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吧 关注:23,319贴子:392,238
  • 7回复贴,共1

安静的打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静的打拳

作者:百合


曾经站桩的时候看电视,时间过的挺快,功夫却没啥增长,至少自己感觉是这样的。偶尔一会练拳一会还到群里面胡侃一阵,玩得不亦乐乎。后来,发现练拳的时候电视难看了,还发现又练拳又聊天,插不上话了。再到后来,练拳都觉得无聊了。

回了趟家,这方面一下就长进了,关键还在于见了一位拳友。按照调侃的方式说,他们打拳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寻找拳的味道,拳的感觉。看他们打拳,也许旁边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听了这位拳友的解释后,方才领会到拳中真意。难怪他们一趟拳下来,神轻气爽。

于是,在近期的练习中,我关掉了电视甚至关掉了电脑,远离了生活的嘈杂,就这么静静的练拳。惊讶的发现原来别有洞天呀!一个桩,稍稍一调整,味道就不一样了,身体给我的反应也异常清晰起来。这里不顺,那里不通,这里憋住了,那里撑太过了,问题出来了,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了。还有就是同一个动作,我可以练支撑,也可以练中定,差别就真的是在一念之间。想当初,我还自以为自己练拳有了清晰的目标和针对性,现在看来,简直就是自己抽自己的嘴巴。

这样的练习,真是越练越有味道,越练越精致,也越来越好玩了。

在此,也就提醒各位三心二意练拳的,早点回归正途吧!



1楼2008-03-22 09:51回复
    练拳苦

    作者:百合
     
     
    这话说给太极拳人听,估计又要惹来非议了。

    算了,图个口舌之快吧!

    我听过不少人说太极拳打下来很惬意,浑身舒坦,何以从不觉得呢?自从跟了尉老师,这份感觉更是早已远离我了。在老师那里练就不说了,每次练完身心俱疲,回家吃了午饭就睡觉,至少1个小时以上才能恢复过来,但身体的酸痛依旧。如果是自己在家练,一较真起来,第二天也是酸痛不行。哪里有舒坦的感觉。

    以前也就这个问题和老师讨论过,老师说他们练功的时候更甚,为了练劲,手都酸的抬不起来,脱衣服都没办法;为了练下盘,也是到了上下台阶都不行,直着个膝盖如同上了石膏。(这一点我在练形意的前辈那里也听说过同样的经历!)老师说,练功就是吃苦的,不苦那就是个养生的东西,说不上功夫。于是我反驳,比如站个无极桩什么的,也应该能出功夫呀。老师说,不错,每天让你站上8小时,你站得下来么?再说,8小时不辛苦?也够苦的!

    听过不少练太极把这病那痛的治好的,然后就对太极极其崇拜,对于自家所练更是信仰得不容一丝玷污,并号称自家才是正宗。我以为非也!太极并非什么神药,只不过是调动起了人体自身的修复机能,从而抵抗住了病魔的侵袭,与其说是太极救人,不如说是人自己救了自己。我们似乎对自己的身体都缺乏信心,反倒是对一些外来的东西迷信不少,早年的西医,现在的太极。所以,奉劝患友们,该上医院的还得上,这钱省不得。

    上面那批人口才的确不错,这么一谬传,得了,一般人都觉得太极神了,于是每天撅着腚跟着音乐练上一套,虽说是养生,但还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揍人。数年下来,手还是手,脚还是脚,腚还是腚。

    老师说,太极是要打破人的本能的。想想20多年的本能要打破,那得用多大的功夫,得下多大的决心,这种似乎有点违背逻辑的事情不花点苦力,成不了。练少林的受苦受累,正常,为啥到了太极,就得练出个轻轻松松,舒舒服服?一门功夫,还是跳不出大的框。

    奉劝那些想靠着太极多赚点少苦点的,打道回府吧!这门功夫,对你来说,浪费!


