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吧 关注:5,362贴子:19,453
  • 14回复贴,共1

蒋勋新书《肉身供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肉身供养:关于文明,艺术,肉身的“醒世恒言”


1楼2014-08-30 20:15回复


    2楼2014-08-30 20:17
    回复
      书名:肉身供养
        作者:蒋勋
        出版:现代出版社
        这是一部关于文明、艺术、肉身的“醒世恒言”!
        蒋勋关于“肉身”最全面、最精深、最绝妙的剖析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维摩经》的句子常让我震动。
        肉身像炽热燃烧的火焰,如此渴望着爱。
        如果不轻蔑地对待肉身种种欲望的难堪卑微,是否可以认真向每一尊存在的肉身合十敬拜?
        也许肉身种种都有我不知道的艰难。
        ——蒋勋
        关于自己的肉身,你是否仔细思考过?你真的了解人的肉身吗?
        在《肉身供养》一书中,蒋勋与您分享关于文明、艺术、肉身,最美的沉思;哲学与美学、宗教与美学、传统文化与美学在这里水乳交融。


      3楼2014-08-30 20:17
      回复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多年来以文、以画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写作小说、散文、诗、艺术史,以及美学论述作品等,深入浅出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著有艺术论述《新编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卷》《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等;散文《此时众生》《此生——肉身觉醒》《少年台湾》《岛屿独白》《欢喜赞叹》《大度·山》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写给Ly’s M》《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有声书《孤独六讲有声书》等。


        5楼2014-08-30 20:18
        回复
           目录
            自序 肉身,肉身供养
            美女
            地母
            女娲
            夏娃
            肉身受神惩罚
            维纳斯
            维纳斯诞生
            维纳斯婚外情
            处女怀孕
            白象入胎
            树下诞生
            空行母
            莎乐美的爱与死
            褒姒
            西施与曾雅妮
            肉身思维
            妓之肉身
            妓女李娃
            妓女苏三
            肉身交易
            人间乐园
            波希
            屁王
            早餐
            乱箭肉身
            舍身饲虎
            文天祥的肉身
            哪咤肉身
            圣朱连外传


          6楼2014-08-30 20:19
          回复
            燃灯佛
              上个世纪七○年代开始,我常爱在居美素描这些佛菩萨像,感觉石雕中特别柔软委婉的线条,仿佛可以听到近两千年前这一条欧亚文化道路上肉身修行者婉转的歌声。
              因为去的次数多了,就注意到这个地区佛教艺术的某些喜好重复的主题,例如:燃灯佛的故事造像。
              燃灯佛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过去佛”,《本起经》、《大智度论》、《增一阿含经》都提到燃灯佛。
              《大智度论》第九卷说燃灯佛名字来源: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
              我常想到的是《金刚经》里大家熟悉的句子:“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佛陀问须菩提的问题让人心中一惊,须菩提回答得也让人一惊:“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很笃定地再次重复说:“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仿佛无限感慨地说:“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
              每天清晨诵读,我总觉得这是《金刚经》里重要的一段对话,但始终领悟得不够彻底。
              久远劫来,两个生命相遇了,据说,燃灯佛要进城,城门口有一摊污脏的水。燃灯佛一脚正要踩进污水,一修行者即刻伏身下拜,头发布散在污水上,让燃灯佛的脚踏在他的头发上。
              居美有好几件石雕重复表现这一故事。有的石雕已很残破,但是看得出来燃灯佛的一只脚,也看得出来恭敬伏身下拜以头发铺地的修行者。
              这修行者因此从燃灯佛“授记”,燃灯佛告诉修行者:“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金刚经》里释迦跟须菩提说的故事,如果依据其他经文旁证,应该是他九十一劫以前的记忆了。
              肉身流转生死途中,可以传递好几世以前的记忆吗?那一劫中,肉身曾经匍匐在地上,曾经用一头长发衬垫在污水上,让另一个肉身的脚踏过。那是一次“授记”的经验吗?
              清晨诵读《金刚经》,每读到这一段,居美美术馆一次又一次看过、素描过的作品又都浮现面前。
              我们的记忆在大脑里,但是,《金刚经》说的“授记”,仿佛是大脑以外肉身无所不在的记忆。
              记忆在躯干、在手掌、在脚趾里、在牙龈齿根,在每一丝每一丝头发里。眼、耳、鼻、舌、身,几世几劫,气味、温度、痛痒、声音、甘苦,所有的记忆都还存在,随肉身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然而记忆竟然还都存在吗?
              为什么古代贵霜王国地区如此重复大量制作燃灯佛一脚踩在头发上的图像?为什么《金刚经》反复说那一次“授记”?为什么燃灯佛跟年轻的修行者说:你来世要成佛,号释迦牟尼。然而,九十一劫过去,释迦告诉须菩提,那一次“授记”,他在燃灯佛那里,于法无所得?
              我们并没有得到任何领悟吗?伤痛,或者喜悦;生,或者死亡;记忆,或者遗忘。
              踏过头发的脚,给年轻修行者的“授记”,只是告知还有九十一劫那样漫长的生死轮转吗?
              那一尊我们希望藉他有所领悟的肉身,那一尊我们彷徨无助时仰望膜拜的肉身,他说:在燃灯佛那里,没有得到任何领悟——“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燃灯佛前,那一次“授记”,一无所得。那么,这肉身带着一世一世的记忆要到哪里去?


