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吧 关注:12,153贴子:61,234

只是一篇历史教材讲义而已——写给自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本人有个愿望,想从某年某月开始,做一名历史老师。教哪个年龄段呢?中学生是塑造世界观历史观的最重要时期,现在网络上总是宣扬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其实只是大家在年轻时都曾轻狂而已。但是,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可忽视,本人中学时代,最憎恨的就是历史,因为实在讨厌死记硬背,而且学生时代唯一的不及格记录,就是在历史这门学科上。
现在,我却成为了一个所谓的历史爱好者,这就值得我自己深思了。后来想想,如果我的老师能够在教历史的时候就建立我的兴趣,那我现在对历史的理解会不会更深刻一点?这便是我想成为历史老师的动机,之一。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历史?因为要考试!因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们必须知道!因为历史有它的魅力!因为……有很多答案,我的答案却很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李世民说的)
这里另起一段,是要说明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本人在写的这些文字里面,一旦出现“我的答案”字眼时,我一定会给出我自己的理由和推理,这样的话,你们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自己推理出不相信。这便是全文想传递的核心理念:“自己的思考”。小时候就学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会有很多名人名言,很多科学定律,我们在相信它,尤其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时候,一定要通过自己的逻辑想一想,它是如何来的,在哪个范围内是有理有效的?
回到主线,学历史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明白有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即将发生什么。有很长一段时间,清朝剧很风靡,让大家对清朝发生的故事比较了解。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清王朝的皇帝们:努尔哈赤创立大金帝国,并举起了推翻“腐朽”大明的大旗,然而革命尚未成功便身先死。皇太极雄才大略,很好地完成了革命事业,建立众人熟知的大清皇朝。然后是多尔衮摄政多年,稳定大清政权,缓和满汉矛盾。小顺治亲政,继承前人的政策,平淡的过度政权。于是迎来了赫赫有名的康熙,终于为大清埋下了鼎盛的资本。雍正上台,政权稳定了,但是官吏腐败的问题不得不开始面对……呃,先说到这儿,如果你还不懂,那就等看完本文,然后再慢慢品味。
历史总是有很多惊人的相似,古代很多王朝的建立,都是有一个革命尚未成功的先驱者,然后出来一个人收拾江山,是为开国皇帝。然后,在第二代或第三代的皇帝的时候,出现转折,甚至危险,过去了,就迎来几百年的传承,比如汉朝吕后乱朝,唐朝玄武门之变,明朝朱棣靖难等等。还有很多没挺过去的,比如秦二世,隋炀帝,魏晋。这里面的必然性,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废话,我到底准备写什么?其实是教材讲义。前面说了,我想当一名历史老师,虽然不是现在。我于是问自己,现在我该准备什么?终于我想到了,那就是写好讲义,这讲义既是今后我要讲给我的学生的,更是我现在要讲给自己的。内容当然会不断修改,随着我认知的不断深入。但是我现在需要写下来,写给自己。
哪段历史?很显然了,只是古代史,这是我喜欢的。那么,就以一篇小时学过的诗,结束我唠唠叨叨的前言吧,这首诗也是我的讲义提纲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IP属地:北京1楼2014-08-30 11:40回复


