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通香业吧 关注:7,576贴子:6,390
  • 0回复贴,共1

【香文化与文人墨客的不解情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香文化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武帝的鎏金竹节熏炉,远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手执燃木”的祭礼。香文化始于远古,鼎盛于宋元,在宋元时期,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普通百姓也将香视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环持香陪伴左右;文人雅士更是呼朋唤友,共同品香。古代文人有言:“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几千年来的缕缕馨香,始终像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灵。
千古文人佳客梦,却是红袖添香伴读书。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学家和凝在《山花子》中描写道:“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女子几次将那纤纤素手伸向香炉试探取暖,又端起酒杯尝了一口酒,红唇泛起了湿润的光泽,娇羞之态引人遐思。很多人都熟悉“红袖添香伴读书”这句话,但又有几人真正了解它?此诗句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的《寿简斋先生》——“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素腕秉烛,一缕暗香,流淌浮动,若有若无,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只为与佳人共醉于书、香之中。“一双十指玉纤纤,不是风流物不拈”,用食指与拇指轻轻捻一粒如梧桐子的小小香丸,点入香炉,冉冉上升的香烟牵动着你的每一根神经。

(鸡翅木圆形香炉)
相传汉代皇后的房子叫“椒房”,房内香药配方有利于多生儿子;而贵妃的房子叫“椒风”,房内香药配方有利于多生女儿。后宫佳丽三千,勾心斗角,想尽各种办法得到帝王的宠幸。熏香是妃嫔用来迷惑帝王的众多手段之一。
立在香炉前的女性,不论是宫词中的失意妃嫔,还是《花间集》中的艺伎,她们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个男人,或者满怀幽怨地思念他,抑或痛心于他的负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千古名作《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深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百无聊赖,熏香消愁。又是重阳佳节了,对比之前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更显凄凉。寥寥数句,在缕缕青烟的半遮半掩中,把一个闺中少妇思夫的愁绪含蓄地表露出来。明代画作《千秋绝艳》也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香几前,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想必除了她在此刻的忧郁和慵懒之余,心里一定牵挂着她远赴京城赶考的白衣书生张拱。

(紫光檀方形香炉)
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触动人们细腻的心。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传统香文化以熏香、焚香的形式让人心静而养性,查检内心的自我世界,反思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与矛盾,以求得物我两相宜、天人合一的意境。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香界》写道:“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人也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宋代道士王重阳在《咏烧香》中说道:“身是香炉,心是香子,香烟一性分明是。”温炉馨香、青烟翠雾之中,不知引发了多少灵感,燃烧了多少热情,平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祝福。
当然,香文化离不开文人墨客的推崇,也离不开其载体——香具。鸡翅木整木打造出来的香盒,复古感十足,其独特的纹路与室内的实木家具搭配协调,花纹饰的炉盖映衬着悠扬的青烟,别有一番韵味。而紫光檀香炉成品不需要做烫蜡、涂漆处理,其切面打磨后形成的包浆亮丽,让人不禁将其与美玉相媲美。当绿衣捧书和红袖添香齐遇精致而富有神韵的红木香具时,必定会碰撞出古朴而神秘、闲适却不失优雅的情调。


1楼2015-01-20 10: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