜公司和蔡司公司都曾专门生产过中国订制的望远镜,而以蔡司最多。仅1930年到1935年间,国民党政府向蔡司公司进口军用光学器材就耗用国币455万元。
        1937年,柏林大学公费留学生龚祖同奉命到德国实习,在威德特教授的指导下,与金广路一起设计了6×30(即放大倍率6倍,物镜直径30mm)双筒军用望远镜。1939年1月,昆明22兵工厂(后与51兵工厂合并改为53兵工厂)开始试制双筒望远镜。3个月后,试装出中国第一具双筒军用望远镜,从1939年至1949年,共生产了2万余具。这种望远镜曾以当时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号“敬之”命名,后改称“中正式”。这种望远镜左右目镜均可按需要调焦,右目镜中有密位分划,用于测量,镜体上饰硫化皮制的防热层,花纹大面凸现,外观粗犷。“中正式”及“军政部造”的椭圆形标记用极细的金属丝嵌入镜体端面.


        IP属地:山西6楼2013-11-13 13:23
        回复
          二战的德军钢盔共有4个型号,分别为M35,M40,M42和伞兵盔。二战时期的德军钢盔和一战时期的德军钢盔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二战的德军钢盔是在一战的M16,M17,M18三种钢盔上发展而来。
          在1935年,德国的M35定型。该头盔是为了满足德军的需要,来替代仍在试用的一战时期的钢盔。M35在基本的东西上和一战时的M17很象,但是M35比M17更轻,功能也更强。另外M35采用了新的LINER(内盔)来减少佩戴时头部的疲 劳。事实证明,M35新的内盔比一战时的头盔佩戴更舒适。
          M35在1935年开始生产,当时德国陆军和空军满怀热情的希望可以马上装备,可是结果却令他们失望,他们并没有 拿到第一批出厂的M35,直到1936年,德国陆军和空军才开始正式装备。德军没有在第一时间装备的原因是,因为 当时德国接到了大批的M35的出口订单,在1936年以前生产的M35进行都出口到了中国个西班牙。
          M35可以通过观察钢盔的外沿来判断是否为M35。另外,M35的形状和M40,M42比较,更接近卵形。这个差别很细微 ,如果不是把M35和M40,M42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很难会发现。
          M35里外都有喷漆,盔的两侧有陆军,空军或党卫军的标志(有些M35只有一侧有标志)。很多M35是绿色的(粗燥的外表面),而且多数的M35上的漆,看起来会比M40和M42上的显的暗。
          很多M35在现在被重新油漆过,所以上边的德军标记已经看不到了。
          M40和M35很想,特别是它的盔沿和M35几乎一样,所以很多人都会把M35和M40搞混。其实辨别M35和M40很简单,只 要看两者的通风孔就知道了. 为了降低成本,M40取消了M35另外安装通风孔的做法,而是直接在盔的两侧打了两个通风孔。这个简化步骤加快了头盔在战争期间的生产速度,但是必须采用新的模子。由于采用了新的模子,M40比M35要圆。
          M40的油漆有两种,一种是外表和内盔都是无光的平滑漆(细微颗粒)。另外一种是内盔是平滑漆,而外盔表面是粗 糙的大颗粒漆。除了党卫军的M40以外,所有的M40只有在外盔的一侧有标记。另外一侧没有。
          M42是整个二战中最常见的钢盔,这是因为M42较长的生产时间(1942-1945),而且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M42还被继续使用。而M35,M40是在早期的二战中使用,因此所剩不多,反 而在今天M42比较容易找到。
          M42和M40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外盔的边缘--M42的外盔没有滚边。 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生产的钢盔的外沿是尖的,答案很简单,在战争时间,为了缩短生产时间和降低成本,工厂将钢盔外沿窝边的这道程序省略了。
          另外,多数的M42的外盔都没有标记,少量在1943年以前生产的,在头盔的一面有陆军,空军,或SS的标记。另外 一侧没有标记。
          M42的油漆为深绿色或沙色(沙子的颜色),选择这两种颜色主要是为了增强隐蔽力。


          IP属地:山西7楼2013-11-13 13:24
          回复
            贰级好知识贴
            合手


            IP属地:广东8楼2013-11-13 13:25
            收起回复
              听说可以打土壕了


              IP属地:广东9楼2013-11-24 20:23
              收起回复
                查几张说明图就赛高帖了


                IP属地:贵州10楼2013-12-09 21:42
                收起回复
                  M42和M40盔市面上还好找,价格M42最便宜,40适中,最贵也最少的是M35,动辄就600欧


                  11楼2014-02-02 0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