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吧 关注:471贴子:4,416

(申精)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真正纯正的,原汁原味的净土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帖的师兄:@at牛奶布丁123
发帖的贴吧:净土法门吧
前 言
中国净土宗由唐善导大师创立。时间从贞观十九年(645年,大师从山西玄中寺返回终南山悟真寺)至总章元年(668年,大师从悟真寺移居西京实际寺),亦即大师三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住持悟真寺期间。随着净土宗的开创,大师也经常从终南山悟真寺往返于帝京各大寺之间,热烈教化,获得巨大成功。传载: 士女归者无数,家家弥陀佛 ,户户观世音; 屠夫歇业,满城断肉。大师被尊为阿弥陀佛化身,所说等同佛说。其创宗的情形,《观经疏》说“楷定古今”“诸佛证定”“一如经法”“一句一字不可加减”,即纠正古今诸师对于弥陀净土法门的曲解、错解,开示纯正法义,得到诸佛的证明,成为净土法门之正脉、标准、规范。任何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若与大师所释相合,即知是正确可依; 相违,皆非正确,不可依。
善导师承道绰 ,道绰承续昙鸾 ,昙鸾承续印度之天亲 、龙树 : 此为中国净土宗之正脉传承。


1楼2015-04-22 20:16回复
    (三)德业教化
    大师念佛精诚,戒若冰清,律己峻严,待人慈恕,道行高深,超凡入圣。其念佛口出光明,神通智慧不可测度。一生教化极其广大,不可思议。相关传记中记载 : 入长安3年,化得满城归信,士女归者无数,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屠夫失业,满城断肉;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 10万至50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1万至10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者、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记数;书写《阿弥陀经》 10万卷,近代在吐鲁番发掘到大师的真迹《阿弥陀经》,其流布教化之广,令人惊叹;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壁,据信敦煌千佛洞的《观经》曼荼罗即是大师亲自作画。
    大师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起愿生之心,了知艺术的感染力甚大,推己及人,致力于净土宗艺术的弘扬。大师本人具有诗歌、音乐、书法、绘画、雕塑等多方面的卓越的艺术才华,大力推动了净土法门的弘传。


    5楼2015-04-22 20:17
    回复
      (五)地位影响
      大师本迹不可测度。古今共尊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说 :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印光大师说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说善导大师所说同于佛说,金口诚言,千古不易,其利无穷。日本法然上人赞曰 :弥陀愿王之垂迹。
      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是世界各国净土宗信徒共同认可的大祖师。其所提倡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修行法门,直接、间接影响了古今中外亿亿万万的人。在世界汉文化圈内,几乎没有人没有听过、念过阿弥陀佛的。在中国佛教史上,曾风起云涌许多大师,但能够如此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广受崇仰,后续不绝,深入亿万众生心灵,影响亿万众生日常生活,令亿万众生安身立命,启发亿万众生往生成佛的,只有善导大师一人。所以《瑞应删传》说 :佛法东行,未有禅师(善导大师)之盛德矣!


      7楼2015-04-22 20:17
      回复
        一、为什么要学习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我们中国历史上,一般熟知的净土宗祖师就有十三位,其他宗派的很多祖师大德也都弘传净土法门,也都有自己的净土思想。这些净土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差别的。经过历史传承之后,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信息和资料,初学的人会觉得难以抉择。
        最基本的,这里有一个契理契机的问题。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究竟地阐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意,最能契合我们这种通身业力的凡夫根机。


        8楼2015-04-22 20:18
        回复
          比较起来,我们之所以要选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弥陀自说
          正如前面所介绍的,古今相传,普遍公认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既然是弥陀化身,他所说的等于是阿弥陀佛亲自宣说的。印光大师说 :世传师是弥陀现,所说当作佛说看。
          我们既然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当然要以阿弥陀佛亲自化现的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净土思想作为我们的依准。


