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茶楼吧 关注:43贴子:2,497
  • 6回复贴,共1

[转载]《锄禾》诗的作者究竟是李绅还是聂夷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3-31 05:56回复
    南山种豆翁 (2009。10。1)
    近时闲翻《北梦琐言》,见其卷二载:“咸通中,礼部侍郎高湜知举,榜内孤贫者公乘亿,赋诗三百首,人多书于屋壁。许棠有《洞庭诗》尤工,诗人谓之‘许洞庭’。最奇者有聂夷中,河南中都人,少贫苦,精于古体,有《公子家》诗云:‘种花于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又《咏田家》诗云:‘父耕原上田,子斲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又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旨也。”
    《北梦琐言》是唐五代人孙光宪(约900~968)撰写的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笔记体小说集。其内容广泛地记述了唐五代时的政治史实、士大夫言行和风俗民情等,历来为研究唐五代史者所重视。书中还大量辑录唐五代诗人轶事,或兼录其诗句。对研究唐五代文学史有较高参考价值。
    看了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载的这则笔记,我们不禁迷惑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妇孺皆知的唐诗,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这在近代以来各种唐诗选本中都是这样明明白白记载着的。为何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却说它是唐代诗人聂夷中作的呢?
    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有关《锄禾》诗的作者是谁,从宋代以来对此都有争议。在清代初年彭定求等编修的《全唐诗》中,可能由于历来就有争议的缘故,所以为稳妥起见,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都分别收录了这首五言绝句。所不同的是在聂夷中名下,编者是将《锄禾》诗与“父耕原上田,子斲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归于《田家二首》之中。并在 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而在李绅名下,则是将《锄禾》诗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归于《古风二首》之中。但在李绅《古风二首》诗后却无篇章互见的说明。从《全唐诗》这种编撰方式来看,可以看出编撰者还是偏重于认可是李绅所作的。 在《全唐诗》本出来以后,近代以来有关唐诗的选本中,都明确地将《锄禾》诗收在李绅名下,并归于《古风二首》(有的题为《悯农二首》)之中。而所有这些唐诗选本认为是李绅的依据,又都援引的是南宋人计有功编撰的《唐诗纪事》一书。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3-31 06:00
    回复
      二.从《北梦琐言》和《唐诗纪事》两书成书的经过和后人对两书的评价(仅就书中对聂夷中条目记载的内容)来看,前者较之后者可信度更高。
      《北梦琐言》的作者孙光宪唐末为陵州判官,五代后唐时避居江陵,隐居时撰写《北梦琐言》。孙光宪撰写《北梦琐言》的内容,大都来自听闻或是亲身经历。他在其书序中说,他:“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始濡毫。” 可见孙光宪的撰作态度是相当严谨的。
      由于孙光宪的著作态度严谨,所以《北梦琐言》书中所载史事多为详实可靠的信史。许多研究唐末五代的学者在其著述中也都援引该书,如《唐记》、《太平广记》、《资治通鉴》、《旧五代史》、《十国春秋》等史书都不同程度采引《北梦琐言》中的资料,或补其缺,或资考订,可见《北梦琐言》是一本史料价值极高的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语不甚诬”,并认为“其遗文琐语,往往可资考证”。当然该书中个别记载也偶有失实之处。但是,总的说来《北梦琐言》确为记载晚唐及五代史事的极为重要的史料书籍。
      而计有功《唐诗纪事》的成书印制,却大有周折,并非计有功亲自所为。《唐诗纪事》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王禧刻本。而据王禧自序云,他在客中邂逅计有功之子,“因得是书,立命数十吏传录,其间不能无鲁鱼亥豕之误”。因而后来据王禧本翻刻的《唐诗纪事》的其它版本,其中的脱误舛错也就难免了。明代学者胡震亨(1569--1645)在其《唐音癸签》中就曾多处指出他张冠李戴的错误。
      显然从两书的成书经过和后人的评价来看,前者较之后者其可信度更高。
      另宋代陈泳(1035一1112)在其编撰的花谱类著作《全芳备祖》中,也将 “锄禾”诗列于聂夷中名下,而在李绅名下仅收录“春种一粒粟”四句。同时南宋人胡仔(1095?~1170)在其编撰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二十四中也说:“聂夷中《咏田家》诗云:‘锄禾日正午,汗滴禾下土;故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数言最佳,其余虽有讽刺,亦俚甚矣。”显然胡仔也认为《锄禾》诗为聂夷中所作。而《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三部(阮阅的《诗话总龟》、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比较有影响的诗话丛编之一,而三部之中又尤以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为后人所重视,其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3-31 06:03
      回复
        从陈泳和胡仔生活的年代来看,陈泳生活在计有功之前五,六十年;而胡仔也与计有功应该大致算是生活在同一年代时期。而这两位也将《锄禾》诗归为聂夷中名下,由此也可以佐证李光宪《北梦琐言》所载内容应该是信实有据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3-31 06:04
        回复
          三.从《北梦琐言》和《唐诗纪事》两书对有关聂夷中条目的记载来看,显然后者的内容源本于前者。
          《唐诗纪事》卷六十二聂夷中条目下是这样记载的:“夷中有《公子行》诗云:‘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又《咏田家》诗云:‘父耕原上田,子斲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又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旨也。”
          两相比照可以看出,《唐诗纪事》除了文中整个删去了《锄禾》诗四句和个别文字有变动外,其余内容与《北梦琐言》可以说是完全相同。显然《唐诗纪事》有关聂夷中条目的内容很可能是源本于《北梦琐言》。至于《唐诗纪事》中为何《锄禾》诗四句整个会失缺,估计是否与王禧得书后令人抄录时的误失所致有关?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3-31 06:04
          回复
            吕温与李绅同年,也是唐大历七年,即公元772年,河中府河东县(在今山西永济)人。吕温贞元十四年 (798)登进士第,次年中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受王叔文赏识,擢左拾遗。贞元二十年(804)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元和元年 (806)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元和六年(811)卒于衡州。
            从李绅和吕温的生平经历看,若李绅要以诗求知吕温,此事必定在其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之前,吕温贞元十四年 (798)登进士第之后这段期间。而这段期间(798--- 806年),吕温自已也还是一个位卑职微的小官吏。李绅即使要干竭求知,我想他会不会去找一个连自已也才刚刚被人引荐担当七`八品阶位不久的同龄人,这是很令人值得怀疑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3-31 06:06
            回复
              另: 最早记此诗作者为李绅的,并不是南宋著作,而是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
              李相公绅督大梁日,镇海军进健卒四人。……初,李公赴荐,尝以古风求知吕光化,温谓齐员外煦及弟恭曰,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所以此文立论有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3-31 06: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