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吧 关注:1,572,165贴子:49,490,874

回复:讲述 性。爱。事业的曲折生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见朋友得手,我也就拱手相让。偶尔也问问进展,全当看西洋景。
  但盆友随后却传来败报:“这个女人不好搞。”
  我惊讶地问:“咦?你也算是老淫棍了,怎么这次马失前蹄?操之过急了吧?我早交代过你对这女人要有耐心。”
  朋友答:“我也是循序渐进,请她吃了两次饭,领她到GUCCI专卖店去随她去挑。谁知她试了几样却没买,说要回家。我送她,她还不让。”
  我愈发惊讶:“你对她动手动脚了?”
  “哪里,跟你一样,连根毛都没摸着。”
  “那你打算怎么办?”
  “撤了。”
  “就这么就撤了?你丫也忒没出息了吧。”
  “唉,这个女人不寻常啊!”朋友发出一声叹息。
  


103楼2014-09-27 19:47
回复
    盆友认怂,铩羽而归。
      我倒是对冰清老师增加了分敬意——原来这世上,还真有糖衣炮弹搞不定的女人。
      我也不介意她对对我用情不专——我当电驴下载若干文件,她为何不可以做同样的事?
      多些选择,多些思考,是对自己负责。
      
      不过,我相信她对糖衣炮弹也不是完全没有动心,否则不会背着我跟朋友私下约会。我猜,面对诱惑她肯定也在权衡。
      而权衡的结果,她终究选择她更喜欢的东西。
      
      那些信仰高贵的人,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有何区别?
      我觉得,他们并不是始终坚定不移的,这一点和我们没有区别。
      区别在于,他们在犹豫后选择了坚守,而我们选择了随波逐流。所以他们成为高贵的人,我们成了芸芸众生。
      而那些没有选择坚守的人们,我也不觉得他们十恶不赦——谁又不是身上同时体现着人性的光辉与弱点呢?
      
      真正猥琐而卑贱者,往往正是那些自我吹嘘为高大全的家伙。


    104楼2014-09-27 19:47
    回复
      糖衣炮弹朋友撤了,但我的电驴却未及时开启。
        不是我对冰清老师失去了兴趣,而是因为那时正为嘴巴忙碌,有些顾不上。
        现成的文件足够我享用,像她这样不知猴年马月才能下载成功的,靠后排吧。
        
        几个月过去,我的嘴巴问题基本搞定,我要离开这里了。
        作为一名善始善终的人,我当然会与文件们一一亲切话别。
        
        所谓话别,先说一些告别的话,再用那话儿告别。
        一般程序是:请文件吃顿饭,说些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之类的话,并配合以难舍难分的表情。饭后到我的雅炮居里打个告别炮,兴致到了流几滴鳄鱼泪,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当然,这边厢旧社会结束,那边厢新时代开启。生活嘛,总是要一往无前的。


      105楼2014-09-27 19:49
      回复
        这场告别仪式,最后一个才轮到冰清老师。
          没办法,她至今还未被下载成功,只能得到这个待遇。
          我们约在一间咖啡厅见面。
          
          当她知道我要离开,表情突然变得很悲哀。
          “太意外了。”她说,“我刚下了决心......”
          “什么决心?”我奇怪。
          “我觉得......咱们俩......很适合的......可.......”
          
          我很意外。
          她居然直白地说出了这样的话——她那样爱面子,说出这种话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
          我瞬间很[url]http://感动[/url],鳄鱼泪又在眼眶里转了。
          转了一圈,回去了。
          
          “没办法。毕竟这是个新的平台。男人嘛,总是要不断跳跃的。”我重复着这句对每个文件都说过的话。
          
          其实这句话很有分量:
          第一,我是男人,男人必须以事业为重。这个你得承认吧?
          第二,既然我要以事业为重,那我只能跟你拜拜。你有本事跟我一起走吗?没有。
          第三,你若阻挠我走,那就是阻挠我的事业。这个罪责你担得起吗?
          第四,不是我无情,而是客观环境使然。开路一马斯了,咱俩还是好朋友。
          第五,既然是好盆友,那我胡汉三时不时还是要回来的......


