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吧 关注:2,528贴子:41,757
  • 10回复贴,共1

装逼有风险,隐居需谨慎。陶渊明的最后结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魏晋文人大多心理情商都有问题,嵇康好友山涛在司马昭面前举荐他做官不但不领情,反而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而引来杀身之祸;阮藉官做不下去,每天挎着酒壶坐着牛车途穷辄哭。所谓的竹林七贤,所谓的魏晋风度,不过就是一伙老愤青成天在那里喝酒发疯愤世嫉俗而已。陶渊明也是个老愤青,在世面上混不下去了,就说自己不同流合污,就逃避现实,就去隐居,去幻想那根本不存在的桃源世界。
陶渊明多次为官,但竟没有一次能顺利地干下去,几次短暂的为官史,都是因为自己的“不堪吏职”、“心不悦”、或“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心理偏差而以失败告终。他的辞官隐居,实质是他明显的性格缺陷难以适应现实的结果 。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作为自然人而存在,最终是要融入社会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如果人人都因为看不惯社会的不良现象就找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社会还怎么进步?事实上,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这世界只要有人便成社会,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必须去适应社会,才不致成为社会的弃儿。陶渊明不能适应社会的性格弱点,导致了他不敢正视现实,逃避现实,自暴自弃,自欺欺人。这是他悲剧的主要原因。
从史料上看,陶渊明系出名门,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重臣,官至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大司马;陶渊明的祖父则做过武昌太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陶渊明处于东晋“官二代”这个群体,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陶家仍然有房有田。
但陶渊明除了不会当官,还不会理财,辞职回家后没有了工资(五斗米),一大家子要吃要喝,日常开销很大,生活上便逐渐困难起来。面对这种家境,死要面子的陶渊明,与在官场时一样,选择了逃避现实的办法,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祖辈置下的“富人区”,到熟人看不见的庐山脚下,过起了简单的日子,即所谓“归隐”。
其《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这样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隐之初,陶渊明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时其心态还算轻松,诗中也写出了一份怡然自得和浪漫。可遗憾的是,这处“世外桃源”在他归隐后的第三年,即义熙四年(公元408年),一把大火将其房子烧毁了。
陶渊明可怜得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能寄住在一条破船上,度过初秋。试想,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还能有经济实力到“城里”买房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又将家搬迁至“世外桃源”中的另一地方“南村”。
至此,陶渊明真的与世隔绝。
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
实际上陶渊明并不像苏轼一样擅长耕种农居,所以常常弄得颗粒无收,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晚年,混的愈来愈差。家里人饱一顿饥一顿的,不难看出,陶渊明在归隐后的这段时间非常惨得,简单地说死亡原因和你们的猜测应该差不多得。弥留之际,窥灶无烟,在饥寒和病痛中死去。


1楼2015-09-21 00:17回复
    假清高,真找死。


    IP属地:上海2楼2015-09-22 18:33
    回复
      隐居都是土豪干的事,屌丝去就是装逼自寻死路。像司马徽,庞德公,这些都是有装逼的资本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0-04 22:04
      收起回复
        唉……陶公真是没辙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3-16 05: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