    IP属地:福建2楼2014-08-30 12:54
    收起回复
      华夏之祖
      首先要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因为我的所谓讲义,完全是按照中学历史课本的提纲来的。
      为什么我们叫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国古代文字记载我们的最早“文明”,出现在至今约四五千年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里需要和大家重点介绍的是,中华的文明,全都是因为这两条河。因为河,所以有树有森林,所以有动物可以打猎,还可以下河捞鱼,人类才能生存,也因此而聚集,固定的聚集在两河流域,最终发展成文明。
      在这些固定的聚集地中,最有名的就是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当然,还有大反派蚩尤部落。最终,黄帝和炎帝联合起来,在河北涿鹿(北京西边)将蚩尤打败,并形成了华夏族。也因此,我们都是华夏子孙,或者炎黄子孙。
      那么,蚩尤真的是大反派吗?我的答案是,可能是。看似是一句废话,但我要向大家阐述一个历史观——历史都是人“写”的。我们之所以知道历史,是因为有人写下来了,那么,谁有资格写历史呢?当然是赢的人,或者说是活着的人。作为赢家的黄帝,怎么书写他和蚩尤之间的恩怨呢?当然最好的理由就是,他是坏的,我是好的,所以我把他打败了。这样,久而久之还形成了一个定律:邪不胜正!就是说坏人肯定是要被好人消灭的。很简单,因为赢了的都是好人,输了的都是坏人。有人肯定会质疑这个说法,说你这是悲观历史主义,个人唯心主义。我说,不一定,因为要看怎么界定好与坏。这是一个千古的哲学难题,我肯定解释不了,但我可以解释一个极端的现象:那就是彻底的坏,坏到彻底,就肯定会被消灭。这样听起来就有点像那么回事了吧:把“邪不胜正”放在两种环境下去分析:第一是,一个坏的彻底的人,肯定会被一个比他好的人消灭,完成这个论证。第二是,两个有好有坏的人,赢了的说输了的是坏人,也可以完成这个论证。
      回到我们的论题,现在关于蚩尤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大家现在会比较客观的去谈论他的贡献,比如“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在当初那个年代,人类有定居之所后,繁殖(这个词好像有点……)速度加快,而对自然的开发程度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那就会去扩充地盘,最终导致部落之间的争斗。这是在当时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看,我这下看上去像个唯物主义者了吧)。
      当然,这些客观性都无法证明蚩尤是不是一个坏人。但是,任何人都是好坏均沾的,会有一个人没有缺点吗?会有一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吗?肯定没有,所以,一个人在历史上好不好,很大程度看写历史的人写他的好还是写他的坏。所以我的答案是,可能是。
      我们去看历史,需要考虑是谁写的,他以什么立场来写?当然,不是怀疑史官的节操,而是很多事情,谁又能没有立场?就像现在网络上经常被大肆传播的消息,我们看到后第一时间就要去考虑,写下原稿的人,立场是什么?是为了惩恶扬善,还是为了吸引眼球,还是为了宣传公关,还是为了别的什么。找到最客观的描述语言,然后用自己的逻辑和判断,去分析,才不会被误导。
      谣言止于智者,这应该是一句金玉良言。


      IP属地:北京3楼2014-08-30 14:13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8-31 12:49
        回复
          亲,看了你这个帖子我有种重新翻历史书的感觉。很好!我也是超级喜欢历史,并且是古代史。记得最初接触历史是在小学,然而真正喜欢确是在上初中。初一是世界史,无感。嗯,到初二时真真接触到。随着各朝代的更替,皇帝的轮番交换,我是越发的喜欢了。并也一度痴迷。可能与我守旧的性格有关,也可能与偏爱一些古装剧有关。总之就是喜欢。唉!啰嗦的多了。收藏吧,有时间再好好学习学习。找找上学时的味道。
          最后,楼楼加油!会默默关注!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9-02 21:29
          收起回复
            赞一个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9-02 23:15
            回复
              商纣王与坏人
              商朝也是终究要灭亡的,它的末代皇帝就是著名的纣王。有人可能会问,你怎么讲历史总是只讲开头和结尾?不好意思,一个是因为周朝以前史料实在太少,二则是,我的的确确是按照中学历史教材来讲的,毕竟我的标题是讲义。
              对于纣王大人,我都不用仔细描述了,《封神榜》里都描述得很具体很形象了。作为封神榜这么一个神话作品中,唯一一个被写实的角色,不知他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关于纣王的学术讨论,很激烈,有翻案的,有否定翻案的,还有各种演绎的。这都不是我这本讲义里会详细描述的东西,我想和同学们表达的,永远都是历史带给我们的启发,那就是,不论纣王到底是不是那么坏的人,我们需要深思的是他为什么会被描述成那样?是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来如此。
              细心的同学可能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话,他输了,所以一定得是坏的。很好,说明你们不仅记住了我说过的话,还已经开始运用起来了。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先贤孔子,那他的言论里无数次地提到了桀和纣的暴行,目的是衬托周王朝的圣德,所谓有对比才会让人记得牢。古人在宣扬周朝的无数美德时,必然要将纣王说得无比残暴,两个极端摆在一起,戏剧冲突十足!其实,这也不是我要说的重点。先别着急吐血骂人,本章重点马上呈上。
              孔子的弟子子贡,针对纣王有很经典的论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通俗的话就是说,因为纣王以及成为了坏的典型,那么所有坏事理所应当都是他干的。反之亦然!
              就像现在的人们,在获得某种幸运的时候,习惯说:谢谢老天爷!感谢上帝!因为在他们心里,老天爷或是上帝就是心中的纯善,那么所有的好事都是因为他。反过来的事情就更多了,任何坏人都是撒旦的化身,都是魔鬼的仆人。
              上面这段说的也许有点偏西方或者偏玄幻色彩,其实我是想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中学生为什么要学好,而不是学坏?我想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点答案:不知道大家在学生时代是不是都有一个学习成绩很不好又捣蛋的同学,那么,在老师问某某坏事是谁干的,或者同学丢了钱包问是谁偷的的时候,有没有下意识地认为就是“那个人”干的。这就是当坏人的结果,就是纣王的可悲可怜之处,因为所有人认定了,一旦有坏事发生,就都是“他”干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当坏人。
              说到这里,我必须吐槽一下我们当时教育孩子当好人的方法,我认为当时的方法不当是直接导致目前人们价值观扭曲的元凶!
              首先是关于做好事的代价,小时候,不论是雷锋还是赖宁,全是为了做好事,把命搭进去了。对小孩子从小就灌输用自己的生命去做好事,小孩子长大后真的会认同吗?肯定不会!人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的,这是本能!那么,这种不认同,就会直接产生对过去所受道德教育的全盘质疑。
              其次是做好事的收获。至今仍然记得万恶的金斧头故事,灌输给孩子的观念是:只要诚实地承认你掉落的是铁斧头,不仅可以拿回自己的,还能奖励金银斧头!多么操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当小孩子在社会上充满幻想地做好事时,发现不仅没有收获,反而失去更多,你怎么能让他保持一颗诚实善良的心!
              所以,我坚持从中学生开始塑造他们的正确价值观。不是让他们不做好人好事,而是正确地、辩证地向他们述说,这么做到底会给你带来什么,又会使你失去什么。不带说教,只是引导,孩子们会作出自己的抉择。
              一不小心又离题了,回到商朝的灭亡。作为一名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爱好者,我也喜欢从人事的背后寻找一些必然因素。我想大家还记得商朝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说到底就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的社会,奴隶没有任何人权和所得,而且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奴隶的比例势必会越来越大,这股“革命”力量也势必越来越强大。这时候,更先进的社会制度需要代替它了,那就是周朝的封建制。
              同学们,我们终于来到了大家都熟悉的封建社会,但是,你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封建吗?