          9楼2015-04-22 20:18
          回复
            (三)正宗传承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净土宗的正宗传承。
            法门传承很重要。一般人学习净土法门,对“传承”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谁都可以念;净土法门也不必非要像禅宗那样以心印心、有严格的传承关系,似乎显得很松散。当然,这也说明它普及、易行、简单;但是,并不是说净土教法就没有规矩,就没有教理的组织结构,其实是有的。
            中国的净土宗,从南北朝至隋唐时代,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思想,是纯粹的净土教义。可是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主要著作因为法难、战乱等原因,在中国失传了。接下来宋、元、明、清这段时期,因为各宗的大德善知识都感觉到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都来弘传净土法门,引导修学各宗各派的人归入净土法门,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诸宗汇归净土”的局面。这样,一方面使得净土法门极大普及,另一方面也使得净土法门的宗义变得驳杂,杂有禅宗、天台、华严等各宗的思想。所以,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净土理念,一般都比较杂,比如“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或者“教依贤首,行归净土”,也有的人“教宗般若,行归净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善导大师一系的传承断代了,后人对一代佛法的判教、认识,失去了净土宗的立场,理论上只能站在禅、天台、华严的判教立场。可是在行持方面,他们也觉得靠天台的教观,靠华严的理事无碍观,无法当生了生脱死,最后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绕了一个弯过来,解门和行门之间不一致,不纯粹。这些理念,就对一般修学净土的人有了影响。所以,现在一提到净土法门,往往都有各宗各派的理解隐含其中。
            善导大师的思想不一样,它很纯粹,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站在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立场,以净土教理解释净土法门,完全不夹杂禅、天台、华严的思想,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标准的净土宗思想。
            总之,善导大师的思想是净土宗的正宗传承。
            我们学法要依传承。


            11楼2015-04-22 20:18
            回复
              (五)必定往生
              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教法,得到的利益就是必定往生,没有任何不确定性。
              如果依据其他的解释,未必能达到必定往生,因为摄受的根机不一样。比如“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很明显,这是受到禅宗的影响,这就不是引导我们这样妄想纷飞的凡夫,不是站在我们的立场所讲的,我们就得不到利益了。如果你听信了,你往生就不定,就打退堂鼓了。
              往往有很多弘扬净土的法师、居士,对往生净土自设一些条件和标准 :你念佛如果达不到一心不乱,至少要达到功夫成片;达不到功夫成片,至少要达到功夫成串;达不到功夫成串,至少要达到功夫成线。总之,达不到标准不能往生!有一百零八个“不能往生”,“若不能这样,就不能往生;若不能那样,就不能往生……”对照我们自己,很少人能做得到。按照他们的理念修行,必须达到标准,关键是达不到怎么办?
              如果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没有这些障碍,没有这些恐惧和担心。在《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发愿说 :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我成佛的时候,我要消除众生的一切恐惧,为众生作大安心。”
              我们有很多恐惧、担心。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我烦恼这么多怎么办?我贪瞋这么重怎么办?临终没法保持正念怎么办?这些,还是要找到源头——阿弥陀佛为我们安心。善导大师把阿弥陀佛的愿心——法藏菩萨的誓愿功德完全展现出来。我们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念佛必定往生!善导大师告诉我们 : 称名念佛是“正定之业”,没有任何不确定性。善导大师的话听起来令人信心倍增,他经常讲“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必得往生”“即得往生”……往生万不漏一。


              13楼2015-04-22 20:19
              回复
                二、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简略分为六点说明。
                (一)立足弥陀本愿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立足于弥陀本愿名号。
                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很多人解释净土法门不站在这个立场,而是站在众生心性的立场。立场不同,入手点不同,就有难易之分。
                如果站在众生心性的立场,他就会这么说 :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心性本来具足一切德能。虽然众生的心性具足这些功德,不过,被妄想遮盖了。修行的原则,就是把这层妄想给拿掉。好比太阳光芒四射,但是被乌云所遮挡,我们把乌云排除之后,自然是阳光明媚。太阳代表我们本具的佛性,乌云代表我们贪瞋烦恼的妄念,你能把它排除了,佛性显现,自然心地就明朗了。
                如果站在这个立场上,修持方向就不一样了。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了扫除妄想杂念,以念佛作为一个方便手段,目的是求开悟,断除烦恼。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以横超法,作竖出用”,那还是自力的法门,不是阿弥陀佛佛力救度的法门。
                站在众生心性的立场上,解释就比较玄妙 :因为众生心性与诸佛菩萨平等无二,没有时空的间隔,西方十万亿佛土毕竟不出我一念心性之外。文字上虽然懂,但没有亲切感。比如说十万亿佛土在我一念心性之内,什么样的一念心性之内?这个“心性”,是指我们的真心、真性,不是指我们的妄想之心。我们每天埋没在妄想当中,都是妄心用事。这一念真心我们没有悟到,虽然讲在心性之内,结果还是觉得在心性之外。这些玄妙道理,只是一种解释方法,我们凡夫只是听听而已,并没有亲切感。
                妄想杂念,就它本身来讲,是没有根的;因为我们执著它,它就有了根——以一念执心作为根本。你执著它,它就能够让你颠倒,让你轮回,让你下地狱。


