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异解
今明此经。古有多解。有谓信愿为宗。有谓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宗。令诸众生得不退转为趣。
信愿为宗者。诸解多同。以经中屡言。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故。二种清净者。论言极乐世界。依正二报。清净庄严。非三界所及。故以为宗。而要其所归。为令众生。生彼清净极乐国土。生彼国已。即不退转。以此为趣。
○三正意(二)初总举二别明
○初总举
此经宗乎法性。于法性中。复分总别。总而令之。谓是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取前二说兼合言之。总为宗趣。以前说不该依正。后说未详信愿。故须兼合。始得无遗。良由依正信愿。兼备交资而得往生。皆不出自心故。其总为宗趣者。如华严例。彼经亦兼众说。总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趣故。若欲分之。上句为宗。下句为趣。义亦自明。若欲加之。彼经加不思议。今经亦尔。
○二别明
又别明之。则成五对。一教义。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以为宗趣。
一教义一对者。以教为宗。令达义为趣。言崇尚此念佛往生之教。其意云何。正欲晓会经中所说阿弥陀佛正报依报清净庄严。信之愿之。则生彼国。教中有如是义。是其趣也。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已。二事理一对者。以事为宗。令显理为趣。承上一经言教。俱约所诠之义。而义中复有事理。言崇尚此依正信愿等事。其意云何。正欲显发事中所具至理。是其趣也。不徒为事缘之迹而已。三境行一对者。以境为宗。令起行为趣。境即是所观之理。对能观之智。故名为境。言崇尚此理。其意云何。既知弥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以为真境。而起观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趣也。不徒为晓达此理而已。四行寂一对者。以行为宗。令至寂为趣。言崇尚此念佛观行。其意云何。良由心虽本寂。多生习染。触境生心。若不修观行。纵令强抑妄心。终非定慧平等。今依正观。执持名号。至于一心。则复还空寂之体。是其趣也。不徒为有作妄计而已。五寂用一对者。以寂为宗。令发用为趣。言崇尚此寂。其意云何。良由妄想执着。无由解脱。妄尽心一。则净极光通。喻如尘尽镜明。无像不现。所谓既生本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以无数方便。大作佛事。度脱众生。妙用恒沙。是其趣也。不徒为沉空滞寂而已。如是十门。展转生起。以为宗趣。
今明此经。古有多解。有谓信愿为宗。有谓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宗。令诸众生得不退转为趣。
信愿为宗者。诸解多同。以经中屡言。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故。二种清净者。论言极乐世界。依正二报。清净庄严。非三界所及。故以为宗。而要其所归。为令众生。生彼清净极乐国土。生彼国已。即不退转。以此为趣。
○三正意(二)初总举二别明
○初总举
此经宗乎法性。于法性中。复分总别。总而令之。谓是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取前二说兼合言之。总为宗趣。以前说不该依正。后说未详信愿。故须兼合。始得无遗。良由依正信愿。兼备交资而得往生。皆不出自心故。其总为宗趣者。如华严例。彼经亦兼众说。总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趣故。若欲分之。上句为宗。下句为趣。义亦自明。若欲加之。彼经加不思议。今经亦尔。
○二别明
又别明之。则成五对。一教义。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以为宗趣。
一教义一对者。以教为宗。令达义为趣。言崇尚此念佛往生之教。其意云何。正欲晓会经中所说阿弥陀佛正报依报清净庄严。信之愿之。则生彼国。教中有如是义。是其趣也。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已。二事理一对者。以事为宗。令显理为趣。承上一经言教。俱约所诠之义。而义中复有事理。言崇尚此依正信愿等事。其意云何。正欲显发事中所具至理。是其趣也。不徒为事缘之迹而已。三境行一对者。以境为宗。令起行为趣。境即是所观之理。对能观之智。故名为境。言崇尚此理。其意云何。既知弥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以为真境。而起观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趣也。不徒为晓达此理而已。四行寂一对者。以行为宗。令至寂为趣。言崇尚此念佛观行。其意云何。良由心虽本寂。多生习染。触境生心。若不修观行。纵令强抑妄心。终非定慧平等。今依正观。执持名号。至于一心。则复还空寂之体。是其趣也。不徒为有作妄计而已。五寂用一对者。以寂为宗。令发用为趣。言崇尚此寂。其意云何。良由妄想执着。无由解脱。妄尽心一。则净极光通。喻如尘尽镜明。无像不现。所谓既生本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以无数方便。大作佛事。度脱众生。妙用恒沙。是其趣也。不徒为沉空滞寂而已。如是十门。展转生起。以为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