              IP属地:北京10楼2014-09-03 21:46
              收起回复
                哪个版本的课本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9-10 01:07
                收起回复
                  西周的分封制
                  好了,回到上上次说的封建社会话题。好吧,在这个话题开始之前,你们懂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假如让你来统治一个古代的国家,注意,是统治,你会怎么做?或者换个问的方式:怎么让大臣和子民听皇帝的话?是不是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从来不用思考,但是细细想来,却手足无措?是的,中国几千年的皇帝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用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在统治着他们的国家,结果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意大利的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写过一本《君王论》的书,虽然他介绍的是国外的情况,但是很多道理是相通的。他也提到,其实,无外乎两个办法:
                  一个是让国家所有人都是你的仆人,你来管理他们所有的人,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汉武帝和明太祖这样的牛人,才能勉强做到。因此皇帝们会需要一个助手,那就是宰相。有人说历史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竞争,很精辟,但是要理解这句话,等我们进入这样的朝代后再细细道来。
                  另一个比较简单,把国家分给自己的亲戚和朋友来管理,你只用管好他们就行。这便是分封制,周朝的选择。
                  终于回到主题,什么是封建?所谓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在封建国度里,皇帝是世袭的,分封的诸侯国里的诸侯,注意了,也是世袭的。当年周天子(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后,他们选择统治国家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领土分给自己的兄弟、功臣,甚至前朝的皇族,在那块领土上,从经济到军事,都由诸侯自主,皇帝只要保证诸侯听话、履行诸侯的义务就行了。
                  简单吧?当皇帝潇洒了吧?其实一点都不简单!这里面隐含了一个让人绝望无比的信息: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西周的制度制定得很完整,也很死。皇帝死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下一个皇帝是谁——嫡长子,也就是正房老婆的第一个儿子。诸侯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是嫡长子,那对不起,你不要想上位的事情,因为制度如此,但你并不是最倒霉的,你有没有想过平民的感受?如果你是平民,对不起,你这辈子,你的子孙八百代,都是平民!运气好一点的话,可以混个食客当当,运气不好的话,那就种地吧。至少,你还有地。
                  注意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读书只有贵族才可以,也就是说,希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农民们,也不要想这回事了。我想现在大家应该稍微有点感受到为什么这是个令人绝望的社会了吧?
                  但是,如果从贵族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个完美的社会,尤其是有继承权的,因为我坐着就可以享受到所有的东西,不用思考,还没有风险。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可以建立这么“完美”的社会制度。
                  这,便是被抨击了无数年的腐朽肮脏的封建制度,我只能说,在几千年前,它是完美的。因为这个制度下不会有太大的纷争,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争也争不来,所以,大家都老老实实过日子就行了,社会和谐大同,可不就是这样了么~
                  让我们都记住使这个制度达到完美的“圣人”——周公,呃,是的,周公解梦的周公……他,也是周朝“历史的七寸”的关键人物,我们一起期待他的登场,呃,下集……