                15楼2015-04-22 20:19
                回复
                  不执著它,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大彻大悟,破我法二执,无著无碍,法性本空,这样,妄念就无法起作用。所谓“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真性智慧一旦生起,一切罪业当下化为乌有。这种方法太难!我们起心动念都是“我”,念念都修这个“我”?:“我”走路,一步两步;“我”吃饭,一口两口,好吃不好吃……甚至听法也是“我”来听法,都是在修这个“我”,哪有一念离开这个“我”呢?
                  第二种方法,掉包的方法,对置,调换 :虽然我是妄念凡夫,我没有办法打破它,但是我不管它,我把它扔掉,把六字名号拿来。这样,根就没有了,这就很简单。我们不要抱住妄念不放。
                  《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够截断众生的生死根本——生死根本就是一念妄心。由这一念妄心,我们就会担心很多 :我有罪业,我有贪瞋,我有妄想,怎么办?还是“我”来“我”去。现在,把这一切投入阿弥陀佛的大誓愿海,不理它!一概交给阿弥陀佛去打发。阿弥陀佛已经承担我们无量无边的业障,我们是罪业凡夫,我们完全归投阿弥陀佛。我们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生死根当下就拔除了。这个很容易,所以称为“易行道”。不过这一点,有的人也有障碍,觉得交给阿弥陀佛不放心,这件事情抓到自己手上才放心。“我念佛念到现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师父,没感觉!”他又不放心了。
                  念南无阿弥陀佛,超越思议,不需要什么感觉。我们谛信佛语,不怀疑!
                  这正是善导大师解释净土教法的出发点、本源。为什么凡夫念佛能往生?善导大师不会跟你讲很多,他只说一件事 :因为阿弥陀佛没有骗你,阿弥陀佛为你发了愿,你念佛就能往生。如果阿弥陀佛骗了我们,那我们念佛就不能往生。
                  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萨,他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就立誓说 :如果我法藏成佛的话,十方所有一切众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智无智,出家在家,有修行无修行……通通不论,只论一件事——称我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我的净土,信顺不疑,我就能够让他往生,我的名号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功德力量。如果我达不到这一点,我就放弃成佛,继续修行,一直修到任何一个众生,包括一只鸟、一只蚂蚁,只要他愿意,都能往生。
                  《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说 :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成佛,就代表我们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的往生功德已经圆满成就。
                  我们想往生,就要有功德,靠罪过不能去往生要靠功德去!但是靠功德


                  16楼2015-04-22 20:20
                  回复
                    (二)面向罪业凡夫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以罪恶凡夫为摄受对象,不是以福善圣人为摄受对象。“你能修福业,你能行善法,你能圆满戒定慧,得证圣果”,如果以此为标准解脱生死,那我们就没有希望了。
                    善导大师的思想不是这样,而是以“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为救度对象,这也是站在弥陀本愿救度的立场所讲的。