    2楼2008-03-22 10:35
    回复
      还是谈个“定”字

      作者:百合


      昨天大半夜半梦半醒间扯了一篇文章,居然得到了友人们的好评,这个兴致就不可收拾了。趁着晚餐还没开始,血液都在脑子里面转悠的当儿,就再多说点。比如,就扯个俗话吧:“要想四两拨千斤,须先练就千斤力”。

      听某位前辈大家说,太极属土,方位在中。听老师说,太极的步伐不多,我想也是这个原因。从土的属性来说,那是个稳。你看过人倒树斜建筑塌,就是没见过土地倒,就算是个翻土,那也要费老大的力气了。所谓扳倒土地,那是从来没听说过的事情,愚公也不过就是移了下罢了。所以,太极属土,站在一个稳字上。稳是个结果,不是方法,于是古人并没有用稳来形容太极,而是来了一个形象的“定”字。这个定,就如同定海神针,往那里一矗,就不动了。太极讲阴阳,柔为阴,刚为阳,那刚就在这里了。绵里针,肉裹铁,都是讲中间的那个刚,就是这个定。有了这个身定,就有了心定。俗话说艺高者胆大,要是没有艺,胆大要么是找死,要么就是无根之树,没了根本。所以我老师说,先练个定,再练个柔,那是刚柔并济,柔也才是真柔。

      回到前面的那句俗话,这句话后半句我第一次听到就是在老师讲中定这里。千斤力可不是拿什么手上的肌肉里,就是这个定,定得有了千斤力,那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了。所谓4两,不过是柔化的效果,但前提却是千斤力。

      说到这个,还想到4两拨千斤,固然说的技巧、柔化的好,但是老师也说了,功夫相差大的,那4两拨千斤是不错,如果两个人相差伯仲间,就是千斤打千斤,最后还是比的是功力。我就想,4两拨千斤很神,不过就是功夫好的4两大于功夫差的千斤,说白了,也是个大力打小力的东西(此为本人臆测!)。

      结个尾,太极不练出个定来,可能只能算是半个太极吧。


      4楼2008-03-22 10:54
      回复
        勘误:上文倒数第三段“千斤力可不是拿什么手上的肌肉里”,其中“肌肉里”应改为“肌肉力”


        5楼2008-03-22 10:56
        回复
          真传一句话

          作者:百合


          练太极的,听到这句话,就有一种要飞升的感觉了,似乎十年不出门那和自己就浑身不达嘎了。我并不是像打击大家,只是当我从学于一位毫不保留的老师后,才深刻的体会到这中间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

          真传的确就那么一句话,或者是许多句,但都是有画龙点睛或者拨开云雾见青天之功效。这不是我说的,是我老师说的。多年从学于老师的老师,我老师经常就能发现他老师的点拨比起傻练简直就是天地差别。就是那么一丁点的不点醒,永远就会困顿在那一个层次,再如何的练也跳不出这个框架。相反的,则是老师的稍微到位,一切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那所谓的真传一句话。我也相信这么一句话,因为我自己偶尔练功的时候老师那么一点拨确实有不同的效果。

          不过,

          大家注意真传一句话是什么?是点拨,也就是如同窒息的人喘不上来的那口气。但是,靠这口气,人能活这么长么?显然不能。所以,真传一句话不假,但是有个前提:要么你之前已经积累到了一定量,要么你就是朝着点拨的方向去积累一定的量,否则,真传也是空话。

          最近,是深有体会亚。比如老师说的一个腰胯的要点,简单很简单,屁股要这么做,胯要那么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哈哈,老师只要不用手掰,这玩艺就还不听话了。今天,自个在家对着镜子摆,真是摆出汗水来了,还必须时刻注意,稍不用心,屁股就那样了,胯更是那那样了,结果自己舒服了功夫化水了。

          没有真传,傻练是白费的;真传上身,那也是需要傻练的。如果这两个条件不具备,不同时具备,真传永远是悬空的理论。

          上述说的不是空谈,是我自己的体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也会让大家看到我所说的是体会还是分析或者推论,以便大家了解我说的观点的真实性。


          6楼2008-03-22 10:59
          回复
            太极拳的意识

            作者:百合


            一直以来老师都在强调身体的结构性问题,那可是实打实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做对做错看个外形就知道了,我的功课重点也在调整身体结构方面下功夫,每有所成就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此一年多的时间,截止到今天,仍然没有完成身体结构性调整。对于,拳意或者说太极拳的意识层面,那是空白的,没想过!

            最近,有些不同了。

            第一次接触这个,是在其他老师那里,推手中讲的。同样个动作,自然状态下,按照太极拳的术语来说,是丢,就好像把一个东西扔在那里,就不管它了,任它风吹雨打。但是,带点意识,这个带法,各家有各家的说法,这位老师讲的是个领,意识一领,我的动作他能感觉不同来,我自己倒没什么,其后,他用不同的方式让我来回比较了带意识和不带意识的味道,端的不一样。很神奇!