                  IP属地:北京13楼2014-09-11 18:50
                  收起回复
                    赞!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4-09-12 10:20
                    回复


                      15楼2014-09-13 13:17
                      回复
                        春秋五霸
                        首先我们要先看一张地图,是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的地理分布情况,这个有助于我们理解各国之间的关系。其中,韩赵魏三国的领土加起来就是晋国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所有的国家还是集中在两河流域的范围之内,这个因素我在《华夏之祖》那一节以及说得比较清楚了。

                        接下来,我们开始接受春秋五霸。顾名思义,讲的是五个霸主,分属于不同的诸侯国。但是,历史书对这五霸的名单是有争议的,但是有三个人是毫无疑问的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我觉得百度百科上写的挺详细,所以无耻的抄下来了:
                        (1)齐桓公。重用管仲,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对头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灭掉了附庸于鲁的遂国。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2)晋文公。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文公乃于公元前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声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交战。
                        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晋国必败无疑。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流亡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45公里)才接战。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闻。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晋国的山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神话。
                        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天子遣人封其为“伯”(霸)。后来,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
                        (3)楚庄王。楚国原是一个南方小国,经过文王、成王的发展之后,到穆王时已渐渐出现停滞状态。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他两位师傅公子燮与子仪发动的叛乱。叛乱虽被及时平息,但对他这个幼主来说,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和不利的开端。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 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庄王在位期间,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对外。他带头执法,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他务实的统治使楚国社会安定,民风俭朴,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楚国要北进中原,争霸诸侯,首先就要拉拢与其相邻的郑国。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但仍然摇摆不定。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最后楚军大获全胜,声威大震,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按照我的一贯风格,我肯定不可能只讲到这儿,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霸主的共同点。
                        第一,发展经济,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很明显,这是强国之本。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政治改革了,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取缔不称职的官员,才能使国家机器运转得更好。军事整顿了,士兵的战斗力加强,才能打败你的敌人。
                        好了,关键时刻来了,还记不记得心灵鸡汤,讲师们也会这么告诉你们,巴拉巴拉一堆,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改革政治?如何整顿军事?一句没说,等于是放屁!所以,为了不砸自己招牌,这事儿我们还得往下论。
                        首先我们要来个前提,这个是相对比较落后的社会,所以要改变其实相对更简单。发展经济无非开源和节流,在比较古老的原始社会,开源往往是最简单直接的。比如齐桓公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渔业,就是绝佳的开源方法。改革政治就更简单了,惩治几个大贪官,完善一些法令,就足以获得很大的进步。军事则主要集中在对士兵的训练上。看看,简单吧?一点都不简单!所以我们要讲到第二点。
                        第二,任用人才。这些事情说起来总是简单的,但是要想到,而且要做好,其实很艰难,有多艰难?同学们,你们很幸运,因为很快我要介绍商鞅变法的一些内容,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艰难。刚才在介绍这些霸主的信息里,都有任用某某某,来干这些事。所以我们知道,要做到这些,没有一些人才来帮助你,会走的很艰难。但是人才年年有,为何只有他们用出效果来了呢?
                        第三,都吃过苦。这些霸主即位之前,都是狠狠吃过苦头的人。尤其是晋文公,在外辗转多年,苦头吃尽。但是,他们没有被苦难打倒,而是在其中吸取养分,并立下宏图大志,当自己大权在手时,不是大肆享受来弥补自己的苦难,而是对天下都受苦的人民感同身受,要帮他们过得更好。这,才是成为霸主的必要前提,你要有一颗爱民的心。
                        第四,都拉上了周天子。没错,你要称霸,必须对周王室作出大的贡献,把霸主的架势摆出来,穷兵黩武的不是霸主,是疯子。
                        好了,到了总结的时候了。这些历史人物对我们的感触应该是很深的,很多人感叹自己时运不齐,活的辛苦。觉得社会不公平,制度不完善。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诸葛先生说的很好,但仅仅说了心态。如何去做?这些霸主们或许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方法很重要,当命运给你改变的机会时,不要茫然无措,抓住机会,运用你头脑中早就想好的方法,去改变自己和大家的命运!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礼物。


