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那红狐狸吧 关注:4贴子:253
  • 0回复贴,共1
二、儒家伦理
谈继承孔子和儒家的精神,离不开对儒家学说的了解。儒家学说以伦理为根基。理解儒家伦理是儒学的重中之重。
在伦理方面。儒家将亲情等同于爱。倡导一种“相濡以沫”的社会。并且认为邦国乃至天下都应该和家庭一样,有君父,有严格的长幼服从秩序。即所谓家天下。家天下理想不是为了奴役,恰恰是为了让百姓能够享有统治者的亲情。与儒家主张相反,华夏传统的治学既“古之道术”,却认为群体与群体之间应该“遁道而趋”、互不干涉。老子说,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极端一点是庄子的“不如相忘于江湖”。显然亲情将导致人们互相干涉。家里的长辈必然干涉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必然互相干涉。在家庭中,人们有亲情纽带。这种互相干涉通常是善意的。但是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实现孔子的乌托邦理想,互相之间都能有亲情或者类似亲情的强烈互爱为纽带。那么强调亲情、互相干涉的结果必然是亲情做不到,互相干涉则乐此不疲。墨子说原始形态的人们,「百姓为人」。为,既干涉。认为「虽上世至圣必蓄私」、「天下之利欢」虽圣人也不例外。认识就比儒家真切。不可能把社会理想希望寄托在人们之间相互的亲情之上。人们根本不可能”相濡以沫”,只可能在小亲族、小圈子中存在这种情感。而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这种情感。孟子等孔子的学生、后学们,遭到古之道术学派批评之后。不但没有改正自己,反而发展出人性善说去论证儒学。甚至认为父亲教孩子、母亲养孩子,君王则又教导百姓、又养活百姓。比父母爱儿子还要爱百姓。因此君王应该享受更高的待遇、享受人们的爱的回报。在孔子那里,只是不成系统的一些幻想。被孔门弟子们理论化、系统化了。儒家伦理的根子在“孝弟,仁之本也”,“孝,德之本也”。既亲爱、亲情是一切伦理的根本所在。“本不立则道不行”。仁本于孝,既仁是由孝发展而来的。孟子的“推恩”说正是最佳表达。人们先亲其亲,然后降低一等亲爱同乡,然后再降低一等亲爱关系更远的人。孟子认为君王应该先亲其亲,后亲臣子,再亲百姓。这就是儒家的爱有差等。
墨家反对爱有差等。认为「爱无差等,利人以义,施由周始」,「皆天之臣也」。所以墨者不可能认同儒家的整套伦理。孔子的伦理不能被墨者所尊重。我们应该尊重的是墨家的伦理。墨家的伦理认为人因为有“智”而成为人,爱人既利人。爱亲既「志以亲为芬」,和利亲几乎是相同概念。爱有差等,是不明智的行为。将导致别人的同等对待,从而不能达到利亲效果。正确的亲爱应该以兼爱为先,「义可厚厚之,义可薄薄之」。我们无须担心“义”会不允许厚待亲人,因为墨家所说的义与儒家所说的公义不同。墨家所说的义,是「世相与共是之」的社会共义。人人都希望厚待自己的亲人,那么人们的共义必然允许人们厚待自己的亲人。只是厚亲不能对其他人照成伤害罢了。墨家的主张是要兼爱,不要相亏害。要同异交得,不要在人们之间制造鸿沟。伦理的问题就是那么简单,正因为儒家的伦理总是让人们感觉不自然,所以才需要一遍遍地重述。罚小学生抄20遍作业,作用只是让他记住了,而不会让他水平提高。由于墨家学说的根本不在伦理,我们无法像儒家一样由家推及邦国,再推及天下了。这正是儒家批评墨学不“博大精深”的一个原因。以家庭伦理推导家国架构和秩序,是儒家特色,其他学派都无法与儒家相比。墨者们也不需要被儒家的宣传所带动,也跟着去讨论家庭伦理和长幼秩序。在墨学中,那种讨论毫无意义。「天生民,人异义」,各家的事情各家自行处理就是了。在墨家看来需要处理的是家对其他人的伤害。


1楼2014-04-11 18: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