            近来大假,常去老师那里。身体的调整当然还是加强的重点,但老师开始讲一些需要想象的东西了,这些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纯想象,但又和身体密切相关,而且还能产生非常不同的效果来。老师说:随着练习的深入,外形的问题正在逐渐地走向内部,如果按照早先的标准,动作没错,但按照如今的标准,就有问题了,不过这个问题靠外形的移动来弥补的成分是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意识层面的不足。

            我感觉,有些时候外形的确到底了,再怎么弄也只是效果不同,自身身体上的感觉不是很明显了。而有些却是能够发现外形的懈怠的,这也让我体会到人那份本能的惰性,稍加不注意原本到位的动作就会自己放掉,必须用精神保握住。又比如推手中,有些时候身形由于双方的胶着而不能很好的形成优势,这个时候就需要意识,这样的用法也是没有所谓的物质基础的,但我想通过双方接触的点却能够产生物质的效果。

            上述只是简要体会了意识的作用,这和我之前的认识是有一定偏差的。经过这几次的亲身体会,我很充分的认可了意识的作用,深深佩服中华武术“无中生有”的高深境界。不过老师也说,再怎么样也是必须要有物质基础的多,没有身法的配合,一切都是空谈。所以,看到了高级玩意,但练还是初级开始,估计老师是想吊吊咱们的胃口。


            7楼2008-03-22 11:02
            回复
              环环相扣

              作者:百合


              今日和越前闲聊,突然得了一个想法:

              功夫是很多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相叠的。有些环如力量、速度、协调、整体劲等等,层层相叠就是小局部、大局部等等。武术的不同不过就在于切入点不同,有些武术强调力量、有些强调爆发力、有些强调整体劲等等。但这些都是开始的切入点,等到切入这个环中后,就要整体铺开了。也许这也是功夫到了高深都是相通的一个解释吧。

              不同的老师,即使在同一流派的,因为对功夫的不同理解,也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学生,即使跟从同一个老师,因为个人特质也不同,老师的教导也会不同,自然带来的切入点也会不同。随着这样的分叉越来越多,切入点就越来越细致,差异也越来越大。

              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当你通过了切入点和你还在切入的时候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更多的是功夫特点已经形成,需要横向铺开的时候,更多是要求多接触,多交流,补足自身的缺陷(纯属猜想!);后者,则更多的是要把重点放在突出重点,练出特质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不到位的,也会被一些高人指出来。如果为了追求虚幻的完美主义,就放弃本身的特点突破,却按照某些高人不经意的一次两次指点的问题去解决,我个人认为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事。毕竟,一次、二次的指点对于练武术来说真就是隔靴搔痒,尤其对还没入门的人来说。还有可能会直接抵消你以前的练习的东西,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认为初学者少出去交流,免得花了自己的心,反而练不出个东西来。我现在也是这么在做的,傻练!


              8楼2008-03-22 11:06
              回复
                学会等

                作者:百合


                昨儿个玩斯诺克游戏,自不量力地去和有世界排名的高人玩,尽管已经调到最低难度,但是那准确度还是我不能比的,一场比赛下来,旁边等着都快睡着了。于是,便开始遐想。

                看着对方一个球一个球的打进去,仔细体会心理的变化,很轻易的发现急迫的心情越来越重,等到真轮到自己打的时候,患得患失之心更重了,出杆犹豫不决,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似乎有点想法了。

                都说成功是刹那的,前面的等待才是真正的功夫。如何在变化万端的外界刺激下仍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情去等待,这比获得最后的成功更加重要。只有平静了,才能体察机会,才能抓住机会。

                说了一大堆无关的东西,该扯到太极拳上了。按照我这样的理解,基本功,和套路都是在等待,做准备,为身体的劲路在需要打到对方身上的那一刹那而准备。前人实践发现,敌人的进攻总是这么几样,在经过研究,反击总是这样最有效。于是就遍成套路了。不过就是让你伺机而动。说穿了,还是等着。而推手,就是一种简化了的实践,基本上有了人和人对抗,这更要求等待了。从我练习的这些为数不多的推手中,我就自我检讨:总是把握不住机会,或者说总是找不准机会。没有机会的时候,瞎整,自个儿浪费精力;机会到了,又手忙脚乱的,也就错过了机会。今天这么一体会,还就是个等待的功夫没做足。

                都说,找个神枪手容易,但练个狙击手就难了,缺的就是这份耐心。

                这也是我们要练的东西。


                9楼2008-03-22 1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