                        IP属地:北京19楼2014-09-22 18:42
                        收起回复
                          我曾经也想做一个历史老师,但是后来觉得太枯燥,就放弃了,如今准医生一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09-22 21:02
                          收起回复
                            楼主加油


                            IP属地:贵州21楼2014-09-24 16:36
                            收起回复
                              战国七雄
                              同样的,先把战国时期的地图先摆上,有图方够直观。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在地图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战国时期那些有名的辩士们滔滔不绝,说的也是地缘政治。

                              首先需要澄清一点,战国七雄说的不是七个人了,而是七个国家,这七个国家在春秋的纷争中逐渐强大起来,并形成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格局,然后最终被秦国消灭~
                              为什么要分春秋和战国呢?不都是东周吗?因为战国初期,发生了一件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恶性政治事件——三家分晋。简单说来,就是晋国的三位卿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联手打败一个势力最大的卿大夫智伯瑶之后,索性废除了晋国当时的国君,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区域见地图),并向周天子威烈王申请成为诸侯。而且,周天子居然答应了!
                              紧接着,齐国田氏大夫废姜姓诸侯,时周天子安王也册立了田氏为诸侯,替代姜氏统治齐国!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共同点:第一,天子的权威很弱,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他居然不敢管,而是只能屈服。第二,诸侯的权威更弱!居然被自己的臣子给篡了位。这两点都反映了周公定下的分封制存在漏洞。因为天子和诸侯是不直接管事的,他们只负责管理下面的官员,真正管事的就是卿大夫们。我们现实生活中会深刻的体会到,县官不如现管。一个办事处的大妈绝对能恶心死你,一个芝麻大的城管绝对能让你倾家荡产。那么,有意思的地方来了,天子和诸侯世代相传,卿大夫也是世代相传的!也就是说,对于百姓而言,这个一直管着我们的是一个家族,爷爷退休了爸爸上,爸爸退休了儿子上,子子孙孙无穷尽也!长久之下,卿大夫对于人民的权威性和掌控力会不断增加,并逐渐超过诸侯!一旦诸侯出现几个智商低的,残暴的,卿大夫就可以趁机攫取权利,尤其是兵权。这一点,不知道周公有没有预料到,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预料不到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卿大夫有一天会敢把诸侯拉下王座!春秋几百年的礼崩乐坏,终于使卿大夫们蠢蠢欲动了,直到三家分晋。这时候,周天子不但没有制止,反而给与了官方的认可!用一句很土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卿大夫们发现这样做不仅没有被世人唾弃,反而真正地成为了一方诸侯!其他卿大夫们心里怎么想?至少齐国田氏心里很想,并且做了,并且也成功了!天啊,照此推论,那是不是,天子也是可以争取当的呢?
                              所以从三家分晋开始,历史被叫成了战国,一个为了欲望而战的年代,一个不知仁义的年代,一个争夺至高权利的年代。所谓的战国七雄,配不上“雄”这个词,只是七个面积比较大,兵力比较强的诸侯国而已。
                              说到兵力,顺便聊聊战国时期的兵制。连年征战,需要的是职业的士兵,这样不论是从战斗力还是统治力太说,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因此,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般都采用征兵制,被征的当然只能是农民。可怜的农民,不仅要种地养活自己、养活贵族阶级,还要打仗卖命,埋骨他乡。
                              怎么,觉得绝望悲伤?不用,历史总是这样,在你觉得最孤独绝望的时候,总能冒出希望的火种。在这个战火纷纷和礼崩乐坏的时代,却居然又恰好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的,我终于准备聊聊那么多的“子”了。


                              IP属地:北京22楼2014-09-24 21: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