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坏的时代,做最好的自己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25年,也是我放弃教职20年。照理说,我这个年纪应该不会再去翻读张鸣老师为大学生写的书《跟着张鸣上大学》,但我还是花了两个晚上,把这本书认真读完了。
一来我的许多同学的孩子都上了大学,总会有各种问题相询于我,二来我这些年与高校的交道也很多,有许多朋友在高校任教,自己组织讲座、应邀到高校讲座讲课都有,而且我对于教育问题也多有关切,我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刚出学校甚至在校的青年朋友。所以,张鸣老师这本书还是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想看看,张鸣老师笔下的学校,与我断续琐碎信息勾勒的高校图景是否相合,我对青年朋友的建议,是否合适。
翻完《跟着张鸣老师上大学》这本书,我要说的是,一直在高校任教的张老师对于高校的描述,与我这个高校的逃兵通过琐碎信息勾勒的认知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高校的现状,就是真实的存在。二来提供的解决方法,也是相似的。让我揪着的心稍安。
我的大学时代,1980年代后期,那时的教学条件、教育水平、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远比现在粗浅感性,但那时的学校,虽然偶有政治运动的激荡,但总是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主导校园的,是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而非今天的即期功利主义,每一个老师水平今天看来虽然也不过如此,但他们却真诚地把他们所理解的学识交给你,学为我师行为我范。所以,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候,给了我自己打开新世界的思维钥匙。至今犹享余荫。
但与我们受教育那个年代不一样,今天,大学教育与时势的高度合拍,忽视了教育独立性和超越性的一面,渐渐让大学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如张鸣老师笔下描述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之塔,而是名利之场。今天社会上肮脏黑暗的现象,在高校里以自己的形式呈现着。
除了政治意识形态,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也渗透了高校的每一个角落,许多大学自身被诟病如同一个逐利的公司,而大学教育也有窄化为职业培训教育之势,对适应工作技能的培养压倒了在更高层次上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中,还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教育与课外学习,抑或考试的明规则潜规则、教学与后勤的矛盾,等等,都不能自外于社会,独善其身。
过去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院设立的没有学问者不得入内(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的碑文,早已被耻笑当作历史的垃圾扔在了爪哇国。
无论是刚跨进高校的新同学,还是已经在熟悉了高校这些环境和规则的老学生,都必须面对这样的环境,这样一种社会存在,无法逃脱。他们将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四年、六年,甚至更长。而这一段时光留下的印记,将内化渗入他的骨血,转化成为他的一种文化基因,左右着他一辈子。
大学新同学和老同学,如何面对挑战,不放弃自己,不随波逐流,过好这四年乃至更长的事件,如果没有人指导,靠自己摸索,难免会走很多弯路。这也是我的许多朋友与我讨论如何指导他们的孩子的问题所在。
虽然,每个高校每个年级班级都设有辅导员,但真正能够给年轻的学生指导的辅导员并不常见,倒是常遇着充满官僚习气的人。所以,张鸣老师这本书,很好地承担了辅导员应该承担而事实上未能尽到的责任——第一,告诉年轻的大学生真相,认识大学,大学的真实存在是什么样的;第二,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给自己打气鼓劲,适应环境的同时,养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相对而言,告诉学生认识大学真相相对容易,不容易的是,如何应对挑战,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不随波逐流,不自我放弃,而是自我涵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尊严的人,在最坏的时代,也要做最好的自己,这更要紧。
怎么做?张鸣老师在书中也给读者描摹了诸多途径,比如在学校应该学会怎样读书,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怎样做事做人,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就业,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也很具有实操性。
对于张老师提出的大学时代学生如何自我塑造的方法,我完全赞同。
在我这些年到高校与同学分享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与朋友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所得时,也常常做这样提醒。
