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吧 关注:4,714贴子:40,617

广州话之曾梗摄又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轼 卜算子 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这词用广州话可以念出1/3押(ing)4/6押(aang),也可以念出1/3/4押而6出韵
因为冷虽属青韵却是梗摄俗读入读书音变了
于是找了一下以下aang韵字(有已成正读音有仍为常用训读音的)


1楼2014-05-02 02:16回复
    所以,在曾梗开口大部可区分,而细音正读合流的情况下
    鹏字不管,冷字到底怎么从青4进入庚2的....虽然说令字声符的出韵还有个应该是从lɐn高化的邻字...邻字变化应该是比较后的吧,而冷字推测变化在邻字之前的时间段?


    3楼2014-05-02 03:23
    收起回复
      按照誓娶客家女先生的研究结果,中古庚二韵音位是 reng ,耕韵是复化的 reing。
      我推测,【冷】字在中古前期应该只有四等的 leng 读法。但后来因为青韵并入清韵后该字仍然维持 leng 读音,而 leng 读音与庚二韵的 -reng 更接近,于是【冷】字就划入庚二韵。类似的情况还有【打】字。


      IP属地:广东5楼2014-05-02 11:24
      收起回复
        静dzio,影ngio,省so,冷no。白读押韵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5-02 16:45
        收起回复
          感觉很奇怪啊……这首诗的押韵跟粤语读起来押不押有什么关系?
          楼主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首词本来就是押的梗摄……!


          IP属地:北京7楼2014-05-03 00:38
          收起回复
            入声字的情况又如何?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06-07 11:51
            回复
              锡韵有锡,石(这个怀疑是清末民初的变化,原来有照精对立的情况下应为ak),劈,外加中老派的壁字破读ek,
              昔韵有只,还有辟字破读ek
              麦韵未高化的除了麦字都是长aa正读
              陌韵很乱,有ik三开戟隙逆,ek三开剧, ak二开陌,aak二开白伯
              曾摄职韵几乎全ik,除“测”字,不顾三开的规则读为ak, 而时音目测已经完成ak-aak的白读入读书音,
              德韵变走的除“或”字外还有“贼”字


              9楼2014-06-08 14:53
              收起回复








                多音字会把多个音都注上的,如下。以上数字都没有又音。


                IP属地:美国10楼2014-06-09 02:03
                收起回复



                  日母已废


                  IP属地:美国11楼2014-06-09 02:11
                  收起回复
                    @lyc20041 @江如紅 当时日母、疑母细音是带鼻音的,请看《英华分韵撮要》的下面这段叙述。


                    IP属地:广东13楼2014-06-10 03:20
                    收起回复
                      最近参看了麦耘教授的文章,《也谈粤方言梗摄三四等韵文白异读的由来》,发现上面有些谬误是必须修正的。
                      该书一开始就说反对我上文猜测的理由,咸同土客大械斗导致两族群分歧非常大,所以作为客家读法底层的梗摄白读要以底层形式进入广州音,要么必须以更大规模和更完整的体系(例如古浊声字全读送气,"怕"工,“叛”公)之类,而广州只有浊上字这样了(原因按下,与客家读音系统估计关联也不算大),哪怕浊上字也并未像客家一样读浊平(浊平是低平/低降,低降这与梅县音的上声有类似,但与声调的浊平完全不同)
                      虽然,所找到的另一篇“论咸同年间广州府东路的土客共存”以增城为例(外加少许莞深本地土客调研事例)证明在清中叶到晚期,土客良好共存也确实可以成为事实,然而...增城本地粤语仅就我所知,跟广州话的分歧程度,可能与四邑片相比也差不远。疑母保留,日母所保留字并入疑母,溪母所辖广州化晓的字和晓母保留广州化影母的字(休,钦),通摄整体入曾三;包括特异的底层字,知读端(客音)有读h, 骚读t, 这貌似来自闽语遗留...外加寒韵入阳,徐虞戈等零星字各种入“oe”,证明这种规模可以是如何的大。
                      因为明末粤北大量当地客家口音人南逃,可能造成广州晚明口音又被洗一遍。但即时如此,最多的时候广州音也只能与客家音“勉强沟通”,而不是成体系大变动。
                      从麦教授原文可得知,封开,阳江,德庆等都有曾梗集体合并音。如果考虑各种白读音迁入融合本地音而言,粤西各片口音的影响应更大。


                      14楼2014-08-15 15:45
                      收起回复
                        时间有限.....回到这首词来,
                        虽然这首词在北京话和北宋通语中都能通押,但是在广州话这种曾梗分布格局下...需要用比较特异的变通读法[比阳唐同押更难搞的读法]才能读成押韵。
                        (未完)


                        15楼2014-08-15 15:55
                        回复
                          本人西官大路货,曾梗青摄舒声基本同普通话,但唇音字不与东中混,朋pen 蓬pong 部分二等字不颚化,杏hen 硬ngen
                          入声字是一二等韵腹为e,三四等韵腹为i或i(汉语拼音的zi ci si)。我觉得这有点像广府,广府大体上也是一二等为一类,三四等为一类吧?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8-15 18:01
                          收起回复
                            简单问题复杂化
                            粤音层:
                            梗三四、曾三iŋ/k>ɪŋ/k>eŋ/k(>ɛŋ/k客音转码干扰)
                            庄组曾三ɐŋ/k
                            梗二aŋ/k
                            客音层:
                            更三四iaŋ/k>ɛŋ/k
                            官音层:
                            梗二ɐŋ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8-16 00:45
                            收起回复
                              我对古粤语的曾三拟音是iɯŋ/k(以汉越音ɯŋ/k为参考),可以发生iɯŋ/k>iəŋ/k>iɐŋ/k>ɐŋ/k,广府的主流是iɯŋ/k>iŋ/k。梗三四为iɛŋ/k,在赣系方言的影响下可以转为iaŋ/k,继续演变也可以转为iɐŋ/k,广府的主流是iɛŋ/k>iŋ/k。
                              我是想说现代广府的ɛŋ/k是由客家的iaŋ/k侵入的,由於广府的曾三已与梗三四合并,所以ɛŋ/k会被继续转码到曾三里。


                              IP属地:广西19楼2014-08-16 18: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