        106楼2014-09-27 19:50
        回复
          这场告别仪式,最后一个才轮到冰清老师。
            没办法,她至今还未被下载成功,只能得到这个待遇。
            我们约在一间咖啡厅见面。
            
            当她知道我要离开,表情突然变得很悲哀。
            “太意外了。”她说,“我刚下了决心......”
            “什么决心?”我奇怪。
            “我觉得......咱们俩......很适合的......可.......”
            
            我很意外。
            她居然直白地说出了这样的话——她那样爱面子,说出这种话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
            我瞬间很[url]http://感动[/url],鳄鱼泪又在眼眶里转了。
            转了一圈,回去了。
            
            “没办法。毕竟这是个新的平台。男人嘛,总是要不断跳跃的。”我重复着这句对每个文件都说过的话。
            
            其实这句话很有分量:
            第一,我是男人,男人必须以事业为重。这个你得承认吧?
            第二,既然我要以事业为重,那我只能跟你拜拜。你有本事跟我一起走吗?没有。
            第三,你若阻挠我走,那就是阻挠我的事业。这个罪责你担得起吗?
            第四,不是我无情,而是客观环境使然。开路一马斯了,咱俩还是好朋友。
            第五,既然是好盆友,那我胡汉三时不时还是要回来的......


          107楼2014-09-27 19:50
          回复
            斗转星移,到了2009年夏天。
              从我与冰清老师分开到这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西线无战事。
              不是天下太平,而是西线太平。
              东线,南线,北线,依旧炮声隆隆,血肉横飞。
              
              期间我只来去匆匆见过她一面,没什么亲密接触,只在分别时亲了亲她的脸蛋。
              我没敢对她说她的变化:这一年中,她明显憔悴了。
              我不知道原因,但我想与我无关,毕竟我是当君子当到底的。
              
              她说出了我这一年的变化:我比以前更自信、更从容、更果断了。这是好的变化。而不好的变化,是眼神时不时露出杀机与冷漠,在以前从没有过。
              她是对的。
              这一年,我在狼群中厮杀拼搏,不再是原来那个只懂讨女人欢心的绵羊。
              我问:你喜欢我当绵羊,还是狼?
              她说:都喜欢。
              
              而这次,我因要处理那两套旧房,回原城市待了几天。之前,我通过短信告知了她。
              她回复说要去接我。还要我带上相机,为她拍组写真。
              
              我下了机场班车,一眼就在路旁发现了她——无论在哪里,她在人群中都格外引人注目,一是因为她美,二是因为她冷。
              今天,她更吸引眼球了:化了很正式的妆,穿戴得珠光宝气。
              见到我,那张冷冷的脸瞬间变得温柔。


            109楼2014-09-27 19:53
            回复
              她为我接风。当然,还是我买单,这是我的原则。
                之后,到了江边,我为她拍片,直到晚上10点。
                
                我送她回家。
                她说,你今晚不要走了吧,我还想再拍几张。
                我没走。
                
                她翻开衣柜,换上另一套衣裙,摆出各种姿势让我拍。
                这套拍完了,换下一套......直到凌晨三点。
                
                她的衣服换了一遍,我相机里存了一千多张照片。
                照片中的她一改往日冰冷,变成一位温柔妩媚又活泼可爱的姑娘。
                她说,这些衣服她很多年都没穿过,若不是我来,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再穿它们。
                
                我们都很累了,她安排我洗澡。
                等我洗完出来,见她坐在桌旁抄佛经。一笔一划,一丝不苟。
                这是个宁静的女人,在浮燥喧嚣的世界里,守着她自己的一方净土。
                我不禁轻轻触了触她的长发,安静地看着她抄完这一篇。
                
