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深夜吧 关注:506贴子:11,748
  • 3回复贴,共1

【转贴】梦断红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5-10 22:28回复
    多情的送葬人——宝玉 

    有这样一个不为外界所认识的群体,有着除了三从四德之外不为人知的美之所在,这种美以悲剧为结果的,如春日之花,纵使姹紫嫣红开遍,也挨不过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就是在那一瞬的美丽绽放中,以宝玉之眼见证了那种纯,净,婉,悲的美之所在,但他保护不了也挽留不住,所以他也是悲剧性的。 
    小丫鬟们如芳官,小红等不过十三四岁的年龄,一团孩气,只是才发出花芽的枝条,默默于一角却有着盎然活泼的闹春之意,坐卧不避,嬉笑无心,但她们却是一种最真实纯粹的美丽的存在,这种美的结果不外是寂寞中的消亡(藕官),寄情于贵公子的雨中痴字(龄官)或是不由主的嫁与小厮(彩霞)沾了男子气味的变成了鱼眼珠,当然也有那打发到庵里作了姑子,宝玉如同在满园春色中看到秋花惨淡,因为是盛宴,所以秉烛夜游,但最后的人走茶凉,蛛丝结满雕梁,他只能一日挨过一日的这样看下去等下去,以自己的眼泪送了她们,其实那一句争执“有你们的眼泪送了我,死了也罢了”不过是说宝玉就是这样一个多情的送葬人。 
     
    花开一世,但为有知己执枝, 
    红楼一梦,有宝玉一人,不枉历劫红尘一世。 
    有多少女子真的只希望锦衣玉食,花谢花飞,但求有知心者为之一泣,亦不负湘涸云逝。 

    宝玉的博爱,决不只是为那风月情浓,他只是太爱那片美丽,那片如镜中花水中月的脆弱和孤寂。那种爱是欣赏,是怜爱,是扼腕而叹,是空洒泪,怀余香,是以侬毕生之锦囊,收尔今生之艳骨,是即便天尽头无处有香丘,也要守到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坚持。 

    虽然他顽劣,固执,时而的滥情,甚至和一些别有用心的女孩不清不白,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在那样一个糜烂,腐朽的“除了门口那对石狮子,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的深门府第中,在脂正浓,粉正香的左环右绕中,又有哪个凡人真的跳的出,躲的开的呢?连清高槛外的妙玉到头来不也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么?只可叹,这样的懵懂年少中,他的眼里不会有纯洁,也不该有纯洁。正是因为看到了,经历了,体验了那诸如贾珍,贾蓉,贾链的不齿之行,才会在这种对比中呼喊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一惊世之语,才会在对未来的忧虑中不放过一点美,以最后的时间去品味,去珍存,去惊叹,去心甘情愿的做那世间最后一片美丽的送葬人。


    2楼2008-05-10 22:30
    回复
      旷古奇今的空中楼阁——宝黛间的爱情 

      黛玉,灵秀,说起这两个字,犹听琉璃檐间玎玲,清越之远,却余音在耳。 
      娇嗔,俏语,雅谑,苦吟,在宝玉的眼里,黛玉的完满与不完满构成了无可替代的女儿之美的颠峰,那种美已与潇湘摇曳的竹影,“口角噙香对月吟”的才情,“菱花镜里形容瘦”的愁思合而为一。 
      可是,宝玉的多情,无缘的哀叹,黛玉真的能懂么?恐怕她无法站在宝玉的角度上领略那对女儿之悲的哀怜和博爱,否则她不会那样疑心。但她为什么又称得上宝玉的真真知己呢,因为她也是这样一个送葬人,不同的是她葬花,葬的是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而宝玉葬的是女儿之逝。花也好,絮也罢,悲的是自身哀叹也罢,但她天生所郁结的那一段情思,秋窗风雨,雨打残荷,那一段风流悲韵却是与宝玉不谋而合的。为何在山脚下听到那一段“葬花吟”宝玉已痴到了过去,全然不知怀中落花撒满一地?那是一个孤独的守祭者,暮然间听到自己的心语为他人所吟唱,如同子期听到伯牙高山流水般的弦音,那种丝丝入扣的契合又怎么能不深入他心,这样的美又怎么能不值得他去用一生来祭奠。 

