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吧 关注:115贴子:481
  • 1回复贴,共1

英歌舞--三瑰宝

收藏回复

  • 59.35.226.*

  
《家乡三瑰宝》夺金奖 潮阳“花姐”剪出斑斓世界 
 


  赴山西大同参加“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汕头民间剪纸“奇葩”绚丽夺目,在十多个国家2000多幅作品中赢得金银铜奖

    一把小小的生铁剪刀,一张普通的红宣纸,一双纤细的巧手,兜兜转转,展开来竟是潮汕民俗的千姿百态。殊不知,这场剪刀与纸的邂逅,花尽了多少剪纸工艺者的心思。潮阳剪纸这一民间工艺奇葩,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月22日至25日,在山西大同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上,潮阳剪纸“出尽了风头”,成为艺术展的一大热点,潮阳剪纸再次引发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魏惠君《家乡三瑰宝》夺金奖

    据了解,本届艺术展是由文化部批准,由中国人民对外协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山西省文化厅、大同市政府主办的,本届国际剪纸艺术展览共收到来自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港台)和十多个国家的剪纸作品2000多幅。潮阳剪纸作品夺得国际大奖金银铜奖,潮阳民间剪纸艺人魏惠君凭着她的作品荣获了金奖,陈彦淑、郑少燕的作品分别荣获银奖,陈小燕、陈绵娜、张若虹的作品夺得铜奖,还有许燕璇、郑琼华、郑奕畅、翁扬子、许遵英的作品获得5个优秀奖。由于潮阳剪纸的出众表现,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几乎成了“潮阳剪纸艺术展”,普遍获得人们的瞩目和叹服,得到评委、专家们的一致赞赏。

    魏惠君此次获奖的剪纸作品《家乡三瑰宝》长1.2米、宽1.16米,历时2个多月创作完成,也是魏惠君创作过的最大件作品,它把潮阳民间三瑰宝笛套、英歌、剪纸的人物造型居中间构成主体,四周以潮汕地区的特色民居为装饰,把三瑰宝的形态特征及海滨地区的生活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欣赏这样的作品,既使人了解了潮汕地区淳朴的民俗,也领略了南方剪纸精巧细腻、寓意吉祥的特点。

    伴随小剪刀成长推陈出新

    在潮阳区文化馆,记者见到了刚刚获奖的魏惠君,谈起她的剪纸情缘,魏惠君一脸腼腆。自小体弱的她,经常跟随祖母在家中。时年八节,见祖母剪各花色的剪纸,觉得好奇有趣。六七岁的她,便趁祖母不注意,偷偷拿起剪刀,从最简单的“贵人”、“喜”、“寿”字开始学起了剪纸。慢慢地,她发现自己由剪纸而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报读了汕头工艺美术学校。而从美校学来的绘画技巧与构图、造型知识,又为日后她的剪纸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1年,魏惠君来到潮阳区文化馆工作,重新拿起剪刀潜心于潮阳剪纸这一民间工艺。她收集了许多民间“祖传”下来的剪纸花样,认真观摩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摸索出自己的创作风格。在馆长翁木顺的支持下,2002年,魏惠君把“剪纸艺术”搬进了课堂,开班义务教学,让更多的人学习剪纸,让这一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一下子就吸引了二十多位爱好者,而在这些爱好者中,有带孩子来学习绘画的学生家长,有在校教书的老师,也有事业单位的工作者。渐渐地,有了更多的人,慕名前来向她学艺。

    在这几年传授剪纸技艺的过程中,魏惠君不断吸收了新的灵感和元素,在继承潮阳剪纸传统清新秀逸、精巧雅致的基础上用现代题材进行主题创作。先后创作出了《十二生肖》、《红红的日子》、《盛世英歌》、《谐》、《吉祥三宝》等反映古朴民俗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种艺术展览中获得殊荣。其中多幅作品更被“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博物馆等收藏。值得高兴的是,此次在山西大同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中,曾经向魏惠君学艺的陈小燕、张若虹、许燕璇、郑琼华等也凭借她们的作品在这次艺术展中获得银奖、铜奖和优秀奖。

