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炮兵师终于可以显示出该单位在指挥炮兵战斗上的优异能力,同时指挥16到17个炮营战斗(9个炮营是第18炮兵师本身的建制单位,另外7到8个则是周遭步兵师的炮营)。在装备短缺的现实下,这阶段第18炮兵师在编装上持续进行调整,原本的3个「混合」重炮兵营被3个纯炮兵营——两个轻榴弹炮营与一个100加农炮营——取代,另外有5个轻、重型榴弹炮营则由原本每营3连、每连4炮,重组为每营2连、每连6炮。
让每连战炮数增加,可以有效减少每个炮兵营中三分之一的人力,却不会影响全营火力;同时也可以让火力管制连在有限的通联能力下(每次指挥18个射击单位),一次指挥更多的火炮射击。但是编装变大的缺点是炮连阵地更大、寻找适当阵地更为困难、进入占领阵地时间更久,同时每个营所能够掩护的正面更短——不过好在第18炮兵师不是部署在第一线的单位,这个问题不若发生在装甲师或步兵师时那般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第18炮兵师的炮连愈来愈被当作是支援性武力使用,而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当作独立的单位运用。
就在第18炮兵师慢慢愈来愈熟悉她的脚色时,原本孕育她的环境已经改变了。在1942到1943年期间红军主要攻势的正面宽度大约在10公里上下,因此德军只要能在这个宽度内集中15个炮营左右的火力,就可以有效遏止苏联人的进攻。但到了1944年红军攻势正面宽度增加到了20公里,让德国人需要更多的炮兵才能堵住这么大的缺口;另外受到火炮射程的限制,布署在突破口两侧的德军炮兵已无法射击到突出部中的每一个角落,而要指挥散布在突出部两侧的炮兵单位进行集火射击也更不可能。因此到了1944年2月,第18炮兵师实际上已经把各个炮兵团拆开使用,让想要同时集中全师火力的念头实际上变得难以达成。
在1944年春天的激战后,第18炮兵师在1944年7月解散,而原本的单位则用来筹组下一阶段炮兵实验单位——模块化结构的装甲炮兵旅(Heeresartilleriebrigade)与炮兵军(Artilleriekorps)——这些单位可以任意组合,并由「流动的」炮兵指挥部指挥。这种炮兵旅由4个炮营构成,炮兵军则由6个炮营组成。在这些独立炮兵单位中使用五花八门的武器,包括大量的高射炮及各种各样俘获的火炮。而被指派来指挥的「流动的」炮兵指挥部可以是军的Arko、军团的Harko,或是直接由集团军炮兵总监(GeneralederArtillerie)指挥。
除了火炮之外,这些独立炮兵单位也拥有大量的多管火箭。德制各式多管火箭原本设计是拿来当烟幕发射器使用,东线开战后德军一直受到苏联多管火箭的打击,因此到了1944年德军终于大量配发了高爆弹头的火箭弹。虽然准确度远逊于火炮,但多管火箭可以瞬间投射大量火力,因此当需要在某一点上投掷大量弹药时,多管火箭是比火炮更适合的武器。1944年德国人也筹组了多管火箭旅,每个旅有124具发射器,每个发射器有6根发射管(Nebelwerfer),在齐射时可以同时发射744发弹药,相对来说第18炮兵师旗下9个炮营,每次齐射只能发射108发弹药。
在东线奋战三年之后,1944年在法国与比利时境内的德军可以轻易地集中大量火力来对付盟军,而当1944年冬天希特勒下令发动突出部之战时,在亚登森林的德军有机会在英美联军身上测试他们的战术。在这次攻势德国人集结了1,001门轻型火炮(75、88到105榴弹炮)、639门重型火炮(100毫米口径以上的加农炮与120口径以上的榴弹炮)以及957具火箭发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