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跨学科研究的胜利
1978年,从北京传来喜讯:我校承担的“倾斜动线形成犁体曲面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在举国上下迎来科学春天的时刻,这一喜讯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特别是课题组全体成员。
我校是从事农业机械教学和研究的重点院校。犁是重要的农业机械,在当时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一直沿用苏联的水平动线设计原理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实践表明,这种设计原理很难指导我国大量应用的水田通用犁的设计。能否打破这种传统的设计理论,这是我校孙一源、朱金华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他们决心打破这种传统设计方法的束缚,并向农业机械部申请了“倾斜动线形成犁体曲面的研究”课题。农业机械部对此大力支持,并下拨3万元的研究经费。
犁体曲面看似简单,但要达到耕作阻力小、翻土质量好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与土壤特性、耕作速度、曲面形状密切相关,必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犁体曲面。他们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开展跨学科的大协作,并且很快得到了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杜家瑶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应用教学研究所副所长秦元勋教授、云南大学数学系邹举、王国栋老师、贵州O一一基地飞机设计所李振刚工程师、太仓农机二厂蒋锡琦工程师的积极响应,他们共同组成了跨省市、跨学科的研究小组。我校孙一源和朱金华两位老师负责组织、协调,使各学科的研究人员建立了共同语言,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专长:数学专业的老师建立曲面的数学模型;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将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研究出曲面设计方法;工厂的同志进行曲面制造;课题组全体同志参加样机的田间试验,进行研究、设计和改进。经过3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课题任务。
“倾斜动线形成犁体曲面的研究”课题成果的取得是课题组全体成员淡泊名利、精诚协作的成果,这在我国农业机械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今天,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我国正在建设科技强国,开展跨学科的科研大协作是时代的要求,“倾斜动线形成犁体曲面的研究”课题创导的协作方法和协作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
摘自:江苏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