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蓉雪吧 关注:96贴子:7,733

包拯生前身后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供~


删除|1楼2008-02-17 09:42回复
    官场生涯

    包拯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删除|3楼2008-02-17 09:44
    回复
      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初春,包拯赴京听带哦听调,此时已经39岁了。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删除|4楼2008-02-17 09:45
      回复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JINJING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葬于合肥城乡公城里(今合肥市东郊)。近年合肥清理发掘以包拯夫妇为主体的包氏家族墓十二座。

        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删除|5楼2008-02-17 09:45
        回复
          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鉴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拯唯一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五言诗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包拯仕履表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不赴),监和州税(不赴)。
          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长县。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庆历三年(1043年):监察御史里行,勾当东排案司。
          庆历四年(1044年):监察御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庆历六年(1046年):京东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直集贤院,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佑二年(1050年):天章阁待制,兵部员外郎,知谏院。
          皇佑四年(1052年):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高阳关路都部署安抚使。
          皇佑五年(1053年):知扬州(后知庐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宁府(后权开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佑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


          删除|9楼2008-02-17 09:47
          回复
            呵呵,真详细,我觉得几部演包拯的戏里,除了台湾那部外,咱们这边的还是周杰演的比较好


            禁言 |10楼2008-02-20 15:11
            回复
              别恶心我,谢谢!我除了金超群版的,一概不认!尤其是内地这几部少年版的,绝对歪曲,十分厌恶~


              删除|11楼2008-02-20 16:01
              回复
                哈哈,我觉得周杰把握的还是不错的,当然是和后几版的演员相比而言呀。金版的太正了,不好玩,不过还是超经典的。突然发现很多经典的历史剧竟然都是台湾人拍的


                禁言 |12楼2008-02-20 16:06
                回复
                  ~~~~~~~~~~~~~~这是央视的悲哀,内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悲哀~~


                  删除|13楼2008-02-20 16:15
                  回复
                    呵呵,想来还真是,想想我们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印象深刻的应该都是日本的,台湾的,香港的还有新加坡的,后来有了中国内地的,然后又是韩国的,日本的,美国的…


                    禁言 |14楼2008-02-20 16:17
                    回复
                      楼上,提醒你一下,在我吧里尽量少提起容易招骂的地方,我这里还是有愤青的~~~~


                      删除|15楼2008-02-20 16:20
                      回复
                        不会吧,这样也会招骂呀,那愤青的承受能力也太差了点。那说点什么好呢


                        禁言 |16楼2008-02-20 16:23
                        回复
                          ~~~~~~~~~注意和谐~~


                          删除|17楼2008-02-20 16:25
                          回复
                            好吧,不说这个了,以后聊电视的事情换到聊天专用楼


                            禁言 |18楼2008-02-20 16:28
                            回复
                              等以后我回合肥的时候再带楼主去看看包公祠啊~~~就在我们学校不远处~~~


                              禁言 |19楼2008-02-20 1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