比如读书,无论理工还是文科,大学时代,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多读与专业无关的无用之书(当然包括影视作品),那些历史上的经典名著,那些充满着悲悯情怀的作品,以养育自己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养育自己对生命的敬畏。正是那些看起来毫不功利的无用之书,养育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格。8月11日去世的著名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在主演的经典电影《死亡诗社》里,对学生说的话可以作为观照: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
比如关于与人相处,大学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背景各不相同,大学生需要养育自己平等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我们上大学时代,同学之间的感情最是真诚,没有功利,在后来的岁月里,很难再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来。
大学时代,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旺盛,许多东西需要释放,这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冲动。该谈恋爱谈恋爱,该读书就读书,做一切这个年龄应该做可以做的事,这才是大学生活应该有的。不必端着装着,该吵该闹,甚至拔拳相向,都很正常。谁年轻时不犯错误?等老了,后悔没有经历,便再也来不及了。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那就是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也要有行万里路的打算。当然,带着眼睛带着心去行走,对于社会的理解会更深。这同样也能养育自己对社会的认知。
当然,就像张老师书里描述的,现在的高校并非净土,高校也是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个地方。大学生们可以把高校里遭遇的各种诱惑坎坷挑战,权当作靡菲斯特对浮士德的诱惑,权当做一种社会历练。
当然,心里要有定见。而这定见,就是不放弃自我,要有尊严。
别人堕落,不能成为自己堕落的理由。即使在螺狮壳里,也要养育一颗做道场的心。这样,我们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事实上,《跟着张鸣上大学》这本书,不仅可以成为新大学生了解大学应该怎么过的必读手册,缩短新生认识高校适应环境的时间,也可以成为大学老生的指导,少走弯路。
这本书,是一个了解今日中国高等教育弊端哀其不幸的人,发自肺腑的言论。犀利,却实用,呈现的是一个教师的良知。
今天的大学生们,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他们所仰赖的语言和技术工具,他们所受过的教育,都远远超过了前人,我相信他们最终也将够超越前一代人,而成为自己希望的真实的自己。
(感谢中国青年报厚爱 发表时有删节)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25年,也是我放弃教职20年。照理说,我这个年纪应该不会再去翻读张鸣老师为大学生写的书《跟着张鸣上大学》,但我还是花了两个晚上,把这本书认真读完了。
一来我的许多同学的孩子都上了大学,总会有各种问题相询于我,二来我这些年与高校的交道也很多,有许多朋友在高校任教,自己组织讲座、应邀到高校讲座讲课都有,而且我对于教育问题也多有关切,我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刚出学校甚至在校的青年朋友。所以,张鸣老师这本书还是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想看看,张鸣老师笔下的学校,与我断续琐碎信息勾勒的高校图景是否相合,我对青年朋友的建议,是否合适。
翻完《跟着张鸣老师上大学》这本书,我要说的是,一直在高校任教的张老师对于高校的描述,与我这个高校的逃兵通过琐碎信息勾勒的认知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高校的现状,就是真实的存在。二来提供的解决方法,也是相似的。让我揪着的心稍安。
我的大学时代,1980年代后期,那时的教学条件、教育水平、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远比现在粗浅感性,但那时的学校,虽然偶有政治运动的激荡,但总是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主导校园的,是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而非今天的即期功利主义,每一个老师水平今天看来虽然也不过如此,但他们却真诚地把他们所理解的学识交给你,学为我师行为我范。所以,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候,给了我自己打开新世界的思维钥匙。至今犹享余荫。
但与我们受教育那个年代不一样,今天,大学教育与时势的高度合拍,忽视了教育独立性和超越性的一面,渐渐让大学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如张鸣老师笔下描述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之塔,而是名利之场。今天社会上肮脏黑暗的现象,在高校里以自己的形式呈现着。
除了政治意识形态,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也渗透了高校的每一个角落,许多大学自身被诟病如同一个逐利的公司,而大学教育也有窄化为职业培训教育之势,对适应工作技能的培养压倒了在更高层次上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中,还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教育与课外学习,抑或考试的明规则潜规则、教学与后勤的矛盾,等等,都不能自外于社会,独善其身。
