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汉服吧 关注:174贴子:1,676

【科普】细论山海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 天下汉服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7-17 15:54回复
    山海经包括《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
    《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
    《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
    《海内经》包括《海内 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
    《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7-17 15:5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7-17 15:56
      回复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㬈。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贯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7-30 14:41
        回复
          再往东三百里,是座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木,又有许多白色猿猴,还盛产水晶石,并蕴藏着丰富的黄金【又是个好地方】
          附----------------------------------------------------------------------------------------------------------------------
          白猿
          白猿生活在南方的堂庭山上,非山上也有白猿。说起白猿,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幅画面是老版电视剧《西游记》中花果山里那只长眉毛的老猴子,有点仙气,貌似活了很长的样子。但仔细一想又有不对,因为它不是白的,而且都说了它是猴子,而不是猿。我们常说猿猴,有时候还真分不清哪个是哪个,其实猿与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猴有尾而猿无,就流传下来的一些图看,基本上可以说白猿是有尾巴的,短的也没有短到兔子那种程度,况且兔子那个还算尾巴,说不定古人也跟现代人一般,不大分得清猿和猴的。
          《抱朴子·对俗篇》说,猴寿八百岁变为猿,寿五百岁变为攫。所以可以说,猿就是猴精,是长寿的猴子,白猿并非一出生就是白猿了,活得久的才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猿产于川广深山,其臂甚长,能引气(通过呼吸将自然之气吸入体内,是一种养气之法),故多寿。这与“辟谷”很像,辟谷常见于修仙小说,一般是修仙者初入门的境界,不用吃饭只吸收天地精气即可强身健体,精进功力,在现代也有人修炼辟谷之术,这也许可以成为减肥者的一种借口,但事实是现在还真存在这样的人——期望着通过不吃饭菜吃空气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跟绝食的区别仅仅是一个想死,一个不想死而已,但白猿能靠“喝西北风”成仙,人可没有这本事,或许练到高深,便真“成仙”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30 14:42
          回复
            往东三百八十里,是座即翼山,山上长野兽,怪鱼,蝮虫,怪蛇,奇树,人不可上去 盛产白玉【有白玉又怎样,命要紧,还是不要去了】
            附-------------------------------------------------------------------------------
            蝮虫
            大虫非虫,“蝮虫”也不是一种虫,猨翼山中怪蛇、怪兽、怪鱼很多,蝮虫也是一怪。郭璞描述:“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又名反鼻。” 《尔雅·释鱼》又说“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所以蝮虫是体型比较大的生物,郭璞说的“鼻上有针”应是指鼻子上有刺,或者是像蜜蜂、蚊子那样的器官。还有一些说法,说蝮虫又叫蝮蛇、虺(huǐ),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动物,屈原在《离骚·大招》的招魂词中,呼唤灵魂不要去炎火千里的南方,说那里有蝮蛇等可怕的生物。关于虺有两种说法,其一,它是龙的早期形态,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其二,它是一种恐怖的九头蛇。两者都是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假以时日,必是大神大凶级别的生物。蝮虫分布很广,除猨翼山外,羽山、非山,皆“多蝮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7-30 14:4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7-30 14:55
              回复
                再往东三百里,是座柢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有一种鱼,形状像牛,栖息在山坡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有翅膀,而翅膀长在胁骨上,鸣叫的声音像犁牛,名称是鯥,冬天蛰伏而夏天复苏,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