                    17楼2015-04-22 20:20
                    回复
                      (三)行法简易殊胜
                      站在弥陀本愿救度的立场上,行法很简单。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只讲一条: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阿弥陀佛的誓愿不会那么复杂。
                      阿弥陀佛当初发愿,如果以诵经作为往生的行法,那就会有很多的限制和障碍 : 没有经典不能诵,不识字也不能诵;有经典、也识字,但是没时间也不能诵,结果就不能往生了。
                      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除念佛以外,都有所限制,这样,救度众生就不普及。佛号,谁都可以念,没有说你不出家就不能念了,你照样念,你念,照样能往生;你不能盘腿,照样念,念了也往生;你不识字,照样念,念了也往生。
                      这句名号本身,除了容易之外,还有殊胜的功德。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他不是给我们一个阿罗汉的果位,也不是给我们一个菩萨的果位。佛的大悲心:如果说我自己成了佛,结果让你们只成阿罗汉,那么我就是有私心,我就不能叫大慈大悲。佛的本心是让一切众生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了,他要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就是要我们去成佛。
                      六字名号中完全具足了成佛所具备的一切功德,阿弥陀佛用六字名号把这一切功德无偿地交给我们。就好像父母将亿万家财浓缩在一张小支票里,交给孩子。阿弥陀佛五劫思维,兆载修行,圆满一切功德,浓缩在六字名号里面,交给我们,可以免除三界六道的轮回,可以直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赐给我们的圆满功德。
                      很多人往往看不起六字名号功德,反而执著自己所修的一点点人天有漏善法,那个怎么能比呢?“我修布施,我做善事功德;你光念佛怎么能往生?我这样行善积德才能往生!”其实大错特错!这是知见上的根本错误。而一般人讲解净土法门,因为没有悟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也不了解这句名号就是最圆满的功德,他所提倡的,往往就会夹杂,以诸行回向求往生,这样就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怀。我们依这样的方法,往生就困难了。
                      善导大师单刀直入,望佛本愿,专而复专,一句名号念到底,最简易,最超胜。


                      18楼2015-04-22 20:20
                      回复
                        (五)平生往生业成
                        依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念佛,平生的时候“往生业成”,往生净土的净业成就了,就是通俗所讲的有把握了,能定下来了。不是等到临终,而是我们现生、活着的时候,往生之业就已经定下来了,这叫“平生业成”。
                        平时没有遇到念佛法门,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发起信愿心念佛,这叫“临终业成”。
                        如果我们现在接触这个法门就专修专念,一句名号念到底,善导大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尽此一生,誓不退转,这样的念佛,称为“正定之业”,决定可以往生,不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心里就安稳了,决定下来了,这叫“平生业成”。
                        有人认为,虽然一生念佛,但是临终那一念如果把握不住,就前功尽弃,不能往生,一生念佛恐惧不安,不成正定之业,这就和善导大师所说的不同了。


                        20楼2015-04-22 20:21
                        回复
                          三、讲题安排
                          这次学习讲题分为五大类。前七章说明“本愿之教”,即教门;接下来八章说明称名之行,即行门;接下来一章说明“凡夫入报”,即凡夫之机得入报之益,所谓“摄机利益”;接下来两章结劝,先引祖语说明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再“比较显胜”,分三十小点将念佛与诸行比较,说明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劝专修念佛;接下来一章解释三经疑难要点,最后附回答提问。
                          本愿之教——教门七章;
                          称名之行——行门八章;
                          凡夫入报——摄机利益一章;
                          结劝两章。
                          答疑一章。
                          教门显明净土宗教理的基柱,由此而搭建净土宗教理的框架。所谓“基柱”,如同建造楼房的基础和梁柱,是非常重要的。
                          教门七章,对于一宗教理的建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净土宗的传承关系。这七章通通围绕阿弥陀佛的本愿展开,显明净土宗纯粹的本愿救度之教,依次如下 :
                          第一,难行与易行;
                          第二,自力与他力;
                          第三,圣道与净土;
                          第四,要门与弘愿;
                          第五,正行与杂行;
                          第六,定业与助业;
                          第七,信机与信法。
                          前四章分别介绍龙树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教判。第五、第六章为善导大师对净土宗的行判,第七章说明依据如上判释,净土宗行者的信仰取向。
                          依教起行,依行得益。接下来的内容依次展开。


