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府吧 关注:33贴子:951
  • 6回复贴,共1

【京华祝府】关于中国古代官职制度的普及(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政斗”吧,作者方无应。


1楼2013-12-03 16:24回复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调职位、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zhuo):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2楼2013-12-03 16:25
    回复
      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恢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pú yè)。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后另设“参知政事”,实为副丞相。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辅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3楼2013-12-03 16:25
      回复
        监官与谏官(无应乱入:俗称言官,骂皇帝专用。)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
        监官最早设于战国,当时由君主的秘书——御史兼任。
        秦与西汉设立御史府,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辅佐。在内廷保管档案并督促百官的,称侍御史;出外监察郡县的称监御史。遇有特别紧急情况的,皇帝临时派遣有诛杀之权的御史,称为绣衣御史,或称绣衣直指。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御史中丞为长官,转属少府,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别称宪台。从此之后,御史为监察官的专称。
        魏晋以后,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全国性的监察机构。
        隋代御史台由御史大夫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各十二人,录事二人等组成。
        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司法与监察,有监司之称。
        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长官。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5楼2013-12-03 16:25
        回复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8楼2013-12-03 16:26
          回复
            本楼经过和谐处理。。。
            太傅:一人,位在三公之上,负责教导天子,无日常职事。从前,光武帝任命卓茂为太傅,卓茂去世后,省去不设。后从此制,每有皇帝登基,皆设太傅录尚书事,其人死后,省去不设。属员:东汉初,太傅下有长史一人,掾属十人,御属一人,后全部裁撤。太师:殷商时已有,东汉不置。献帝初,董卓自任太师,至董卓被诛,废太师职。三老、五更(“更”为“叟”之误写):无品秩。“三老”就是国家荣养的有德育的老者,“五更”就是国家任命的有贤明的壮年。天子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这是表示天子以礼治国,尊老敬贤。 丞相及三公:西汉初以丞相、御史中丞、太尉为“三公”。东汉时,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因三公月俸三百五十石,俗语云:“三公一岁食万石”,所以号“万石”。
            东汉制度:拜任三公时,天子以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诸卿要自报官职、名号向受任人下拜,由侍御史向其授予印绶。其人要礼让三次,才能接受。到安帝时,三公权利、地位减弱,选举、赏罚,全由尚书。灵帝时,遣使在长安拜张温为太尉,在外拜任三公,自此而始。
            朝臣见三公时皆拜,天子见三公,如果坐着则需要起身,如果乘车时要下车相见。三公领兵朝见天子时,要由虎贲执戟,交与颈前,方可觐见。
            汉旧制,如果发生如日食、冰雹等天灾,则免除太尉。安帝时,因天灾,同时免太尉徐防等三公,发生天灾则三公全免,自此而始。丞相以及宰相机构:古官名,秦、西汉时皆置,与御史大夫、太尉并称“三公”。东汉裁撤“丞相”、“御史大夫”,以太尉、司空、司徒总圌理事务。到了东汉中后期,事归台阁,尚书台则成为实际的宰相机构。建安十三年,献帝撤销三公,复西汉旧制,以曹操为丞相。东汉丞相官署:
            左、右长史:各一人。
            徵事:东汉末年,曹操初置徵事二人。
            东、西曹掾:本各一人,及曹操大军还邺,省西曹,仅保留东曹。
            其他属员:诸曹掾属三十人,御属一人。武卫将军:曹操为丞相时,立武卫营,设武卫将军统领。中领军:曹操为丞相时设置,与护军一同管理禁兵。
            护军:御史大夫:西汉时,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东汉时裁撤。建安十三年,复置御史大夫。
            长史:建安年间,御史大夫不领御史中丞,仅置长史一人。太尉府:
            太尉公:简称“太尉”,一人,三公之一,主天。秦官,汉初承袭。元狩四年,改为“大司马”,至建武二十七年,改回“太尉”。每帝新即位,太尉多于太傅共录尚书事。因大司马王莽曾篡夺皇位,故太尉府无阙。职权:
            1, 执掌全国军事及考核官员政绩,岁末奏报加以赏罚。
            2, 国家每有郊祭大典时,负责主持“亚献”礼。
            3, 国家有大丧,则负责到南郊向上天祭告死者的谥号。
            4, 国家将有重大的举措和疑难时,与司空、司徒共同商议对策。
            5, 皇帝有过失时,则要与司空、司马共同劝谏。长史:一人,千石,负责管理诸曹事物。掾史属员二十四名,东、西曹掾,比四百石;其他各曹掾比三百石。曹掾属官,比二百石。
            西曹掾:比四百石,地位略高于东曹。掌管公府令史的任用。
            东曹掾:比四百石,掌管二千石长吏的升迁任命以及军吏。
            户曹掾:比三百石,掌管百姓户籍、寺庙祭祀以及农耕事物
            奏曹掾:掌管上圌书陈奏。
            辞曹掾:掌管诉圌讼
            法曹掾:掌管邮递传送、驿站以及测定里程
            尉曹掾:主管士卒刑徒的转运
            贼曹掾:掌管捕捉盗贼
            决曹掾:主管刑罚审判
            兵曹掾:主管军事
            金曹掾:主管铸造钱币、盐铁官营
            仓曹掾:主管粮食仓储的事物。
            黄阁主簿:负责记录、审查诸事。令史及御属二十三名:
            御属:负责太尉的车驾。
            阁下令史:掌管府内礼仪事物。
            记室令史:掌管各种文书以及陈奏的表章。
            门令史:掌管府门。
            其他各令史分别掌管诸曹文书。司徒府


