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师吧 关注:368贴子:1,694

【论道】最新《道德经》直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敬告各位圣众:
从今天开始,本人将贴出自己直译的《道德经》,每天一章,希望有兴趣的同参道友来学习交流!
《道德经》直译
作者:
第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 译 :
道可道,(当道可以用来说时,)
非常道;(已经不是那个恒常永久的道了。)
名可名,(当名字可以称作事物的名称时,)
非常名。(也已经不是恒常永久的名字了。)
无名,(没有名字时,)
天地之始;(是天地的初始状态;)
有名,(有了名字以后,)
万物之母。(它就成了万物的产母。)
故常无欲,(所以,常常没有欲望,)
以观其妙;(就可以观看它内在的玄妙;)
常有欲,(常常有欲望,)
以观其徼。(只可以观看它外面的表相。)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两者同时出自一处,只不过名字不一样,)
同谓之玄。(同样称谓玄妙。)
玄之又玄,(玄妙里还藏有更玄妙的东西,)
众妙之门。(它是所有玄妙的进入之门。)
绿易不生产贴子,绿易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1楼2016-01-08 15:11回复
    本章总结
    第一章是整部《道德经》的核心和精华。老子开宗明义的提出了有一个道的存在。看似寥寥数语,却显示了老子施教的高超技巧。
    道是主题,是目标。没有主题,说教无法展开。没有目标,学人不知走向何处。通过一条可行的道路,可以到达一个奇妙的目的地。虽然人们暂时还并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它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但只要肯定了有那个地方的存在,然后就能对它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本章既说明了道的起源,也教给了人们入道的方法,同时又对道的深邃进行了提示。这里着重阐明道不是言说和听闻能明了的,必需具备心地清静、无欲无染的前提,才能看见道的奥妙,跨进道的门槛。
    光谈玄说妙没有任何作用,关键是如何找到打开玄妙之锁的钥匙。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老子一开始就已经将钥匙亮了出来,只是人们在不经意中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至于说如何去开,需要靠自己亲自去摸索。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打得开的,人家已经讲清楚了打开玄妙之锁需要的条件。
    经中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名,既是入妙的门,又是开锁的钥匙。始终围绕名去转悠,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这是一个反复参究,潜心琢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身,极赋有价值和意义。也许打开它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但虔心向道的人绝对不会轻言放弃,目的肯定能够实现。老子说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正是对成功者的鼓励和教诫。
    说了半天,如果非要问出个所以然,到底什么是道?那么,最好的回答可以是一个反问:什么不是道?
    具有戏剧性的是,既然圣人说的是道,识与不识,反过来,这一章就又成了对修道者的一个鉴别和检验。


    3楼2016-01-08 15:13
    回复
      学习 《道德经》 每天一章
      第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 译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当天下人都知道将美认为是美时,)
      斯恶矣;(这就是丑恶的现象了;)
      皆知善之为善,(都知道将善认为是善时,)
      斯不善矣。(这就已经不善了。)
      故有无相生,(所以,有与无相互产生,)
      难易相成,(难与易相互促成,)
      长短相形,(长与短相互显形,)
      高下相盈,(高与下相互盈亏,)
      音声相和,(音与声相互谐和,)
      前后相随。(前与后相互紧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法来处事,)
      行不言之教;(实行的是不言的教化;)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万物的作用,就好像从来就没有开始,)
      生而不有,(产生了不当做有,)
      为而不恃,(作为了不去仗恃,)
      功成而弗居。(功成名就而不自居。)
      夫唯弗居,(唯有不恃功自居,)
      是以不去。(所以才不会失去。)


