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老家——婺源
初入学,学姐介绍学校的同时给我们聊过婺源写生。
那时听着她的描述,看着图片里满满的油菜花,心中早有了一份婺源的期盼。
电视里的介绍,她似梦似幻,山野从清晨的薄雾中探出头来,有着少女的羞涩,他粗犷巍峨,肃穆的气息统领着整片山林,包容着各种小生物。是那样的让我感到亲近,似玩过了时,爷爷喊我回家,又是那样的威严让我感到不能接近,生怕打破了这一丝沉寂。
直到九月初,天气微凉,我们一起出发前往婺源。那天刚好是新生报道,他们来到了梦中向往的地方,我们也如此。正如人生中的道路,各自努力朝着目标前进。一路上,我们欣喜万分,就像要揭开待嫁闺中女子的神秘面纱一样。透过窗户,路上的风景渐渐由城市的水泥灰变成了深绿和土黄,大家痴迷的看着窗外,随着山路弯弯一拐,变换的景色往往令人吃惊:或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或是人力将山劈开,露出她的岩层,或是山间小溪,弯弯扭扭蔓延下来,或是绿绿葱葱的山林,每一棵树都直挺挺地站着,散发出让人震撼的力量。
车开了许久,到了上饶县,同学们都说快到啦快到啦。我们见到了许多徽派建筑,黑瓦白墙,零星散落在山底三角洲上,在大山的映衬下,似从画中来。晌午才到我们的目的地——理坑。大伙儿风卷残云般吃完午饭,稍稍休息,就由导游带领我们步行去景点。
晴空万里,我们顶着阳光走过一段草场,远远听到水声,水声越来越大,一拐弯就看到原来是一个小型的瀑布呀!水中还有几只鸭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单看着它们我也觉得开心。再往前走就到了小镇了。
一眼望去,它与以前看过的小镇很相似。都是一个一个的徽派建筑,分两边曲折排开,中间夹着一汪清水,潺潺流动,上面有几架小桥,大石板铺成或者是干脆用几根山上的竹子一绑,就成了连接两边的纽带,走上去一晃一晃。小镇里面弯弯曲曲,有杂货店,也有卖特产明信片的小店,更多的是原住民。小朋友们在小镇里玩躲猫猫,一个个乐颠颠地东躲西藏,有的被捉住发出阵阵笑声。
越往里走就越没有平日里旅游的感觉,而更像是回老家,这里似乎有着我童年的记忆,和同伴昨日玩过躲猫猫一般。好像一切都该在我的脑海深处,现在只是把它翻出来仔细回味。有爷爷在门口炸着小鱼儿,一个老奶奶赶着两头山羊回家,邻居家的小狗又跑到咱家来蹭吃的了,放学的孩子趴在小板凳上写作业,一个生字抄五遍。远处的山中传来点点鼓声,是风带它来的,天空蓝的透彻,西边的云朵已经有了淡淡的金边,太阳渐渐下山。
婺源的天气是多变的,前一天霞光万缕,第二天就下起了绵绵细雨。湿湿地飘在脸上身上,滋润地里的植物上,渗透在古老的墙上。整个山谷包裹着厚厚的水汽,吸入肺中的空气也感觉是润润的。大山静静在那里立着,仿佛一切都淡然了。是啊,历尽一世的繁华又如何,最终俱成灰烬,唯有青山绿水永恒。我们打着伞走在青石板上,感受着戴望舒笔下带着愁怨的丁香般的雨巷。这种淅淅沥沥的小雨,在山中应是常有的,老房子外墙的淡墨水印,是多少丝雨慢慢渗入的呢?也许这座房子的老主人造建它用来当做新房的,里里外外收拾妥当,于是这栋房子也风光着,一代又一代慢慢传下来,它也变成老头啦,他默默地看着一代代的宠辱兴衰,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希望,见证一次次的悲欢离合。门口的老树,也许和它同龄吧,它们相互依偎静静地走过春夏秋冬,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默然坚守。
接下来的的几天,我们把我们看到的画到纸上,我们对婺源的记忆也变成一张张水粉和速写,我们现有的水平完全不足以表达出这里的美,一开始老师说我画的速写的线条有些生硬,毕竟是古建筑,线条和调子都不是那么直,不是那么严密.我想,也许画这样的老房子,就要在画面上体现它的"破"吧。老师给我们评画时细心指导,一点点地指出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哪些地方不错。这使得大家在这短短十几天中,画的速写一天比一天更有味道了。
待评过画,我们几个同学出来散散步。晚上的小镇也有别样风采。白天都闭眼休息的霓虹灯,到这时都睁大眼睛忽闪忽闪,把小镇街边装点得些许现代化,街边有卖自家酿的果酒的,拿一个竹筒就能将飘香四溢的酒严实装好,街边还有许多烧烤摊,茶叶铺子,布衣作坊等等。咱们班挑了一天的晚上,一起出来玩玩,马上面临分班,大家都非常不舍,互相聊天,时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到点之后大家也各自回寝休息,也许在默默想着,这样的班聚,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呢。
在婺源几天后,就对此地变得熟悉了。每天外出写生增长了我们画画的水平,我们也更加喜欢这里。一晃半个月就过去了。一提到要回到学校,大家的心情都有点低落,更多的是对婺源的不舍。这里的房子,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我们的画里。
终于,还是坐上了返校的客车,每个人都静静地看着窗外,目送它远去。这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的记忆,这里给了我们太多珍贵的时光。我想,这记忆是很久不能散去的,粉墙黛瓦,就是那里的风格,那里的特色,不张扬,不妖艳,有一种古朴的美。看够了繁华城市的眼睛,得到了最朴实的洗礼。