      但这样的美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可以说,宝黛间的爱情是近乎纯精神的,两个这样性格的人在一起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象宝玉,他不想走出女儿国,想一辈子沉浸于花开花落,为他所称道的那片美丽而守,可是这样的浪漫真的可以一生一世么?贾母死了,贾政死了,即便大观园没抄,家门依旧鼎盛,谁撑谁守?难道要那衰草连天之时,看着家中的姐姐妹妹粗纱纺缁,就是对这种美的守护,对这种美的负责么?虽然听起来象是对一种流传至今的古典美韵的粗劣诋毁,但是这话不吐不快,诗人,就让他在最绚烂时死去,贾府,就让它在浮华之间衰败吧。如烟花,在那一瞬光华照人,然后坠落无踪。只有这样短暂而剧烈的痛,才能以泪水遮住读者的眼,好看不到那时间无情的侵蚀,侵蚀到宝玉如雪芹般以粥度日尚不能糊口,侵蚀到黛玉花颜残陨,乞讨巷首街头。 
      可以说贾府的被抄是福不是祸,它是红楼一梦自“还泪”始至“历劫”终的前提保证,正如花开一季,只取那一次最绚烂的坠落。


      3楼2008-05-10 22:32
      回复
        不可逾越的距离——宝黛悲剧的根源 

        那么红楼中有没有现实的人呢,当然有,恐怕首推的不是宝钗,到是贾母。 
        有另外一种对结局的推测,说是宝玉在抄家之时涉牢狱之灾,黛玉并非死于金玉良缘,而是对狱中宝玉的思念和伤心,当宝玉归家时,黛玉已逝,最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娶了宝钗。 
        这种猜想有它的合理处,但我以为,贾母想把宝钗配给宝玉不是一时两时的了,更不是因为没了黛玉才行其下策。 
        正如书中五十回所言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 自己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这孩子没福……”凤姐也不等说完,便も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 "贾母笑道:“你要给谁说媒?"凤姐儿说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也知凤姐儿之意,听见已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 
        由此可见,虽说贾母常言黛玉是心尖肉,不过凭空出来得一个宝琴也可以使贾母动摇,所以说,在老祖宗心里,黛玉从来就不是合适的人选,而宝琴不过是“宝亲”,一个过度和暗示罢了。 

        而安时处分的宝姐姐却似乎在贾府花了不少心思,深知贾母吃,看,喜简朴,无一不从;作起事来施小惠,全大体,连赵姨娘那样刻薄得人都赞不绝口。而不多行一事,不多言一语的她在宝玉身上可算得上很越界了,宝玉不读书,她劝,被冷,苦劝,被辱,再劝,真的劝到宝玉无言相对沉默反抗了,她依旧锲而不舍。宝玉午睡,这劝别人恪守妇道的宝姐姐却偷着给人家绣起了贴身的肚兜。宝玉挨打,天啊,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 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宝钗这样做又究竟为了什么呢? 

        “金玉良缘”很不幸在书中很早就出现了,如同他们的命运一样很早就被一锤定音,这一音,定在贾母的心里,宝钗的心里,又何尝不是在黛玉的心里,这也是她忧心忡忡,娇袭一身之病的来源,但她仍想做最后的挣扎,在这场悬殊的权衡中,黛玉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宝玉的一颗真心,一分真情。但这分情对宝钗来说不重要在她的概念里,在这个吃“冷香丸”住“雪洞”身挂一把“金锁”的女人心里没有情,她要得只是一份婚姻,她的聪敏在入院之初便感觉得到她注定是“二奶奶”未来的贾母,所以上下连通,对自己的夫君,未来的保障再苦再难也要让他有所发展,至于宝玉对林妹妹的痴痴傻傻,黛玉的拈酸吃醋对她而言,没有什么可值得记挂,因为最后的决策人是贾母,面对着自己不成器的娇孙,一面是病若西子,寄人篱下,又偏心高气傲的黛玉,一面是肌骨莹润,安时处分,丰年好大雪的宝钗,她会怎么做那?更难得的是在宝哥哥,林妹妹还每日困于园中悲春伤秋之时,宝姐姐已谙世事,有着难得的现实,冷静和清醒,那份贵气,那份智谋,那份官场韬略,那份正统中的正统,主流中的主流,那份人情练达正是宝玉所最缺少的,想保证他以后的仕途之路,宝钗无疑是天赐良缘,已经历太多的贾母,恐怕不会太难下抉择的。 
        这就是宝黛悲剧之所在,不是所谓的封建压迫,而是理想与现实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即便在当世,在未来,也依旧无可回避。 

        所以说红楼梦是部好书,他不只是向我们描述了穿云入月的亭台楼阁之类不可想象的温柔乡富贵地,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现实,正是因为如此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惋叹,这样的感伤,所以纵使隔越千百年它依然可以如古莲在我们的心湖上悄然绽放,红楼无言,唯予一梦,这一梦,梦彻千古奇葩,梦醒痴男怨女,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一梦中,在这荒唐言,辛酸泪中,流转,传承……


        4楼2008-05-10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