                我睡下了——在沙发上。
                我很坦然,很平静,一分钟就进入了梦乡。
                朦胧中有人轻触我的脸颊,我睁眼一看,是穿睡衣的她。
                
                我安静地躺着,我无所求,只是等待与接受。
                
                江南逢故人,相约度黄昏。
                花前忆往事,柳下履旧痕。
                细语千千万,清酒四五樽。
                良辰喃喃逝,不觉夜更深。
                佳人倚墙立,笑颜妩且醇。
                纤躯裹霓裳,玉指捋丝裙。
                光阴似荏苒,脉脉增几轮。
                轻舟山万重,悠悠又一春。
                
                第二天一早,她为我做好早餐,煎好鸡蛋,热好牛奶。
                我们一起吃过,我向她道别。
                
                我们不悲,亦不喜。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是正确的人,却相遇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
                


              110楼2014-09-27 19:55
              回复
                哪个男人不为冰清玉洁的女人而所动呢! 


                111楼2014-09-27 20:01
                回复
                  从西餐厅出来,我打车送她回家。当时已近深秋,寒风四起,枯叶纷落。
                    前妻衣衫单薄,冻得瑟瑟发抖。
                    我搂住她,用我的身体为她挡住寒风。
                    
                    车上,她与我偎依,用她的脸轻触我的面颊。
                    我心情复杂,忍不住抚摸她的脸。
                    这张脸,我恋过,恨过,向往过,讨厌过。
                    
                    如今,我不恋也不恨,不向往也不讨厌——因为,那是一张亲人的脸。
                    前妻含住我的手指,轻轻咬着——正如她年轻时喜欢做的那样。
                    尽管我们已不是夫妻,但我们将是永远的亲人


                  113楼2014-09-27 20:02
                  回复
                    两天后,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我拖着行李箱,下车走入北京西站。
                      命运,就在这一天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我打车到报社,与负责人洽谈薪酬及工作职责。
                      正谈话间,忽然原单位办公室主任给我打电话。
                      
                      “你在哪里?”他问。
                      “我在北京。”
                      “你到北京干吗?”
                      “我来总部报个材料。”
                      “什么材料?”
                      “《[url]http://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公司应采取的对策[/url]》。”
                      “哦,你怎么没跟领导说呢?”
                      “以往出差到总部都没跟领导说啊?”
                      “领导到处找你。”
                      
                      我心中一惊:找我干吗?莫非我来报社的事走漏了风声?
                      仔细一想,不对,这事除了母亲和前妻外没别人知道。而她们,都不可能随便乱说。
                      到底怎么回事呢?
                      
                      “你什么时候回来?”办公室主任又问。
                      “今天是周四,预计办两天事,周五晚上火车回去。”
                      “哦。”他挂了电话。
                      
                      我继续与报社负责人洽谈,半小时后又接到办公室主任电话:
                      “你今晚能不能回来?”
                      “那怎么可能?我刚下火车,连宾馆都没找好,还没到总部去呢。”
                      “最早什么时候?”
                      “我不是说了么,明晚回去,票都订了。”
                      “哦。”他又挂了。


                    114楼2014-09-27 20:03
                    回复
                      中午,报社请了顿便饭为我接风。
                        席间,办公室主任打来第三个电话。
                        “领导说了,你今晚必须回来,明早上班他必须在办公室见到你。”
                        我紧张起来——什么事这么急?该不是纪委检察院要找我麻烦?
                        
                        不,绝不会。十多年工作中我一向两袖清风,很多时候连客户一顿饭都不吃,纪委怎么会找我麻烦?
                        
                        我两袖清风并非我自吹自擂,也不是我觉悟特别高,而是我明白在职务上谋私是件很蠢的事——别人若真想查你,只需顺藤摸瓜,一摸一个准儿。
                        为蝇头小利冒丧失自由的风险,这买卖我不做。
                        
                        聪明人该如何?
                        不用你的职权,而用你的名份去为他人帮合法的忙,积累人脉,早晚你会得到回报。
                        名分就是资源,何必铤而走险?