                附-------------------------------------------------------------------------------------------------------------------------
                -鯥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鯥(lù)是一种集鸟、兽、鱼、蛇特点于一身的生物,它的样子像牛,蛇尾,胁下有羽毛,能飞,叫声像犁牛。原文“冬死而夏生”意指它冬天休眠,夏天出来活动,即有冬眠习性。人吃了它的肉,可以防治痈肿疾病。
                以下是摘自张步天所著《山海经解》中的一段分析:
                据经文分析,可知此“鯥“即今名穿山甲者。穿山甲哺乳纲穿山甲科,有四足。此兽体与尾均覆以瓦状角质鳞,似鲤鳞。又因穴陵而居,故称陵鲤、石陵鲤。经文所述与穿山甲习性、药用功能可合。此兽有四足,体态体色与牛颇似。尾尖似蛇。穿山甲头部小,好是食蚁,水陆可行,适合南方山陵生活,与南山经地域亦合。此兽属于哺乳类中较低及者,与鸭嘴兽食蚁兽颇近,有冬蛰习性,与经文”冬死而夏生“能合。穿山甲鳞片可入药,性微寒,味碱,有通经络、消痈肿之功能,与所记“食之无肿疾”合。至于经文“有翼,其羽在魼下”则系观察失误,或受访者陈述失真,所记“翼”、“羽”当系此兽覆瓦状角质鳞之误导。
                虽然分析头头是道,还顺便给读者脑补了一些穿山甲的知识,可是怎么看怎么不像,除了都是动物,穿山甲根本就没有哪一点像牛,古人也不至于像不像牛都说不准。专家的话可以信但不可以全信,《山海经》中众多生物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答案。也许很多人宁愿相信它真的存在过,只是灭绝了而已,并不一定非要找出个似是而非的答案,生套一些相似点,然后不通之处全赖在古人身上,比如古人眼花,口误,传述中的扭曲,记录失真等等,这些理由是对是错不值得讨论,没有标准答案的批改永远不能服众, 结果还是古人背黑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7-30 14:59
                回复
                  再往东三百里,是座亶爰山,山间多水流,没有花草树木,不能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长着像人一样的长头发,名称是类,一身具有雄雌两种性器官,吃了它的肉就会使人不产生妒忌心
                  附-----------------------------------------------------------------------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类又叫做灵猫,它的样子像野猫,有一头长发,雌雄同体,即有雌雄两种性器官,能够自己受孕,自己繁殖,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产生嫉妒之心。
                  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生物。首先是它有头发,很多动物头上都有毛,比如马,比如狮子和猴子,但是我们叫那些为鬃毛,叫鬣,却不叫头发,因为它们明显与人的不一样,类身上的毛发分布应与人类似,所以它头上那些毛可称之为“发”,原文“髦”还有刘海的意思,但是此解释成立的前提非得是类会自己剪不可。第二个奇特之处是它是雌雄同体,这跟蛇不一样,蛇是有雌雄的,这也跟蜗牛不同,虽然蜗牛也是雌雄同体,但是蜗牛需要异体交配才能繁殖,类不需要,它自己就能生。
                  没有了性分别,也就无所谓性排斥,“同性相斥”在人身上体现为嫉妒,特别是后宫中的女人们,吃了类的肉,可以不生嫉妒之心,皇帝若是有这剂良药,说不定是能活得更久一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7-30 15:04
                  回复
                    再往东三百里,是座青丘山,山南阳面盛产玉石,山北阴面多出产青雘。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与婴儿啼哭相似,能吞食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
                    九尾狐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九尾狐生活在南方的青丘山上,是一只食人凶兽,它的叫声像婴儿啼哭,以此诱惑听到的人靠近,吃了它的肉,可辟邪辟蛊。
                    《山海经》中有三处提到九尾狐,皆为凶兽,但在其它典籍中,九尾狐又是祥瑞和子孙昌盛的象征,常与玉兔、金蟾、三足乌并列于西王母之侧,是西王母的使者与随从(虽然西王母长得比较恐怖,毕竟是大神)。郭璞说:“太平出则为瑞”,即是说九尾狐属正属邪并非天生,而与所处的时代有关,由时代中的人赋予它属性。古人迷信思想很重,牵强附会的能力强,不顺眼的时候看什么都是不好,而且由上至下,统治者说不好,百姓就必须都来踩,百姓之间也常常”三人成虎“,且尤为重视神鬼之说,这直接导致了出现在不同时代的九尾狐,得到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待遇,只能说是“生不逢时”。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了一则禹娶涂山女子女娇为妻的故事,说禹娶涂山女子,是九尾狐献瑞的结果。传说禹治水至三十岁时,还未娶妻,有一次,他走过涂山,见到一只九尾白狐,不禁想起涂山当地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大意是说,谁见了九尾白狐,谁就可以家道兴旺。于是,禹便娶了涂山女子女娇为妻。或有另一说法说禹取的这名涂山女子就是九尾狐所化。(摘自徐客的《图解山海经》)