初入学,学姐介绍学校的同时给我们聊过婺源写生。
那时听着她的描述,看着图片里满满的油菜花,心中早有了一份婺源的期盼。
电视里的介绍,她似梦似幻,山野从清晨的薄雾中探出头来,有着少女的羞涩,他粗犷巍峨,肃穆的气息统领着整片山林,包容着各种小生物。是那样的让我感到亲近,似玩过了时,爷爷喊我回家,又是那样的威严让我感到不能接近,生怕打破了这一丝沉寂。
直到九月初,天气微凉,我们一起出发前往婺源。那天刚好是新生报道,他们来到了梦中向往的地方,我们也如此。正如人生中的道路,各自努力朝着目标前进。一路上,我们欣喜万分,就像要揭开待嫁闺中女子的神秘面纱一样。透过窗户,路上的风景渐渐由城市的水泥灰变成了深绿和土黄,大家痴迷的看着窗外,随着山路弯弯一拐,变换的景色往往令人吃惊:或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或是人力将山劈开,露出她的岩层,或是山间小溪,弯弯扭扭蔓延下来,或是绿绿葱葱的山林,每一棵树都直挺挺地站着,散发出让人震撼的力量。
车开了许久,到了上饶县,同学们都说快到啦快到啦。我们见到了许多徽派建筑,黑瓦白墙,零星散落在山底三角洲上,在大山的映衬下,似从画中来。晌午才到我们的目的地——理坑。大伙儿风卷残云般吃完午饭,稍稍休息,就由导游带领我们步行去景点。
晴空万里,我们顶着阳光走过一段草场,远远听到水声,水声越来越大,一拐弯就看到原来是一个小型的瀑布呀!水中还有几只鸭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单看着它们我也觉得开心。再往前走就到了小镇了。
一眼望去,它与以前看过的小镇很相似。都是一个一个的徽派建筑,分两边曲折排开,中间夹着一汪清水,潺潺流动,上面有几架小桥,大石板铺成或者是干脆用几根山上的竹子一绑,就成了连接两边的纽带,走上去一晃一晃。小镇里面弯弯曲曲,有杂货店,也有卖特产明信片的小店,更多的是原住民。小朋友们在小镇里玩躲猫猫,一个个乐颠颠地东躲西藏,有的被捉住发出阵阵笑声。
越往里走就越没有平日里旅游的感觉,而更像是回老家,这里似乎有着我童年的记忆,和同伴昨日玩过躲猫猫一般。好像一切都该在我的脑海深处,现在只是把它翻出来仔细回味。有爷爷在门口炸着小鱼儿,一个老奶奶赶着两头山羊回家,邻居家的小狗又跑到咱家来蹭吃的了,放学的孩子趴在小板凳上写作业,一个生字抄五遍。远处的山中传来点点鼓声,是风带它来的,天空蓝的透彻,西边的云朵已经有了淡淡的金边,太阳渐渐下山。
婺源的天气是多变的,前一天霞光万缕,第二天就下起了绵绵细雨。湿湿地飘在脸上身上,滋润地里的植物上,渗透在古老的墙上。整个山谷包裹着厚厚的水汽,吸入肺中的空气也感觉是润润的。大山静静在那里立着,仿佛一切都淡然了。是啊,历尽一世的繁华又如何,最终俱成灰烬,唯有青山绿水永恒。我们打着伞走在青石板上,感受着戴望舒笔下带着愁怨的丁香般的雨巷。这种淅淅沥沥的小雨,在山中应是常有的,老房子外墙的淡墨水印,是多少丝雨慢慢渗入的呢?也许这座房子的老主人造建它用来当做新房的,里里外外收拾妥当,于是这栋房子也风光着,一代又一代慢慢传下来,它也变成老头啦,他默默地看着一代代的宠辱兴衰,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希望,见证一次次的悲欢离合。门口的老树,也许和它同龄吧,它们相互依偎静静地走过春夏秋冬,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默然坚守。
接下来的的几天,我们把我们看到的画到纸上,我们对婺源的记忆也变成一张张水粉和速写,我们现有的水平完全不足以表达出这里的美,一开始老师说我画的速写的线条有些生硬,毕竟是古建筑,线条和调子都不是那么直,不是那么严密.我想,也许画这样的老房子,就要在画面上体现它的"破"吧。老师给我们评画时细心指导,一点点地指出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哪些地方不错。这使得大家在这短短十几天中,画的速写一天比一天更有味道了。
待评过画,我们几个同学出来散散步。晚上的小镇也有别样风采。白天都闭眼休息的霓虹灯,到这时都睁大眼睛忽闪忽闪,把小镇街边装点得些许现代化,街边有卖自家酿的果酒的,拿一个竹筒就能将飘香四溢的酒严实装好,街边还有许多烧烤摊,茶叶铺子,布衣作坊等等。咱们班挑了一天的晚上,一起出来玩玩,马上面临分班,大家都非常不舍,互相聊天,时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到点之后大家也各自回寝休息,也许在默默想着,这样的班聚,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呢。
在婺源几天后,就对此地变得熟悉了。每天外出写生增长了我们画画的水平,我们也更加喜欢这里。一晃半个月就过去了。一提到要回到学校,大家的心情都有点低落,更多的是对婺源的不舍。这里的房子,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我们的画里。
终于,还是坐上了返校的客车,每个人都静静地看着窗外,目送它远去。这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的记忆,这里给了我们太多珍贵的时光。我想,这记忆是很久不能散去的,粉墙黛瓦,就是那里的风格,那里的特色,不张扬,不妖艳,有一种古朴的美。看够了繁华城市的眼睛,得到了最朴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