            8楼2014-08-31 14:09
            回复
              肉身记忆
                去年六月,重回巴黎居美,站在二楼陈列柜前,看到那几件燃灯佛像,看过、素描过,匆匆已是近四十年过去。隔着玻璃拍照,反光很强,拍不清楚。“授记”或许虚妄,只是我们自己执着吗?
                《金刚经》的肉身记忆似乎并不合现代人的逻辑,我们都会读到如来跟须菩提说:“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他记得好几世好几劫以前,身体有一次被“节节支解”,一段一段割开斩断,分解成碎片。
                他记得的是肉身上的痛吗?
                肉身的痛通过一次一次死亡,还留存在筋骨肌肉的记忆里吗?
                如果痛的记忆不会随肉身死亡消逝,那么也没有真正的“解脱”了吗?
                经文上多说燃灯佛的名字来源于他诞生时大放光明。然而有另一个画面,我记忆深刻。一部纪录片,拍摄密教在川藏一带至今还存在的信众燃指供养修行的事件。
                纪录片里是两名信徒,发愿步行千里,三步一长拜,徒步跋涉去拉萨大昭寺。行前发愿苦修,便以细绳缠左手无名指指根,血脉阻断,就在指上燃火,以肉身供养,以手指燃灯,以此供养诸佛,以求愿力。
                不同宗教,以肉身受苦行心灵救赎,例子很多。
                不只原始佛教《本生经》里充满“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基督教影响全世界的耶稣钉十字架的图像,仍然是以真实肉身受苦来救赎解脱的符号。
                要忍住“节节支解”的痛,要忍住荆棘鞭挞的痛,要忍住铁钉穿过掌心的痛,要忍住脚骨碎裂的痛。
                小时候阅读《圣经》,总是记得那一时刻,钉子钉过肉体,那个被称为“人子”的肉身曾经痛到对天呼叫。
                痛到呼叫,他的肉身,此时是“神”?是“人”?
                心灵的痛,是不是比肉身上的痛更难承当。或者,肉身的痛恰好可以转移心灵上的痛吧。
                佛教的燃指供佛,与基督教的肉身赎罪,都有可能在试探着肉身承担“痛”的能力吗?
                在许许多多的艺术图像里,那些肉身受苦祈求救赎的画面,仿佛都在做着“肉身觉醒”的功课,而在功课未完成之前,还没有结论,众生就用不同的方式供养自己的身体,给基督,给神佛,或者只是自己修行长途中“肉身供养”的必要功课。如同纪录片里看到的两名信众,燃指成灯,肉身在供养里一吋一吋烧毁,如同蜡炬,油脂成烟,火光闪烁。


