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万新吧 关注:398贴子:480
  • 2回复贴,共1

《曾经德隆》 连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章
  我对德隆最早的印象还得追溯到1996年。
  是年8月,我结束了短短8个月的上海热带海宫副总裁的工作,回北京在万通集团担任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同时在万通的平台上与一帮金融精英创办万盟投资管理公司。
  经人介绍,我在位于北二环的JJ.DISCO舞厅里认识了一帮德隆人。那一夜不知喝了多少瓶啤酒。德隆人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能喝酒。此后,我没和这帮人的任何一人联系过。
  当然,让人瞠目的是,火爆得成为京城一大景观的如此时尚、如此前卫的JJ.DISCO舞厅,居然是一群来自遥远的西域边陲的新疆人所为,这本身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接下来,万通与德隆在收购沈阳合金的争夺中,打了一场遭遇战。书生气十足的文人投资专家哪是德隆人的对手。代表万通去谈判的王巍回来告诉我:新疆德隆的这拨人太彪悍了,大家还在羞答答地谈情说爱的时候,德隆的一张支票就已经递了进去。感情还没谈就已经上床了。
  一个神秘、凶悍的德隆形象,已经在中国资本市场不胫而走。
  王巍当时已经认识代表德隆收购沈阳合金的德隆重要人物孔清华。后者也是德隆收购后派往的第一任董事长。王巍告诉我,孔清华居然每天拿着饭碗在食堂里和工人一起排队买饭。
  在我们当时的眼光中,德隆就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横杀出来的一介鲁夫。愚蠢、鲁莽。一掷数千万资金去买一个国有工厂改制的上市公司,几乎等于是无知的表现。
  在那个空手套白狼、巧取豪夺的投机时代,德隆的形象,的的确确是我们嘲笑的对象。
  1997年夏天,我担任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时,资本运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当时已有6年股份制改制、企业重组、公司上市经验的我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专家,成为刚刚尝到股票市场甜头的第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家们追捧的对象。
  万盟在创立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运作了四川新希望、中体产业、海南寰岛的上市和盼盼防盗门的改制,一时声名鹊起。
  我和王巍不时被各地邀请去演讲,主题都是改制、重组、并购、上市之类。
  1997年初秋,我和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受新疆智业研究咨询机构主任唐立久邀请,到新疆作报告。
  这是我第一次到新疆。我几乎还来不及感受心目中那个神秘的充满异域情调的土地,便被资本市场的热浪所感染。
  遥远的新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狂热的资本运营。按主办方的安排,魏杰教授讲上午,我讲下午。魏杰主要从宏观以及观念的角度分析股份制改制、公司治理。主办方把我称之为中国资本市场“实战型高手”。我稀里糊涂地被冠上了这么一顶帽子,我既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派别之分,也不清楚还有谁被划分到实战派。当时几个理论派的高手倒是很具代表性,包括厉以宁、萧灼基、董辅、魏杰、吴晓求、钟朋荣等,刘继鹏应该是既理论又实战的,他们整天都被媒体所包围。
  我在整个下午的演讲中,详细地介绍了几个在1991年至1995年期间操作的改制、投资、并购案例。因为不是学者,也没有更多的分析、比较、总结,而是用最通俗的语言讲了几个资本故事。其中,我在海南顺丰集团期间参与的法人股上市,北方五环、厦门国泰等经典案例更是让台下听得有些如痴如醉。
  没想到,这些故事吸引了台下所有初涉资本市场、正渴望在神奇的资本市场有所作为的人的强烈关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走下讲台后被一大群人包围的状况充分说明了我的受欢迎程度。
  直到人群散尽时,一直挤在人群中跟随我的一个小伙子这才终于等到了单独跟我说话的机会。这是一个长得魁梧、健壮的年轻人,看上去不到30岁。他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我说:“我叫王松奇,是德隆的。你的演讲非常精彩,没想到还有这样办公司的,太神奇了,我想拜你为师。”
  “哟,你跟另一个王松奇是一样的名字,那可是个金融博士。”我告诉他。
  王松奇的名片上的职务是:金新信托投资公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
  我问他是在北京开JJ的那个德隆吗?他回答是的。