      4楼2016-01-08 15:14
      回复
        本章总结
        本章首先阐述了人由于有了最初的分别心,进而演变成一系列相对的矛盾状态。同时又反映了一切物质现象,既相互矛盾,又互为作用。故而证明了万事万物都是由于有了对立才存在的事实。
        虽然本章开始就讲美丑,看起来说的事物,实际上讲的是人善恶的心性。人心最大的特点,无非善与恶。尽管善是好事,但从恶里烘托出来的善不是真善。真正的善是人的本性里先天具有的性德,它善到连善的观念都不存在,更不用说恶的反衬了!
        对立的事物之所以会出现,正是不善的思想在发挥作用的缘故。真善其性安静,因此不惹事生非。人的不善之心是后天滋生的,其性动摇,所以成天在那里分别择取,无事也弄出事来。恰恰是不善导致了难易有无、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相对事物的应运而生,由此而组合成繁杂的现象界。
        可以看得出,善性和恶性的关系,就是动性与静性的关系。善性属静,越善越静;恶性属动,越恶越动。是非好歹,同样是如此。不过,毕竟善恶同出于一心,都是道的显相,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统一的和谐因子。
        接下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来对待生活,教人怎样采取妄心不起的根本方法,让人一者不受矛盾的影响,二者不制造对立,然后顺利化解矛盾。
        面对着功利成果的强烈冲击,人唯一可以保持头脑清醒的做法就是抛开。只有让自己的心不寄住在成果之上,才是正确处理成果的有效办法,才不至于让成绩转变成障碍,最后随生灭而流失,反而形成轮转的负荷。
        老子第一章讲道,第二章讲矛盾的产生,很明显,这既是道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万物产生和运动的起初表现。自从有了道,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就继而形成,永不间断。这就犹如《易经》中所讲的无极生太极的原理,道最早时就像无极,当有了妄心的分别也就演化成了太极状态。利用太极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一个浑然天成的圆中,有阴阳两种反差仪象在互运,从而促使了两仪四象、八卦乃至万物的诞生。这与老子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的思想不谋而合。
        《易经》与老子的说法不一样,意思则完全相同。如果说有区别的话,就在于老子讲的天下为心,只有心才具有充分的活力和能量。它于上是道的妙用,于下是万物来去的归所。


        6楼2016-01-08 15:16
        回复
          学习《道德经》,直译每天一章!
          第 三 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直 译 :
          不尚贤,(不崇尚贤能,)
          使民不争;(可以使人民不争名逐利;)
          不贵难得之货,(不重视难得的财货,)
          使民不为盗;(可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
          不见可欲,(不见到产生欲望的东西,)
          使民心不乱。(可以使人民心中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空虚自己的纷扰之心,)
          实其腹,(充实自己的内在智慧,)
          弱其志,(削弱自己的奢求志向,)
          强其骨。(增强自己的精神人格。)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常让人民没有知见,没有欲望。)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随便妄为。)
          为无为,(去作为那种无为的做法,)
          则无不治。(则没有什么不能治理好的。)


          7楼2016-01-08 15:16
          回复
            第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直 译 :
            道冲,(大道的体性空虚,)
            而用之或不盈。(怎么去使用都不会令它盈满。)
            渊兮,(幽深遥远啊!)
            似万物之宗。(它就好似万物的宗主。)
            挫其锐,(能挫败锋芒锐气,)
            解其纷,(能化解烦恼纷扰,)
            和其光,(能融和生命的性光,)
            同其尘,(能与万物同尘共垢,)
            湛兮,(清净明澈啊!)
            似或存。(似无而又实存。)
            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道它是由谁所生,)
            象帝之先。(它存在于现象界的主宰之先。)


            9楼2016-01-08 15:19
            回复
              谢谢了!对错是相对的,道是绝对的,我们凡夫都只能利用眼前的相对去追求和实现绝对。我个人认为,凡是相对的东西都可以随心意识而变化,因此说无可说!??