              9楼2014-08-31 14:10
              回复
                女娲
                  女娲用五色石头融化了来补天,那些黄昏的霞彩,使我想到娲皇庙前一拜,不知她还认不认得遗落在大荒中的一块顽石。
                  基督教的圣母玛利亚、佛教的摩耶夫人、在东亚演变出来的观世音菩萨,如同台湾信奉的妈祖,都是人类共同“母亲”的角色。人类在儿童时期开始,恐慌害怕的时候,一定想到母亲的护佑,立刻躲进母亲怀里。即使是长大了,遇到灾难,遇到痛苦,在大恐惧中,也常常还是会忍不住叫喊“妈啊!”
                  “母亲”因此成为人类信仰里最基本共同的崇拜对象,崇拜一种安静祥和的包容、一种无私的爱与庇护、一种无所不在的保护的力量,一种消除化解苦痛灾难的祝福。
                  中国传统的“母亲神”,应该就是女娲。
                  最近看到山西的考古报告,在古老的“娲皇庙”发现了数千年前的文物,我看到的资讯还不完整,好像谈到“女娲娘娘”庙有从战国以降的历代祭祀遗物,甚至出土了碳十四测定时间为六千年前的人类遗骨。新闻标题很耸动地说——考古发现女娲遗骨。
                  女娲一直是神话传说里的女神,一旦考古上宣称发现女娲遗骨,女娲就不再只是传说神话,而是有根据的“历史”了。
                  山西的娲皇庙如果确实发现了六千年前的人类遗骨,又有长达上千年的后来历代的祭祀,或许对中国“母亲神”的传统崇拜信仰会有进一步具体有趣的探索。
                  从图像的历史来看,女娲一直在各种造型美术中出现。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汉代画像砖中的女娲,一个女人,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手中拿着一个分岔的工具,像一把剪刀,就是我们今天还用来画圆形的“圆规”。
                  美术历史中,女娲很少单独存在,她总是和一个男性一起出现,男人叫伏羲,也是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伏羲手里也拿了一件L型的工具,是用来画方形的“矩尺”。
                  所以女娲是女性,是圆形的“规”,伏羲是男性,是方形的“矩”。
                  古代初民相信“天圆地方”,女娲伏羲结合,也就像开天辟地,天地有了“规矩”。
                  我们现代口语中还常说的“规矩”,其实也就是画圆画方的两个工具,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女娲伏羲是宇宙创世的大神,他们是夫妻,也是人类始祖。他们总是以配偶关系出现,也很像基督教信仰里的亚当与夏娃。只是亚当夏娃是完整的人,女娲伏羲则是半人半蛇,还没有摆脱动物图腾的符号。我看过更具美术性的伏羲女娲像是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绢帛挂轴。
                  挂轴很长,背景有云纹,有代表太阳的金乌和代表月亮的蟾蜍(有时是玉兔),也有北斗七星和其他天象的内容。女娲伏羲浮在空中,分别穿着唐代的男女服装,伏羲头戴官帽,女娲梳高髻,身上还有唐代仕女常用的披帛,已经是当时贵妇打扮,不再是初民女娲粗犷原始的造型。女娲伏羲从远古石器时代一路传说下来,造型也随时代递变,但是手中所拿的“规”“矩”却一直没有改变。人类从文明开始就在使用的两个工具,一直到今天,现代人的世界依然离不开“规”与“矩”,这两个在我们日常口语中常用到的词汇,历久而弥新,一直拿在远古始祖神手中,或许是值得深思的隐喻吧。
                  在唐代女娲伏羲画像中还值得讨论的是他们人面蛇身的造型。
                  上古因为部落图腾信仰的遗留,都有半人半兽的造型,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希腊神话中的人马兽,半人半羊的牧神,乃至今日影响广大起源自美索不达米亚的星座里的“人马座”、“摩羯座”,印度神话里象头人身的象头神(Ganesha),或鸟头人身的迦楼罗(Garuda),都保留了图腾文化的动物崇拜,把人与动物组合在一起,或是复合几种不同动物,如传说里的“麒麟”、“龙”、“凤”。
                  但是一直晚到唐代,在新疆丝路上还有人首蛇身的图腾遗留是比较特殊的。不但下半身是蛇,而且,伏羲的条纹蛇尾与女娲的单色蛇尾紧紧交缠,也明显暗示着男女雌雄性的交配,始祖神的图像还是在强调生殖,强调繁衍生命的伟大庄严吧。
                  因此,女娲也还是具备始祖地母神的性格,是创造之始,古书也一直认为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始祖。中国后来受儒家影响,对肉体,对性,都有忌讳,女娲的身体陆续被衣服遮盖,失去了原始性,比起红山文化出土的地母神全裸的丰满肉体,唐代绘画里的女娲是显得太优雅文明了,看起来也不像是会生很多孩子的母性身体。
                  女娲是《红楼梦》一开始就提到的神话故事,在远古之初,两位男神爱打架,撞断了天柱,天穹破了一个大洞,像屋子漏雨,民不堪其苦,女娲心生悲悯,就采集了五色石头,用大火烧熔,用熔为液体的石浆把洞补好。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炼石补天”的故事。
                  《红楼梦》的作者说女娲炼石补天一共采集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三万六千五百块都拿去补天了,单单剩下一块没有用,丢掷在大荒之中,这块“无用”的石头自怨自叹,没有补天之材,日久修炼,化成了人形,到人间经历繁华,投胎凡尘,就是贾宝玉的肉身。
                  故事要说到如神话天马行空,女娲的远古传说在《红楼梦》这样好看的小说里就再一次复活,充满现代生命力。
                  我也喜欢女娲补天的另一个版本,因为女娲用五色石头融化了来补天,彩色熔岩一层一层补上,像画油画一样,原来破洞的西边的天空,被彩色填补,因此每到傍晚,我们就会在西天上看到漫天灿烂的彩霞,纷红姹紫金黄,使人忍不住停下来看,看到了女娲补的天空。
                  因为那些黄昏的霞彩,使我想到娲皇庙前一拜。不知她还认不认得遗落在大荒中的一块顽石。


                13楼2014-08-31 14:13
                收起回复
                  谢谢楼主分享的文字,很喜欢!


                  IP属地:四川来自iPad20楼2015-09-21 13:16
                  回复
                    楼主你有没有,肉身供养的txt?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5-10-10 2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