    “没有好心情,就剪不出好花样”

    魏惠君还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虽然至今已获过不少奖项,但在她看来,剪纸仍是一项需要“静心修练”的艺术。“我不懂炒作,也不懂宣传。我只记住我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你头脑复杂,只考虑利益,你就什么也剪不出’。”她认为,潮汕剪纸透露着祈求美好的愿望,它的创作是在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下进行的。就像祖辈那样,在心里描绘着图案,一边聊着天,一边巧手剪裁。“没有好心情,就剪不出好花样。”



1楼2008-01-29 01:03回复
    • 59.35.226.*

        

        

    在未来的日子,魏惠君除了继续收集创作剪纸之外,她更关注的是剪纸艺术在民间的传承。“不能因为有了作品,拿了奖就自认为了不起。独木不成林,还有太多人不认识剪纸艺术,所以更重要的是去培养传承这一瑰宝的一批人”。

        据了解,潮阳民间剪纸艺人都有着深厚的“家学”或师承关系,此次在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获银奖的陈彦淑也是较有有名气的潮阳民间艺人。作为潮阳民间剪纸世家的第四代传人,陈彦淑和姐姐自小跟母亲———潮阳民间剪纸代表人物之一的李婵仙那里学到了剪纸的技法,并屡获省、市、区大奖。在陈彦淑姐妹们的影响下,她们的儿女也大多掌握了这门技艺,连陈彦淑的儿子也学母亲拿起了剪刀。陈彦淑善于用自己的巧手将这些传统而又平常的东西组成起来加以创新。正是善于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结合,陈彦淑的两幅作品《五牲花》、《潮剧人物———八仙》在广东省第三届民间工艺精品展上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还曾获得全国中华书画剪纸展银奖。

        潮阳民间剪纸“繁花似锦”

        据潮阳文化馆的同志介绍,该馆的美术工作者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组织下到各乡镇调查,挨家挨户收集民间剪纸时,在挖掘整理民间剪纸工作中收集到800多件作品。村民从家中珍藏拿出来的剪纸有不少就是家传了几辈子的样谱,都是清代或民国时期的佳作。其中一件作品《蝙蝠》,系棕色丝纸剪成,据初步考证作于清雍正朝。这是目前潮汕地区所见的最早作品。

        据介绍,潮阳民间剪纸创作传统的形成,得益之有广泛的群众创作基础,分布面广,从艺人众,名手辈出,形成女性创作群体特色。剪纸时依照一定的样本行剪,这些“样谱”相传,均由邻里称为“花姆”的女性长辈珍藏,一代代传摹下来得以保存,在邻里、家族之中世代相传。

        潮阳民间剪纸的分布较广,潮阳区13个镇(街道),即文光街道、城南街道、棉北街道、金浦街道、海门镇、和平镇、铜盂镇、贵屿镇、谷饶镇、河溪镇、西胪镇、关埠镇、金灶镇等都有开展民间剪纸活动的传统,其中尤以铜盂镇、西胪镇、和平镇、贵屿镇最为活跃,从艺人员众多,技艺高超,称得上是潮阳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历史最悠久、最活跃的黄金地域。目前,潮阳民间剪纸涌现出一批创作骨干,她们中间有农村妇女,有业余美术作者,群众文化工作者,也有教师、学生。年龄层次为老、中、青、少,创作面较为广泛。

        改革开放以来,潮阳共计投入资金40多万元,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潮阳被广东省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潮阳剪纸于2006年5月先后被广东省和国务院列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与潮阳英歌舞、潮阳笛套音乐并称潮阳“三大文化瑰宝”。

        本报记者邵建生实习生陈晓煊报道

     
     
    您是本新闻第 1135 个读者
    摘自《特区晚报》
    发表你的看法                                   2007-8-26    
    


    2楼2008-01-29 0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