过去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院设立的没有学问者不得入内(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的碑文,早已被耻笑当作历史的垃圾扔在了爪哇国。
无论是刚跨进高校的新同学,还是已经在熟悉了高校这些环境和规则的老学生,都必须面对这样的环境,这样一种社会存在,无法逃脱。他们将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四年、六年,甚至更长。而这一段时光留下的印记,将内化渗入他的骨血,转化成为他的一种文化基因,左右着他一辈子。
大学新同学和老同学,如何面对挑战,不放弃自己,不随波逐流,过好这四年乃至更长的事件,如果没有人指导,靠自己摸索,难免会走很多弯路。这也是我的许多朋友与我讨论如何指导他们的孩子的问题所在。
虽然,每个高校每个年级班级都设有辅导员,但真正能够给年轻的学生指导的辅导员并不常见,倒是常遇着充满官僚习气的人。所以,张鸣老师这本书,很好地承担了辅导员应该承担而事实上未能尽到的责任——第一,告诉年轻的大学生真相,认识大学,大学的真实存在是什么样的;第二,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给自己打气鼓劲,适应环境的同时,养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相对而言,告诉学生认识大学真相相对容易,不容易的是,如何应对挑战,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不随波逐流,不自我放弃,而是自我涵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尊严的人,在最坏的时代,也要做最好的自己,这更要紧。
怎么做?张鸣老师在书中也给读者描摹了诸多途径,比如在学校应该学会怎样读书,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怎样做事做人,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就业,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也很具有实操性。
对于张老师提出的大学时代学生如何自我塑造的方法,我完全赞同。
在我这些年到高校与同学分享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与朋友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所得时,也常常做这样提醒。
比如读书,无论理工还是文科,大学时代,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多读与专业无关的无用之书(当然包括影视作品),那些历史上的经典名著,那些充满着悲悯情怀的作品,以养育自己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养育自己对生命的敬畏。正是那些看起来毫不功利的无用之书,养育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格。8月11日去世的著名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在主演的经典电影《死亡诗社》里,对学生说的话可以作为观照: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
比如关于与人相处,大学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背景各不相同,大学生需要养育自己平等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我们上大学时代,同学之间的感情最是真诚,没有功利,在后来的岁月里,很难再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来。
大学时代,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旺盛,许多东西需要释放,这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冲动。该谈恋爱谈恋爱,该读书就读书,做一切这个年龄应该做可以做的事,这才是大学生活应该有的。不必端着装着,该吵该闹,甚至拔拳相向,都很正常。谁年轻时不犯错误?等老了,后悔没有经历,便再也来不及了。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那就是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也要有行万里路的打算。当然,带着眼睛带着心去行走,对于社会的理解会更深。这同样也能养育自己对社会的认知。
当然,就像张老师书里描述的,现在的高校并非净土,高校也是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个地方。大学生们可以把高校里遭遇的各种诱惑坎坷挑战,权当作靡菲斯特对浮士德的诱惑,权当做一种社会历练。
当然,心里要有定见。而这定见,就是不放弃自我,要有尊严。
别人堕落,不能成为自己堕落的理由。即使在螺狮壳里,也要养育一颗做道场的心。这样,我们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事实上,《跟着张鸣上大学》这本书,不仅可以成为新大学生了解大学应该怎么过的必读手册,缩短新生认识高校适应环境的时间,也可以成为大学老生的指导,少走弯路。
这本书,是一个了解今日中国高等教育弊端哀其不幸的人,发自肺腑的言论。犀利,却实用,呈现的是一个教师的良知。
今天的大学生们,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他们所仰赖的语言和技术工具,他们所受过的教育,都远远超过了前人,我相信他们最终也将够超越前一代人,而成为自己希望的真实的自己。
(感谢中国青年报厚爱 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