              10楼2016-01-08 15:19
              回复
                本章总结
                这一章,老子对道进行了一个初步介绍。道,是广大无边的空虚状态,看似没有,实际存在。
                道有无尽的妙用,它既是天地的缔造者,也是万物的统领者。老子用不盈满来暗示道不增不减的特性──用之而不减,搁置而不增。道的动力永远不会衰竭,它就像天地日月可以始终不停息的运转。道所生出的现象不会形成淤积、造成堵塞,同时又永远不会断绝,这就是道的一大神秘之处。
                随之,老子又对道的巨大能力作了进一步阐述。一个看似不存在的东西,却能挫败一切锋芒和锐利,又能化解所有烦扰和纷争,还能与一切生命的灵光融为一体,并且与世间万物同尘共荣。这又是老子对行道之法的一种诠释,也是对行道之人的一种教谏。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道都不会被污染,永远清净明澈。这就说明,平常我们所见到的污垢,其实并非污垢,那都是人为分别执著之后的心理郁结。因此,人应该时刻保持心念的纯净。
                老子从不知由谁而生,来证实道不是被生之物。既然不是被生,就说明道体以外,再无它物。反而言之,宇宙万物,都在道内。除了道是天地世间的唯一宗主,还有什么比道更尊贵呢,又还有什么比行道更值得人们去重视呢?
                道高于一切,所有现象以及它们的主宰者,都是道的子孙,都应该去崇尚大道,明确道理,奉行道法。归附宗主,就是回归道的本源,就是充分觉悟自心。


                11楼2016-01-08 15:20
                回复
                  《道德经》直译 每天一章
                  第 五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直 译 :
                  天地不仁,(天地不生仁爱之心,)
                  以万物为刍狗;(将万物当成草狗一般;)
                  圣人不仁,(圣人不生仁爱之心,)
                  以百姓为刍狗。(将百姓当成草狗一般。)
                  天地之间,(天与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
                  虚而不屈,(虽然里面空虚,作用却没有穷尽,)
                  动而愈出。(越是推动它,就越有风从中涌出。)
                  多言数穷,(再多的言说,也有数穷的时候,)
                  不如守中。(还不如把守中道。)


                  12楼2016-01-08 15:21
                  回复
                    《道德经》直 译 每天一章
                    第 六 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直 译 :
                    谷神不死,(空谷一般的神奇大道永远不会死亡,)
                    是谓玄牝。(它具有玄妙莫测的能生特性。)
                    玄牝之门,(这个玄妙能生的门,)
                    是谓天地根。(正是产生天地的根源。)
                    绵绵若存,(它连绵不断,恍若存在,)
                    用之不勤。(不管怎样使用,都不会令他枯竭。)


