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乔姆斯基理论的哲学基础
以乔姆斯基为首的生成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基于先验论哲学和笛卡尔(Descartes)的唯理主义哲学之上的,他反对经验主义,反对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行为心理学和心理学行为主义,主张采取唯理主义作为看待语言的观点和搞语言学理论的方法论前提。乔姆斯基用innate 这个词, 指内在的意义,并不是上帝的产物,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提出语言能力是天赋的, 即语言能力是有一定遗传基础的以生理的活动为机制的一种装置。因此,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具有哲学、语言学和生物学三者的特征。
乔姆斯基从笛卡尔那儿找到唯理主义这个武器,因为从笛卡尔到康德(Kant)的唯理主义表明,心智具有概念工具,有着天赋的能力,这就为解开语言本质的奥秘提供了启示:唯理主义地用概念工具去把握语言的本质(周昌忠,1992:382);但他并没有接受笛卡尔的二元论的形而上学,只是汲取了笛卡尔对待语言的唯理主义方法。因此,笛卡尔及其学派的先验论的唯理主义便成了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
4.1.3 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语言的本质问题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苦苦思索和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语言本体论的问题。乔姆斯基在这个问题上也不例外,他认为语言是人所特有的天赋能力,语言是天赋官能;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能力,是人的语言官能( Faculty of Language ),且这种能力是天赋的。他的“普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 )”指的就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是人们潜在的具有学会某种语言的能力,即人在学语言之前大脑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拥有遗传规定的属性,没有这些属性,人脑的语言系统就不可能发育成长,他把UG视为语言的生物基础,这可以说是人类语言本质的集中表达。
“普遍语法” 和“转换生成语法”表面上看似乎二者并无联系,但如果把“普遍语法” 和“转换生成语法”结合起来,它们恰好印证了《圣经》:“太初有道……万物因它而存在(赵彦春,2004:15)。”和“各从其类”以及《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蕴含的“道”和“逻各斯(Logos)”等深刻的哲学思想。
4.2 蒯因的语言哲学观
4.2.1 蒯因思想的哲学基础
蒯因是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西方逻辑方法、当代知识论与分析哲学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深受卡尔普纳和杜威的影响。他认为哲学关心的是我们关于世界和世界本质的知识,也就是说哲学是关于世界的知识。哲学研究对象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研究“存在什么?”。而对“存在什么?”的表述问题又可分两种:一个是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即本体论的事实问题;另一个是语言使用中何物存在的问题,即本体论的承诺(ontological commitment)问题,本体论的承诺即一切理论,无论哲学还是科学。都包含着某种本体论主张,即都对“存在什么?” 做出某种回答(周昌忠,1992:224)。在他看来,本体论问题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存在什么?”(What is there?)的问题。
他进一步指出哲学问题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两大部分,在本体论上他采取实在论(Realism)和行为主义(Behaviorism),在认识论采取唯理主义(Rationalism)、经验主义(Empiricism)以及实用主义(Pragmatism)的观点。他的哲学具有相当极端的科学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语言观上的自然主义,意义理论上的行为主义,认识论中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知识观上的整体主义,本体论中的唯名论倾向和物理主义,以及逻辑中的外延主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自然科学特别是精确科学的精神、方法与手段推广应用到哲学认识论的研究中(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