                          22楼2015-04-22 20:22
                          回复
                            龙树菩萨深入大乘教理,得无生法忍,大龙菩萨就把他送回岸上,他就要开始弘法了。但是当时的南天竺王承事外道,毁谤佛法,龙树菩萨就应征入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国王就注意到他,问 :“你是何人?”
                            “我是一切智人。”
                            国王大惊,问 :“一切智人,那你知道现在天上在干什么?”
                            他说 :“天人和阿修罗正在打仗。”
                            “你怎么知道天人和阿修罗正在打仗?”
                            他说 :“不信你看。”接着,只见阿修罗的残肢和兵器纷纷从天上掉下来。国王就信服了,受其法化。
                            龙树菩萨是位了不起的大德,被尊为“八宗共祖”“释尊第二”。不但净土宗,中国的大乘佛法八大宗派都共同推举龙树菩萨为祖师。大乘八宗都能在龙树菩萨的著作里找到理论依据,找到源头。
                            龙树菩萨虽然八宗并弘,但他本人信仰的归宿在哪里呢?根据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里的预记,龙树菩萨是归心极乐世界 :
                            南天竺国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
                            能破有无宗。
                            我们凡夫就堕落在“有见”和“无见”当中。龙树菩萨著有《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这些都是站在空宗的立场上破有见的;还有像《十住毗婆沙论》,则是站在有宗的立场上破无见的。“有见”“无见”是我们凡夫的执著,如果讲“有”,就认定实有;如果讲“无”,就认定实无,这样就不是佛法的中道。龙树菩萨破斥凡夫“有无”之见。
                            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龙树菩萨现生证入“欢喜地”,就是初地,又称为“不退转地”,可以分身到百千佛土去,智慧、德行已经是不可思议了。
                            这样一位大德菩萨,他是选择极乐世界作为最后的归宿。不要说龙树菩萨,就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都如此,十地菩萨共同选择极乐世界作为往生的净土。


                            24楼2015-04-22 20:22
                            回复
                              (三)呵问许说
                              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之后,龙树菩萨先是批评,批评之后才应许他的要求,说出易行道。
                              怎么批评?
                              如汝所说,是儜 弱怯劣,
                              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何以故?
                              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未得阿惟越致;
                              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
                              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你这样讲,是没有发大心。你是一个软弱者,你是一个胆小鬼,你胆小,你下劣,你没有发大愿。为什么呢?因为佛讲了,要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发心成佛、求佛果,在没有得到不退转地的这段长远的时间之内,应当精进勇猛,连身体和寿命通通都不爱惜。日夜不停地努力修行,就像头上着了火要立即扑灭一样,一刻也不能耽误。”
                              然后又说道,一个人即使是自了汉、想成为阿罗汉,都要精进勇猛地修行。菩萨的修行跟阿罗汉相比,还要精进亿倍,所谓“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不是说每天磕多少头、诵多少经叫精进修行,那简直是在玩,太懈怠了!那不叫精进。我们凡夫很难想象阿罗汉的修行,菩萨就更不用说了。
                              行大乘者,佛如是说 :
                              “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一般人能把一张桌子举起来;力气大一点的,一百斤的石头也能举得起来。可是,发心成佛的艰难程度,比我们举起三千大千世界还要困难。因为发心成佛是要承担一切众生的罪业,这些众生的业障压在我们身上,我们都要承担,所谓“荷负群生,为之重担”,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龙树菩萨继续说 :
                              汝言“阿惟越致地,
                              是法甚难,久乃可得;
                              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
                              是乃怯弱下劣之言,
                              非是大人志干之说。
                              你现在说“如果有易行道,能够快速达到不退转”,你这不是退心吗?你这不是很下劣、很胆小吗?先是对他进行呵斥。
                              不过,“我只能这样,怎么办呢?”底下还是要给他指明道路。龙树菩萨说 :
                              汝若必欲闻此方便,
                              今当说之。
                              “当然了,如果你一定想知道,我就跟你讲。”
                              龙树菩萨是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根机,说 : “你要修行难行道,那是如何如何困难,不容易哦!”龙树菩萨是过来人了,他是不退转位的菩萨,他就知道自力修行很困难,连他自己最后都走向易行道。所以,他的呵斥是一种折服的方便,等于欲擒故纵,让我们知道修行不易,而起殷重希求的心,最后说 : “你真想知道,我就告诉你!”


                              27楼2015-04-22 20: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