                    相传狐狸的尾巴是用来储存灵气的地方,当狐狸吸收了足够的灵气,尾巴就会一分为二,到最终裂变成为九条尾巴时,狐狸就会有不死之身。《封神演义》中的妲己是中国九尾狐的典型代表,她迷惑纣王,使得天下大乱,虽然法力不大,却让很多神仙无可奈何,在高层博弈下的缝隙中,她如鱼得水,但最后血本无归,其实算来算去不还是女娲大神一句话的事。日本的九尾狐代表是玉藻前,她的祖先来自中国或者印度,她和酒吞童子、大天狗并列为日本三大妖怪,是鸟羽天皇的爱妃,最后被安倍晴明杀于那须野,化成了杀生石。找来找去,各种九尾狐的共同点是都是美丽的女子形象,都祸国殃民,最重要的是都死得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7-30 15:08
                    回复
                      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斑鸠,鸣叫的声音如同人在互相斥骂,名称是灌灌,把它的羽毛插在身上使人不迷惑。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叫声酷炫,目测不适合养殖,母上大人在家里嗷嚎,它在家外嗷嚎,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
                      灌灌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畏。”
                      灌灌和九尾狐一同生活在南方青丘山上,它的样子像斑鸠,叫声像人在互相喝斥,它的肉可做药,有益智功效,佩其羽可不受蛊惑,《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说这种鸟的肉味道十分鲜美可口。
                      佩戴它的羽毛可以不受蛊惑,则有两种说法皆可行,其一,它与九尾狐生活在同一座山上,物以类聚,从九尾狐的能力看,青丘山应该是一个毒物迷障繁多之地,因此当地生物天生有辟邪辟蛊的功效,其二,万物相生相克,有毒物处必有克毒之物,灌灌也许正好是九尾狐的克星,佩戴它的羽毛,则可不受九尾狐的迷惑,安然过山。虽说有可能灌灌是九尾狐的克星,但是狐狸正好是鸟类的天敌,所以在青丘山中,即使能力相克,但作为猎物的灌灌,在实力上是不能与九尾狐匹敌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7-30 15:09
                      回复
                        泽中有很多赤鱬,形状像普通的鱼却有一副人的面孔,发出的声音如同鸳鸯鸟在叫,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疮【叫声依然酷炫,还是条人鱼但是颜值不高 】------------------------------------------------------------------赤鱬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赤鱬是一种鱼,它长着人面,叫声像鸳鸯,吃了它的肉,可以防治疥疮。
                        《安徒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为了获得双腿去追寻自己的爱,喝下了巫婆的药,最终化成了泡沫。这个故事结局虽惨,却将小美人鱼美丽、勇敢、执着的形象留在了世界人心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鱼成了“美丽”的代名词,“狐狸精”是东方的说法,“美人鱼”是世界的共识,不管她们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她们都是美的,所以叫“美”人鱼。《山海经》中就有几种人鱼,各有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点——都与“美”这个字没有丝毫关系。
                        赤鱬是一种人鱼,人面鱼,这样的形象想想便让人不寒而栗,与大众心中的人鱼大相径庭,它更像是日本的妖怪,在中国,它算不上妖,因为照中国人心中的标准,凡为妖者,或多或少,必有些法力,它只能算怪,一种能入药的怪。《山海经》中的人鱼还有陵鱼、龙鱼等,它们都不是人们心中的美人鱼。不过美是没有标准的,即使是多数人认为的“美”,也不是标准。人的审美千差万别,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美的共识,譬如唐代以肥为美,现在以瘦为美,赤鱬和其它几种人鱼也许是美的,是一种我们不了解,而古人了解的美。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7-30 15:10
                        回复
                          山中还有一种鸟,形状像鹞鹰却长着人手一样的爪子,啼叫的声音如同痹鸣,名称是鴸,它的鸣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哪个地方出现而那里就一定会有众多的文士被流放。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鴸(zhū)形似鸱(chī)(鸱为猫头鹰的一种,见于《西次三经》三危山中,汉代及以前,鸱被视为一种神鸟,为灵魂世界的引导者,守护者,而后世中,因其形音诡恶,被视为不祥之鸟),它长着人手一样的爪子,啼叫声像公鹌鹑,如自呼其名。鴸是一种不祥之鸟,它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许多人被流放,它是流放者灵魂的化身。
                          传说鴸是尧的儿子丹朱所化,丹朱是尧的长子,为人傲虐而凶恶,喜欢到处游玩,那时候洪水为害,他便乘船到东游西逛,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洪水被大禹治理平息了,他便指使人昼夜不停地替他推船,这边是“陆地行舟”的由来。尧看丹朱实在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便把天下让给了舜,而把他流放到南方的丹水去做诸侯。当时住在中原的一个叫“三苗”的部族的首领很同情他,便联合他一起抗尧,结果失败,三苗首领也被杀。丹朱带着他的残军,一路逃到南海,对着茫茫大海,进退无路,羞愧难当,于是自投南海而死,死后他的灵魂化为了鴸。由于鴸发音与“诛”相同,十分不详,因此常常遭人厌恶,而后丹朱的后裔聚集在南海附近,逐渐建立了一个国家,叫驩(huān)头国,也就是丹国,那里的人样子非常奇怪,都长着人脸和鸟的翅膀,却不能飞,只能当拐杖扶着走路。