                    15楼2016-01-08 15:24
                    回复
                      本章总结
                      本章进一步地说明了道的特性。如空谷无形,虚而能用,玄妙莫测,永远不会消亡。同时还指明了道是天地产生的根源,是孕育万物的母体。道的体性,永恒不灭,妙用无尽,变化无穷。
                      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来看清道的天然状态。第一是道空虚;第二是道神秘;第三是道不死;第四是道能生;第五是道统摄天地;第六是道连绵不断;第七是道用之不竭。这七种状态基本涵盖了道的主要功能,概括了道的整体大用。
                      在这个里头,最值得重点提出的是不死的问题,它不单纯指道不死,而说的是人本身不死,人心本来不灭。有始以来,这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是对人的生活影响最大的问题,更是一个人们存疑最多的问题。千古至今,人们所见到的生命现象,首先是出生,然后是成长,最后是死亡。没有谁改变过它,也没见到过一个人长生不老,因此,这种一直沿袭下来的生命模式给人造成了坚固的生死观念,不可动摇。人们只能在无奈之下随生死的大流而沉沦,毫无办法主宰自己的生命和未来。
                      然而,这些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如果透过表象,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生命还有更深一层的东西存在,那才是生命的真正本质。正是由于假象掩盖了事实真象,才导致了生死的悲剧发生。在这一章里我们就可以从中窥见一些端倪,因为道的谷空之相才有无尽妙用,又因为空谷神奇才能变化莫测。试想,一件无相的东西它有什么可死,一件神妙东西如果有死的话,还如何称之为神?它不间断的妙用又从何而来?生命玄就玄在这里,玄在这颗心能源源不断的生事。人只要不去盯着那些生灭的事相看,一回头,就能看到这颗不生灭的心在那里不厌其烦地产生能生灭的事相。试问,那颗心是谁的,那颗心不是我难道还另有其人?如果我不是这颗心,又是谁在断定我的存在,谁在支配我的身体,谁在履行我的使命,谁在玩转我的人生?如果再看得仔细一点,我们就可以清楚的发现,所谓生死的都只是这颗心产生出来的东西。而这颗真心一直摆在那里,从来就未曾有过生死,哪怕人睡着了它还能通过梦境进行活动。
                      一个人在睡眠状态下与死亡区别有多大?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人云:大睡如小死。当人处在梦中时,首先可以肯定梦境里的我是假的,但是人心颠倒以后产生的错觉,会顺理成章的将假我认定成真我。而那颗真心的活力于梦前梦后、梦里梦外却丝毫没有区别,只是觉与迷的状态不同而已。梦一刻不醒来,人就始终生活在弄假成真,认虚为实的世界里。暗忖之下,从这里或许能透视到一些生命的奥秘。
                      最大的麻烦在于人们迷惑以后,将这个身体当成是我,错把客人当主人。又恰似一个长期沉迷在游戏中的人,他会无形之下将游戏里的主角当成是自己,昏昧的将两者混为一体,甚至愿意为那个虚拟的自己去做出可怕的真实举动,使自己的心紧紧跟随它流落到游戏的情节当中。行道,为的就是彻底扭转我们的颠倒知见,识破自己误入的假象,纠正生死的误会,恢复生命的真实。
                      天地之根就是人心,就是道性。天地生万物,说的就是人心生妄想。人的妄想之中,一物不缺。真心不随物质现象的消失而消失,它始终伴随着神奇的道妙,长久在那里演示着各种不同相状。


                      16楼2016-01-08 15:25
                      回复
                        肯定是有一个物体,不过,这个物体老子已经说了,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虚象!但它真实存在,其中有物,有象,有精,而且还其精甚真!也就是它的精妙十分真实!


                        17楼2016-01-08 15:26
                        回复
                          首先,最好不去怀疑老子的东西。其次,介绍道与推理道区别大了,一个是从事上在说理,另一个是从理上在说事。说我们的译文对大家学习《道德经》是引导更合适!这只能由高人来鉴定,我们当然是希望有高人来澄清是非的!


                          18楼2016-01-08 15:27
                          回复
                            《道德经》直译 每天一章
                            第 七 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直 译 :
                            天长地久。(天地长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而且永久不灭,)
                            以其不自生,(主要在于它不自己生出一个自我来,)
                            故能长生。(所以能够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因此,圣人将自身抛在脑后,而去让身行率先,)
                            外其身而身存。(将自己置于身外,而来保持自身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不是正因为他没有自私吗?)
                            故能成其私。(所以才能成就了他的个人品质。)


                            19楼2016-01-08 15:27
                            回复
                              《道德经》直译 每天一章
                              第 八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直 译 :
                              上善若水。(上乘的善德,就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谁相争,)
                              处众人之所恶,(常常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
                              故几于道。(所以接近于道。)
                              居善地,(居于至善就是福地,)
                              心善渊,(心性良善就能渊广,)
                              与善仁,(与人为善就叫仁慈,)
                              言善信,(言语和善就会有信,)
                              政善治,(政令亲善就好治理,)
                              事善能,(做事从善就能成功,)
                              动善时。(行动合善就是时机。)
                              夫唯不争,(只有不去相争,)
                              故无尤。(所以才没有过失。)


                              21楼2016-01-08 15:29
                              回复