                      115楼2014-09-27 20:04
                      回复
                        “我愿意去!”我激动作答。
                          “家里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
                          “好!明后天准备一下,星期一去总部人事部报到。”
                          “是!”
                          
                          从领导办公室出来,我忽觉腾云驾雾,欢欣鼓舞:“我要去北京啦!”
                          
                          两天后——2008年11月24日——我以昂首阔步,踏上这片梦想的热土。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北京啊北京,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北京啊北京,你才是我的真命,我将在此生根发芽,飞黄腾达!
                          


                        117楼2014-09-27 20:05
                        回复
                          到总部报到后,我找了间宾馆住下。
                            我是购房狂人,上班第二天就不顾舟车劳顿,扑向房市。
                            
                            2008年底,正是金融海啸袭来之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媒体更是大肆渲染,仿佛天要塌了一般。
                            而我,我根本就不信。
                            
                            我身在金融行业,却常年与媒体圈朋友厮混,深知媒体的死穴。
                            媒体,有什么死穴?
                            
                            请问,媒体靠什么赚钱?
                            广告。
                            请问,商家凭什么请媒体做广告?
                            销量。
                            请问,媒体凭什么增加销量?
                            吸引眼球。
                            请问,媒体怎样吸引眼球?
                            耸人听闻。
                            
                            耸人听闻,这就是媒体的死穴。
                            
                            媒体因生存压力,必须夸大事实、哗众取宠以吸引眼球。
                            吸引不来眼球,销量就上不去;销量上不去,商家就不愿做广告;商家不做广告,媒体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编辑记者只能喝西北风了......
                            
                            所以,我对媒体的态度,向来是: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折合成数字,就是起码打个对折。


                          118楼2014-09-27 20:06
                          回复
                            若不信,请翻翻那时的报纸,对经济危机的报导连篇累牍,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可在我眼里,全是扯淡。
                              
                              是我有逆向思维,还是我学富五车,以至于眼光独到?
                              都不是。我只有基本的政治经济学常识,本科水平。
                              但我有常人不具备的优点:分析一切问题都依靠事实。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想必这两句话谁都耳熟能详。
                              但很遗憾,这话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样,说着容易做到难。
                              
                              预测经济走势的专家,从扩大个人影响、宣传自己出发,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蒙对了,名声大噪;蒙错了,了不起从头再蒙。
                              反正公众是健忘的,连文革那全民族的灾难都能忘得一干二净,居然重穿红卫兵衣服唱起红歌,专家们几句狺狺之言又算个屁?不消三五年早忘光了,专家们照样人模狗样地出来混。


                            119楼2014-09-27 20:07
                            回复
                              当然,有耐心等公众隔了几年忘记的,已经算有学术道德的了。
                                还有更绝的。
                                
                                512[url]http://地震[/url]后,公众对[url]http://地震[/url]的恐慌又弥漫起来,[url]http://地震[/url]专家成了焦点人物。
                                某日,我的一位同事忽然发现新大陆般,叫我看他的电脑。
                                走过去一看,是一篇报导。
                                再定睛一看,是两篇报导的对比。
                                
                                看完,我忍不住和同事哈哈大笑。
                                我们笑什么?
                                请看两篇报导的标题——
                                《[url]http://地震[/url]学家张三:中国大陆或已进入[url]http://地震[/url]活跃期》
                                《[url]http://地震[/url]学家张三:中国大陆或尚未进入[url]http://地震[/url]活跃期》
                                
                                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同出于“[url]http://地震[/url]学家张三”,而两个观点提出的日期,仅相隔一天。
                                这样,无论我国是否进入[url]http://地震[/url]活跃期,“[url]http://地震[/url]学家张三”都能雄辩地证明,他早就“准确地预测”过。至于那个“不准确”的观点,公众迟早会忘掉的。
                                
                                这真是:
                                你震,或者不震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忘,还是不忘我
                                我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120楼2014-09-27 2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