                          鴸和精卫有共同点,它们都死在了海里,也都“死不瞑目”,但鴸与这只“愤怒的小鸟”又有所不同,首先从死因看,两者动机不同,一主动一被动,主动是自杀行为,被动是飞来横祸;然后从结果看,都变成了鸟,只不过一善一恶,善者讨喜,恶者遭嫌;再者从影响看,一流芳百世,成了勇敢坚强的化身,一遗臭万年,变成流放与不详者的代言。这么一比较,精卫两胜一负占优,但这要说起来,两者都是怨念,都是不能升天,不进轮回,精卫的“仇人”是大海,一来它填不平,二来玉帝与如来就算偏袒也总不能帮她把海填了,加上她身份摆在那,阎王又不敢派无常来强行勾魂投胎,所以精卫就一直这么一只鸟“奋斗者”,而鴸,它的子孙都多得可以建立国家了,愚公移山好歹有后代上,填海比移山难,人手没愚公多,感动天帝这事儿又已经不管用了,这么一比,精卫完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07-30 15:18
                          回复
                            再往东三百四十里,是座尧光山,山南阳面多产玉石,山北阴面多产金。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人却长有猪那样的鬣毛,冬季蛰伏在洞穴中,名称是猾褢,叫声如同砍木头时发出的响声,哪个地方出现猾褢那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
                            -------------------------------------------
                            猾褢
                            “有兽焉,其状如人耳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猾褢(huá huái)长得像人,全身长满猪样的硬毛,它冬天蛰伏在洞穴中,夏天出来活动,它的声音如同砍伐木头的响声,它在哪里出现那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甚至因此发生动乱,所以猾褢是不详之兽。
                            有趣的是上一篇说到长右与孙悟空很像,这一次很凑巧,猾褢又跟猪老二挺相似,不知道下一篇是不是轮到沙师弟了,不过猾褢跟猪八戒更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除了一个有猪一样的硬毛,一个就是猪这一点外,他们没有任何交集,在此不证。
                            《礼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周游列国,途径泰山脚下的村落,见一老妇人痛苦与新坟之前,孔子关切地问:“听你的哭声,观你的神色,似乎有多重的悲伤?”老妇回答:“以前我的公爹、丈夫都被老虎咬死了,今天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呀!”“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危险而伤心之地,迁徙到安全些的城邑里去呢?”“只因为这里没有横征暴敛啊。”孔子喟然长叹:“啊!原来横征暴敛比吃人的老虎更可怕。”老虎吃人吃的是人肉,猾褢带来的徭役吞噬的是人心、人性,这比肉体上的伤害可怕百倍,无怪那老太婆宁愿“失身”也不宁愿交税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民义务的范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5-07-30 15:20
                            回复
                              再往东五百里,是座成山,呈现四方形而像三层土坛,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产青雘。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虖勺水,水中有丰富的黄金。
                                再往东五百里,是座会稽山,呈现四方形,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盛产晶莹透亮的砆石。勺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湨水。
                                再往东五百里,是座夷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细沙石子。湨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列涂水。
                                再往东五百里,是座仆勾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茂密的花草树木,但没有禽鸟野兽,也没有水。
                                再往东五百里,是座咸阴山,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水。
                                再往东四百里,是座洵山,山南阳面盛产金属矿物,山北阴面多出产玉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羊却没有嘴巴,不吃东西也能活着而不死,名称是羊患。洵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阏泽,水中有很多紫色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07-30 15: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