            9楼2013-12-03 16:26
            回复
              司徒公:简称“司徒”,一人,三公之一,主“人”。光武帝即位时称“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建安末,改司徒为“相国”。职权:
              1, 执掌百姓事物,凡有关百姓孝悌、恭顺、生老病死的事情,皆要商议并建立制度。
              2, 负责督导百姓致力与本业,岁末上奏优劣并加以赏罚。
              3, 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时,负责监察祭祀用的牺牲和清洗祭器。
              4, 国家大丧时,负责安葬相关的事物。
              5, 国家有大事时,司空、太尉共同商议对策。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名,令史、御属三十六名。辞曹:掌天下狱讼。
              司空府
              司空公:简称“司空”,一人,三公之一,主“地”。古官名,秦不置,设御史大夫,汉承秦制。至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改回“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空”。献帝建安十三年,罢司空,改回“御史大夫”。后御史大夫郗虑被免职,御史大夫从此不设。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名,令史、御属四十二名。军师祭酒:建安三年,曹操在许县设置,后避司马师讳,称“司空军祭酒”。选通晓法律者担任,负责典察军中刑狱。后,废司空,改属丞相府,称“丞相军祭酒”。大司马:古官名,汉武帝元狩四年,罢太尉,置“大司马”,用来作为将军的“加官”。安帝地节三年,设置大司马,不用做加官,无印绶,也无官署。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设置官属,禄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又除去大司马印绶、官属,仍用来作为将军的加官。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东汉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复置“太尉”。
              “大司马”本不与“太尉”并置,至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太尉不变,自此,太尉与大司马同时设置。仪同三司:又为“仪比三司”。后汉章帝建初三年,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殇帝延平元年,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自此始也。九卿分属三公管辖:其中,太尉负责太常、卫尉、光禄勋。太常寺:
              太常: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助祭时戴平冕七旒。以忠敬孝慎者居之。献帝建安年间,改为“奉常”。职权:
              1, 主管礼仪、祭祀。祭祀之前负责上奏祭祀的礼仪章程。
              2, 举行大典时,引导皇帝行礼。
              3, 考选博士时,上奏其才能高下。
              4, 每月月终,巡视各处陵墓宗庙。太常寺丞:一人,比千石。多用议郎、博士担任。负责掌管小规模的典礼与祭祀;领导各曹事务,并负责检举庙中非法之事。戴两梁进贤冠,铜印墨绶。太常主簿: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管天文历法。年终时,上奏新年的年历;国家举行各种祭祀大典时,负责上奏吉日以及时节禁忌之类的事情;当国家有吉祥的征兆、自圌然圌灾圌害或异常的征兆时,负责记录。
              配铜印墨绶,戴进贤一梁冠,身着绛色朝服。
              太史丞:一人。
              明堂丞:一人,比二百石,负责守护“明堂”。
              灵台丞:一人,比二百石,负责守护“灵台”;并负责观测日月星辰。协律都尉:国子监: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原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执掌教育博士弟子,国家有疑难时,负责答疑解惑。
              易博士:四名,负责教授“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种《易经》。
              尚书博士:三名,负责教授“欧阳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三种《尚书》。
              诗博士:三名,负责教授“鲁”、“齐”、“韩氏”三种《诗经》。
              礼博士:二名,负责教授“大戴氏”、“小戴氏”两种《礼经》。
              春秋博士:二名,负责教授“严氏”、“颜氏”两种《公羊春秋》。太祝令:一人,六百石。举行祭祀大典时,负责宣读祝文,并负责迎神送神。
              太祝丞:一人,负责小规模祭祀时的祝神。太予乐令:一人,六百石。本名“太乐令”,东汉永平三年改“太予乐令”。掌管乐伎、乐器。国家举行大典时,负责与奏乐的相关事宜。


              10楼2013-12-03 16: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