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上镇吧 关注:4贴子:89
  • 2回复贴,共1

泉上镇-名胜古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延祥明清古建筑群
杨鼎铭旧居位于坪上排,建于乾隆末年,房屋四周砖墙围绕,只有前后两门进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大门外第一坪为下马、下轿,第二坪为主人接送客人,门楼进入为第三坪,再进第二门楼为第四坪,然后进入前下厅、上厅、各大厅,左右设有会客厅,每排横屋设小厅,共计大小厅13个,横屋有8排90个房间,屋的外侧第二排是书楼(又称走马楼)分二层各16间,每排横屋之间有天井10口,屋的前后有花园,天井内有花架。地面用条石,砖块砌平,建筑古朴雅致,具有宫殿式建筑的特点。
泉上土堡
位于泉上镇罗李村,原地名麻布岗。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由李世熊为首建筑。土堡为四方形,长130米,宽130米,板筑土墙高达10余米,厚6.7米,设东、南、西、北四门,墙顶四向构筑"统角",土堡内有南北方向7条街道,东西方向2条街道,每条街道贯通。住有120余户人家。堡内有水井2口,墙外四周有深水沟防护。1933年,国民革命军陆军52师156旅307团,龟缩土堡,7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进行"围点打援",前后半月时间攻克土堡。土堡遗址尚存,现有几十户村民居住。
青瑶窑址属宋代窑址
有两处分窑址,一处在水库办公楼后面,另一处在距水库100米的龙山坡上。在地表和断层上发现残长约200米的龙窑基和废品堆,堆积层最厚处约3米;采集到的标本主要有:青白釉莲瓣小碗,细小开片的莲瓣小碗。同时还发现大量漏斗式匣钵、垫饼、垫圈、窑砖、掌泥、照子等。两处窑址时代相差不远,瓷器造型基本一致。其烧制工艺采用支圈垫烧、单钵仰烧。是研究宋时瓷器发展的佐证资料。198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岳岩洞化石地点
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化石地点。该遗址洞口朝西南,高约8米,深约70米,面积约270平方米,洞内有0.2-1米的黑色钙化堆积,在北角钙化堆积层中发现有猪的牙齿、骨片及螺壳化石。为研究更新世晚期的末段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1989年市文物普查化石小组发现,此次复查没做破坏性的采集,故没有新发现;2001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元仲墓葬
属宁化名人墓葬,墓葬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风”字形,通面阔10米,通进深21米,面积182平方米。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建有:第一墓埕、第二半圆墓埕、祭坪、祭台、墓碑、半圆墓顶、墓围等。墓碑由李氏后裔立的“大明遗民九世祖李公世熊之墓”碑一通。为明末清初宁化名士李世熊、号李元仲之墓。李世熊曾是《宁化县志》作者。其文风和编撰方法科学、严谨,被当时朝廷推广全国。
普光岩寺
位于宁化县泉上镇西约1公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建筑雄伟,旧时为宁化八景之一。该寺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1924年,由释文鹤、盛开明两和尚扩建。1967年殿宇被毁。1982年,重新修建。普光寺,古称圃珖岩,是县东北泉上镇较为著名的寺院,处该镇西部约3里地的小山岗上(应该是1),距县城约43公里,交通便利,小车可直达院旁。
处奇突小岩峰之境,大殿后山为岩洞,周边绿荫侵阶,泉流淙淙,音韵清越。循石级而入,洞内幽暗,苔藓凝绿,岗顶灌木丛生,杂树浓密,实为修持宝地。其时,该寺僧尼达20多人,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据传,清康熙七年(1688年)僧人岳禅师为该寺重新扩建上下大雄宝殿,左边横屋为宿舍、厨房、浴室;右边观音楼和宿舍。僧尼及居士众多。当时著名学者李世熊曾在此办学,并倡议乡民兴修水利,还在本镇麻布岗修筑土堡,聚集族人入居和自卫。在这清雅环境中,他著书立说甚多,时已83岁高龄,于康熙甲子(1684年)撰成《宁化县志》七卷,约40万字,享誉至今,该寺自此更是名声远播。(李世熊只在普光岩讲学授课,著作应基本上在檀河精舍与但月庵完成的,最主要还是在但月庵)
“四清”和“文革”期间该寺庙殿房全部拆走,其建筑材料搬到当地公社做为它用。1982年8月政府将原寺院房产归还寺庙重修。1984年,由县佛教协会登记,1985年经三明市委批准开放。
如今普光寺,寺门高耸,前有低矮石山,入内一长条形院落,前殿为原寺旧料所建,颇有古朴沧桑之感。后排正殿为砖混结构,端庄明亮,殿后稳倚石岩,左侧为砖混楼房,底层作厨房。楼层为客房及宿舍。设施齐全,装饰新颖,右为新建楼房,底层为生活用房,二楼设有佛堂,前方设有阳台,远眺视野宽阔。寺院当家师释修西年近古稀,寺内常住僧尼居士共17人,常年香烛不断,每逢佛节更有四方善信争相朝拜。正如后殿门楹联所称“名山毓秀风月静,梵宇庄严鼓钟鸣。”境地清幽,真是令人向往的宝山,风景如屏的圣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04 17:02回复
    才知道泉上这么牛逼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0-08 15: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