  他告诉我,今天台下几百个听众中,有许多德隆公司的人。
  互换名片后,我回到酒店房间。那次住的是新疆城市酒店。这间酒店是德隆投资的。也许正是德隆赞助的下榻之处。
  晚宴也是德隆做东,席上有唐立久以及几位新疆的企业家。
唐万里是当晚的主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德隆的当家人。唐万里给我的名片我至今仍保留着。无论是纸张还是版式设计,德隆公司的名片代表着德隆当年泥土味的公司形象。唐万里的职务是“新疆德隆实业总公司副董事长”。
  无论是形象、穿着、谈吐还是思维、专业能力,唐万里都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只觉得他为人谦和,脸上泛着一层黑红的、新疆人特有的肤色,皮肤比较粗糙,油性重得有点发亮。很显然,魏杰教授当仁不让的气势,完全掩盖了唐万里的风头。
  所有的话题中,我至今记得的只有一个。席间一位天马广告公司的老总问了一句:魏教授,公司到底是单一业务好还是多元化业务好?这是当时国内企业很有争议的话题。最典型的例子是深圳万科在王石的领导下,在1993年的宏观调控之后,逐一退出了文化、零售等业务,成为一个专业的地产公司。专业化与多元化也是德隆事件的争论焦点。
  我当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获得了在座各位的一致赞同。我提出: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可以多元化投资而不应当多元化经营。我不知道唐万里在德隆内部是主张什么样的观点。但后来唐万新的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他主张可以多元化投资,但必须专业化经营。多元化与专业化其实并不矛盾。唐万新是这样说的,德隆也是这样做的。唐万新的这一观点比我的观点更加开阔。
  从那以后,虽然我又多次去过新疆。也从新疆别的企业家那里看到过德隆策划的以西红柿、枸杞、天山红花为特点的整合红色产业方案。但经历过、参与过一些重大资本市场操作的我,在那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德隆的过人之处。
  直到2001年4月,深圳的《新财富》杂志抛出了郎咸平全面解剖德隆的那篇封面文章以及随后的系列报道,我才真正从媒体那里了解到德隆被披露的内幕。
  虽然我当时认为郎咸平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工商局的信息和市场传言,是一篇虚张声势、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大有炒作之嫌的东西。根据这篇文章和此前从若干渠道获得的信息,我当时对德隆也没有好感,认为他们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主流力量,也难成大气候。
  基于这样的印象,我对德隆是不屑一顾的,甚至是质疑的。后来德隆与郎咸平的一系列争议都让我十分关注。特别是后来终于引出唐万新到北京,参加座谈。这也是唐万新唯一的一次在新闻媒体前露面。唐万新当时所讲的内容我也通过媒体认认真真地看了几遍。那个时候,唐万新的核心战略就是“整合”二字。产业整合,是德隆那段时间的最高理论。看了唐万新的“整合”理论,我对德隆的看法有些改变,也非常同意唐万新所阐述的对德隆产业的投资、整合、提升价值的思路。居然,这些看起来没有经过理论过滤和文辞修饰的语言,却显示了唐万新的智慧光芒。后来和唐万新很熟悉之后,他告诉我,他那一次非常狼狈,被主办方“蒙”去的。他完全不知道当天会有那么多媒体在场,他只好硬着头皮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发表了他的战略投资产业整合观点。
  2001年5月,由我创意,我与温元凯合作创办的中国第一个投资银行EMBA班在北京开学。学员中德隆控股的金新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辛梅的名字赫然在列。老温也告诉我,他去过德隆,认为唐氏兄弟水平很高。但我仍然在我的第一堂课里,评价了德隆短融长投的商业模式。然而,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次公开批评过后两个月,德隆却向我靠近。几经接触、深谈、实地考察之后,我竟然走进了被我批评过的、神秘的德隆系,并经历了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充满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并让我刻骨铭心的三年。


IP属地:四川1楼2016-01-07 12:48回复
    怎么看不到评论


    来自iPhone客户端34楼2019-04-20 05:15
    回复
      楼主,你知道出狱后的唐万新,李强的近况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35楼2019-04-20 17: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